肉雞常見疫病的主要臨床信號(下)
大腸桿菌病 近年來,隨著肉雞養殖密度的增加,養殖區域的不斷擴大,加之養殖戶對管理方面的疏忽,導致養殖環境惡化,肉雞生產中大腸桿菌病日趨嚴重,給廣大養殖場戶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肉雞大腸桿菌病的發病率高,大大小小的養殖場幾乎都爆發過,有的養殖場15日齡前大腸桿菌病的病死率高,治療效果不理想,易反復發作,多與病毒病混合感染。當大腸桿菌和其他病原菌(如支原體、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等)合并感染時,病雞多有明顯的氣囊炎,因而有很高的死亡率。單純大腸桿菌病的代表性信號:心包炎、肝周炎。
盡管目前抗菌素仍是治療大腸桿菌的主要武器,但用藥必須做到正確診斷、對癥下藥、正確掌握用量和療程;應根據抗菌素自身特性和病情輕重來選擇給藥途徑,避免細菌產生耐藥性和不良反應,不要濫用抗菌素;最好能將分離出的致病性大腸桿菌進行藥敏實驗,篩選出敏感藥物供臨床上使用;注意藥物的配伍禁忌,盡量避免使用影響免疫反應和生產性能的藥物。
沙門氏菌病 肉雞沙門氏菌病是由沙門氏菌屬引起的一組傳染病,主要包括雞白痢、雞傷寒和雞副傷寒,以雛雞白痢最常見。雛雞在5~7日齡時開始發病,病雞主要信號是:精神沉郁,怕冷喜歡扎堆,下痢,排出一種白色似石灰漿狀的稀糞,并黏附于肛門周圍的羽毛上;有的可見關節腫大,行走不便,跛行,有的出現眼盲。剖檢的主要信號是肝臟表面有灰白色壞死灶。
加強實施綜合性衛生管理措施,結合合理用藥是防治本病的關鍵。種雞應嚴格執行定期檢疫與淘汰制度。種雞在140~150天進行第一次白痢檢疫,視陽性率高低再確定第二次普檢時間,產蛋后期進行抽檢,對檢出白痢陽性雞要堅決淘汰。收集的種蛋用甲醛熏蒸消毒后再送入蛋庫貯存,種蛋進入孵化器后及出雛時都要再次消毒。對雛雞可選用敏感的藥物加入飼料或飲水中進行預防。
壞死性腸炎 本病的病原為A型產氣莢膜梭狀芽胞桿菌,又稱魏氏梭菌。在正常的動物腸道就有魏氏梭菌,它是多種動物腸道的寄居者,因此糞便內就有它的存在,糞便可以污染土壤、水、灰塵、墊料、一切器具等。本病經常與小腸球蟲病并發或繼發,且一般的藥物和常規劑量難以產生療效。受各種應激因素的影響,如飼料中蛋白質含量的增加、腸黏膜損傷、口服抗生素、污染環境中魏氏梭菌的增多等都可造成本病的發生與流行。以嚴重消化不良、生長發育停滯,排紅褐色乃至黑褐色煤焦油樣稀糞為特征性信號。
主要侵害2~5周齡地面平養的肉雞,2周齡以內的雛雞也可發病,病雞表現明顯的精神沉郁、閉眼嗜睡、食欲減退、腹瀉、羽毛粗亂無光易折斷等信號。病雞生長發育受阻,排黑色、灰色稀便,有時混有血液。與小腸球蟲病并發時,糞便稍稀呈柿黃色或間有肉樣便。病程稍長,有的出現神經癥狀。病雞翅腿麻痹、顫動,站立不起,癱瘓,雙翅拍地,觸摸時發出尖叫聲。病雞典型的病理變化信號是:空腸壞死,出血,呈紫紅色。
治療時,首先對雞舍進行常規消毒,隔離病雞。選擇敏感藥物,如桿菌肽、青霉素、泰樂菌素、鹽霉素等,全群飲水或混飼給藥。因腸道梭菌易與雞小腸球蟲病混合感染,故一般在治療過程中,要適當加入一些抗球蟲藥。
敗血霉形體病 常見呼吸道信號,表現鼻炎、噴嚏、咳嗽和氣管啰音。有時因支原體侵入腦內,出現運動失調。雞敗血霉形體病是由敗血性支原體引起的肉雞的一種接觸性、慢性呼吸道傳染病,其特征是上呼吸道及鄰近的竇黏膜炎癥,常蔓延到氣囊、氣管等部位;表現為咳嗽、鼻涕、氣喘和呼吸雜音。本病發展緩慢,又稱慢性呼吸道病、支原體病。
抗生素只能抑制支原體在機體內的活力,單靠治療不能消滅本病。鏈霉素、四環素、土霉素、紅霉素、泰樂菌素、螺旋霉素、壯觀霉素、卡那霉素、支原凈等對雞毒支原體都有效,但易產生耐藥性。疫苗有兩種,弱毒活疫苗和滅活疫苗;目前國際上和國內使用的活疫苗是F株疫苗。

雞球蟲病是肉雞業中危害最嚴重的疾病之一。目前公認的7種雞球蟲的致病力由強到弱的順序為:毒害、柔嫩、布氏、巨型、堆型和緩和、早熟艾美耳球蟲。
肉雞盲腸球蟲病的典型信號:兩側盲腸顯著腫大、增粗,外觀呈暗紅色或紫黑色,內為暗紅色血凝塊或血水,并混有腸黏膜壞死物質,腸壁的漿膜面上可見灰白色小斑點。小腸球蟲主要損害小腸的中前段,腸管增粗,腸壁增厚,腸壁黏膜面上布有針尖大小出血點,腸漿膜面上有明顯的淡白色斑點。小腸后段腸壁脆弱,腸管擴張,充滿
氣體和黏液,腸黏膜上附有疏松或致密的黃色
或綠色假膜,有
時可見腸壁出血。慢性球蟲見于日齡稍大的雞,主要是小腸腸
管增粗,腸壁增厚,腸黏膜炎性腫脹。
當前,肉雞球蟲病發生又有了許多新特點,臨床表現也趨向于非典型化,臨床治療仍主要依賴于藥物,雖然輔助療法也有一定的效果,但重視不夠。面對市售抗球蟲藥的繁多品種,養殖戶要謹慎選藥、合理用藥、加強飼養管理,進行綜合防控,才能有效降低球蟲病對肉雞養殖業的危害。
(劉召海 沂南縣銅井鎮畜牧獸醫站 27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