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嵐
“工匠精神”繼2016年之后,再次與“供給側改革”“中國制造”出現在李克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躋身今年兩會熱詞。“工匠精神”是用精益求精的態度,把一種熱愛工作的精神代代相傳,以對制造一絲不茍,對質量嚴謹執著,對完美孜孜追求來沿襲傳統,并不斷創新的職業風骨。“工匠精神”并非制造行業獨有,政府工作報告如此著力,正是每個行業都需要、都在呼喚“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有鮮活的時代特質,“匠人”有獨具型格的時代魅力。“工匠精神”有著西方文藝復興的創新張力,工業革命推動個性化工匠與藝術家分離,進而演變為工藝流程化、群體化的制造文化。它是在個人主義之基上成長起來的獨立意志與自由靈魂的合體。它形塑高境界的職業操守、高度責任感的職業倫理,是個人特質與技藝凝鑄一體后精心打磨而出的專注精神。“工匠精神”起于西方,在東方被注入更多禪意而繁茂,走向探求極致的“道”,庖丁解牛與賣油翁“唯手熟爾”的坦然,都是其精髓的詮釋。
今天,追求卓越、務實創新、踏實專注、恪守信譽、敬畏法律、尊重契約、嚴守底線種種“工匠精神”獨有的品質,更需要在金融行業中得到蘊養與壯大。由“工匠精神”而內生外發的金融“匠魂”,將賦予每個金融人視工作為修行,純粹而無雜思的奉獻品質;將賦予每個金融人篤實專注在自身領域不斷突破,不斷拔高的精神;將賦予每個金融人在平凡人生中讓世界喝彩的情懷與追求。有著金融“匠魂”的金融人也才能讓金融走向健康之路,讓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共建和諧社會的理想照進現實,這是金融業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社會對金融發展的必然要求。
金融“匠魂”已立,似乎是“匠人”難尋。但只要細心觀察,每個人身邊都有秉承“工匠精神”的“匠人”。他們一直專注于自己領域的工作,全身心投入與奉獻,自然低調而沉靜。記得2016年人民銀行系統表彰“大國工匠”馬榮同志,幾十年如一日將自己的工作由精煉做到精進,再精耕細作到精致。她信仰堅定、立志報國的政治品格;她勤學苦練、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她爭創一流、勇攀高峰的創新意識;她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人生境界無一不是金融“匠魂”的體現。
在云南紅土地上,眾多在基層工作奮斗的同志,也在以“匠魂”塑造自己工匠的豐滿人格。中國人民銀行尋甸縣支行的青年課題組就是這樣一群好同志、好工匠。他們工作于貧困地區人民銀行縣支行,是央行履職的末梢神經,是基層的不能再基層的派出機構。正因為骨子里面有金融“匠魂”的自豪、有“工匠精神”的不斷砥礪,他們在小地方、小崗位上做出了大貢獻。經過不斷努力,不斷對工作的雕琢、不斷對課題研究近乎苛刻的完善,他們的課題調研文章分別榮獲2014年人民銀行成都分行青年論壇云南賽區二等獎、人民銀行青年論壇比賽成都賽區三等獎;2015年人民銀行成都分行青年論壇云南賽區二等獎、人民銀行總行年優秀青年課題評比一等獎,并獲得2015年度總行基層優秀青年課題稱號;2016年人民銀行成都分行青年論壇云南賽區一等獎、總行優秀青年課題評比二等獎等。過去,這些榮譽、這些成績是人民銀行縣支行想都不敢想的,但他們卻做到了。面對兄弟行紛至沓來的取經,面對青年同業、同輩羨慕謙遜的求教,他們卻淡然地將成績歸結為:簡單的做著、做著,鉆著、鉆著,總想再好一些,再好一些。這樣的訣竅也許不能令人滿意,但又是確確實實的答案。在他們身上,思致純、行致極。他們在本職工作上不斷聚焦,聚精會神研究,耐心堅持收據數據進行分析,不斷精確、校準研究成果,以永不滿足、不斷超越的執著在基層工作上耕耘。付出總有回報,金融“匠魂”與質樸的“工匠精神”是此真理的必然解答。在工作修行之中,他們得成正果,卻依舊沒有停步,繼續前進,走向他們心中的另一個“極”。
誠然,“工匠精神”不是外物與環境對人技藝的機械式提煉,它是人對工作的極致崇敬,而使理想信念與工作驅動力保持同樣頻率與波形,不斷振動去引發對工作完美追求的共振點。金錢不是金融唯一的語言,很多人都懂,但卻只懂得以“錢”來說話。另外一些人懂,卻仍由本心說話,將工作視為自我交談的對象,不斷理解、不斷深刻,不斷剝開表象去工作中探求人生的目的,追求工作與理想的共鳴點。
懂得“工匠精神”,覺醒金融“匠魂”,每個金融人都應該以一種更加專注的神情與細膩的語調,以寧靜致遠、執著專一的態度來和工作對話。最終,自然會有符合時代需求與匠人情懷的態度、品質與匠藝孕育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