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
摘 要:當前,經濟發展速度日益加快,人們對于生活品質的追求也越來越高,開始將目光轉向特色農業、生態農業、休閑農業等領域,因此,特色農業生態農業、休閑農業等名詞也隨之不斷涌現出來。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特色農業,逐漸成為安龍縣等地區關注的重要問題。基于此,針對貴州省安龍縣白山藥的栽培管理種植技術進行分析和闡述,以期為農業事業做出貢獻。
關鍵詞:白山藥;高產;技術
白山藥為一年生蔓性草本植物,其塊莖肉質柔滑,外觀亮白,風味鮮明,營養豐富,且可菜藥兼用,滋補食療,加之大部分白山藥種植在海拔較高的地方且可食根部又生長在地下,無污染無公害,倍受國內外消費者青睞。
一、土壤的選擇
白山藥具有豐富營養的植物,專家測定出其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以及高含量的銅、鋅、錳、鐵等微量元素。是優質補品,因其具有豐富的游離氨基酸、淀粉糖蛋白、膽堿等人體所需的營養,本文針對貴州的土地環境對白山藥的高產種植技術進行分析。白山藥因其養顏健脾、生津止渴、補中益氣等功效備受青睞,產品的熱銷為種植的人們帶來可觀的收入,種植面積不斷增加,對白山藥的高產種植有幾點注意問題。
要對土壤嚴格挑選,適合的土壤會為白山藥帶來高產,首先要對土層厚度進行挑選,深厚的土層并且土質疏松會實現高產,另外還要關注地塊是否向陽、排水條件是否良好、土壤肥力是否較高,是否為砂壤土或輕壤,同時地下水位要位于土壤4m以下。水位過高會使山藥塊容易因漬害腐爛,白山藥非常忌酸堿,對于土壤的pH值要求在6.8左右,白山藥忌諱連作,連作會在兩年后出現倒茬,影響到白山藥的品質與質量,避免土質為黏土層,并要求一米深不要出現障礙物在土壤斷面中,要在整地時對障礙物進行排除。
二、種塊的選擇、處理與晾曬
在驚蟄節后晾曬為最佳,要切塊晾曬,區分生物學上下端并做好記號,如果遇到病署要將其扔掉,對于接觸到病署的刀也要進行消毒,防止病菌的傳播。晾曬很簡單,就是通過充分接觸陽光對其休眠狀態進行打破,促進種屬發芽。在晾曬上要注意將種薯上的土塊去掉,每天要翻動兩次,使其受熱均勻,傍晚將其收回屋內,避免夜間發生凍害。一般晾曬15天,山藥段子需要晾曬20天。晾曬過后的種薯切面干皺且凹陷,皮呈灰綠色,上面有疙瘩凸起,外觀形成蔫的狀態,同時要輕拿輕放,并要防風、防凍與防風及防止擦傷。在播種催芽前期,要將其浸泡15小時,用25%多菌靈可濕粉200到300倍液浸泡種子,晾曬后方可栽種。出苗可提前10天,對秧苗的整齊度會有效提高。
三、整地、搭架拉繩、下種與施足基肥
年前對于土壤要進行深耕這樣能夠促進土壤熟化,深度為30cm。驚蟄節后挖土,方向為南北,溝深1米,寬25cm,40cm高,90cm到100cm行距,要對溝中膠泥及時清理,及時填土,并且要邊填邊圧,因雨季容易出現變形,有機肥與剩余土安1:2混合,土攏高40cm,寬50cm。種牙方向要相同,種薯大小要一致,種子上方要有5cm厚的土層,并壓實土層,出苗日期為25到30天。種好后可搭架,架子有很多種,一般用單行人字架,山藥架可搭1.5cm高。
白山藥出苗以后,莖蔓生長的速度很快,因而需要及時搭架,防止有幼莖被風吹斷。一般當幼苗長至 6~7厘米時,選擇保留一條最健壯的蔓,蔓高25厘米以上時就可以搭架。白山藥定植后,前期可以淺中耕1~2 次,當莖蔓爬架前久不宜中耕,采取手工拔草的方式除去雜草。為了便于后期排水,可以把架外的土壤填入到架內行間,形成深約 20 厘米的溝畦。
四、生育期內的管理技術
白山藥在其生長前期要勤除草、勤中耕,半月進行一次中耕,一直到上藥到達上半架,要將架外土填到架內,使架內形成高畦,架外是深20cm與30cm寬的溝,及時排水使田間無積水。白山藥不可用氯作物進行施肥,所以含氯的化肥不可使用,追肥分兩個階段,甩蔓發棵期與薯塊生長期。前者需要追施10到15kg的尿素,后者需要存氮2.16kg每1000kg莖塊,以及0.54kg五氧化二磷與2.7kg氯化鉀。追施30kg復混肥與50kg餅肥,可以穴施或溝施并且要覆蓋上土。白山藥對水很敏感,所以要時刻進行防旱與防澇,這一時期為薯塊膨大期,要通過觀察土壤進行水分管理。
五、對病蟲害的及時防治
山藥抗病性很強,很少得病,但近幾年有時發生炭疽病,造成莖枯落葉。一般在播種之前,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1 200倍液浸種,或把山藥段子的傷口放在干草木灰中蘸一下,也可把山藥段子或零余子放在草木灰中貯存。苗期發病可用50%多菌靈800倍液噴霧,7~10 d/次,3~5次即可。山藥的蟲害非常嚴重,主要是地下害蟲,把山藥地下塊莖鉆很多洞,最好是采取綜合措施預防,其方法如下。一是深翻土地冬前深翻土地25~30 cm深,把越冬的成、幼蟲翻至地表,使其凍死、曬死或被天敵捕食。二是施肥腐熟的有機肥充分腐熟的有機肥能改變土壤的通氣、透水性能,使作物生長健壯,增強抗病、抗蟲性。輪作換種也是防病、防蟲的有力措施,一般3~4a輪作一次較好。三是連作4~5 a,仍然不會發病或很少發病。多雨季節每隔7~10 d噴灑1次800~1 000倍50%退菌特,連用2~3次。結合季節,及時防治炭疽病和褐斑病。
六、收獲
白山藥在生長過程中會長出山藥籽,山藥籽能吸收許多營養物質,影響白山藥塊莖的成長,所以當大量山藥籽出現時要及時摘除一部分,讓塊莖更好地吸收養分。當莖葉枯黃后,就可以采收白山藥。白山藥的收獲需要一定技術,因為在挖的時候容易折斷。白山藥的采收技巧為:首先清除支架和莖蔓,讓地表整潔,便于后面開挖;其次,在畦的一側挖一個 25 厘米深的正方形土坑,再用山藥鏟沿著栽植洞四周把土移除,直到挖到溝底看到白山藥塊莖的最底端,這樣才能用手拿出。
參考文獻:
[1]寧欽廣.山藥種植須謹慎[J].農村新技術,2011,(03).
[2]徐玉花.虞城縣山藥種植的氣候條件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2,(04).
[3]李慶利,梁學強.山藥種植生產技術[J].當代農機,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