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亞莉
摘 要:電影《戈雅傳》是導演卡洛斯·邵拉為世界偉大畫家戈雅創作的傳記片,是一位西班牙藝術家向另一位西班牙藝術家的致敬。世界范圍內的導演們對傳記片似乎有著獨特的愛好,傳記片并不能算作是電影的一個類型,而只能作為電影的一個類別。傳記片是為傳主作傳,故而傳記片的藝術手法有時候會和傳主的人生經歷有著緊密聯系,《戈雅傳》中導演邵拉就是在用戈雅的藝術手法去表現戈雅。
關鍵詞:傳記片;傳記片的類型性與類別性;傳記片與傳主;《戈雅傳》
本文從電影的工業化生產和敘事學的角度來分析傳記片,以論證傳記片不是類型片的一種類型。傳記片是導演對傳主理解的電影化闡釋,傳記片的創作手法和傳主有著密切聯系。《戈雅傳》就是導演用傳主的藝術手法去表現傳主的一個例子。
1 傳記片的類型性和類別性
1.1 傳記片的概念
《電影藝術詞典》對傳記片的定義是“以真實人物的生平事跡為依據,用傳記形式拍攝的故事片”。[1]《中國大百科全書·電影》給出的定義是:“傳記片與一般故事片不同,在情節結構上受人物事跡本身的制約,即必須根據真人真事描繪典型環境,塑造典型人物,傳記片雖然強調真實,但必須有所取舍,突出重點,在歷史材料的基礎上允許想象、推理、假設,并作合情合理的潤飾?!盵2]傳記片有兩個核心要素:其一,所描繪的人物必須是真實的;其二,必須或隱或顯地突出傳主經歷的時間性。
《戈雅傳》的傳主戈雅是18到19世紀浪漫主義畫派畫家,是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影片對戈雅一生的重要事件、經歷以及由古典主義到現實主義的畫風轉變進行了系統、完整的展現。
1.2 傳記片的類別性和類型性
《電影藝術詞典》對類型電影界定如下:“類型電影是按不同類型(或者樣式)的規定要求制作出來的影片。所謂類型是指由于不同的題材或技巧而形成的影片范疇、種類或形式。類型電影作為一種拍片方法,實質上是一種藝術產品標準化的規范”。[1]首先,“標準化的規范”指的是類型電影區別于其他電影形態之處,它意味著類型電影是電影工業體系果實,強調影片重復性制作的可能。類型電影是美國制片廠制度成熟之后的產物,是在好萊塢及好萊塢的影響下培植起來的高度模式化的影片。[3]傳記片因沒有穩定的類型元素,在敘事上也存在很大差異,所以傳記片只能算作電影的一種類別,而不是電影的一種類型。
2 傳記片的藝術手法與傳主的關系
傳記片是圍繞傳主的影片,表現傳主的主要生平事跡。導演在影片中表現傳主的藝術手法和傳主往往有著密切的關系,下面以《戈雅傳》為例。
2.1 戈雅的繪畫風格——再現到表現的轉變
宮廷畫屬于古典主義畫派,講究理性、形似,客觀再現對象。戈雅早年是一位宮廷畫家,他不用畫筆討好任何人,人物體態上的缺陷、品格上瑕疵,都在畫面上如實地再現。在代表作《卡洛斯四世一家》中他以敏銳的觀察力和極其幽默的藝術表現力,描繪了國王一家人的笨拙無知。戈雅以無情的畫筆為歷史留下了一幅“衰落中的皇族”群像,有人戲謔這幅畫為“錦繡的垃圾”。畫中有13個人,13在西方是個不吉利的數字,因此畫家將自己也畫入背景。戈雅說委拉斯貴茲①是自己的老師,的確,委拉斯貴茲曾把自己畫進了油畫《宮娥》里,戈雅正是由此受到啟發。
46歲的戈雅因病失聰,孤獨痛苦中的他對現實的觀察更深刻、尖銳,創作由再現客觀真實轉向表現內心真實。18世紀90年代中期是戈雅創作的轉折期,早期樂觀的情緒逐漸被憤怒的激情和冷靜的思考所代。名于其陰郁的主題和黑色大量運用的“黑色繪畫”是戈雅晚年于“聾人屋”②繪制的壁畫,展現了對瘋癲的恐懼與人性的陰暗面的。《女巫安息日》、《吞食其子的農神》和版畫集《諺語》等(1820-1824)都以夢魘般的畫面反映出他憤世嫉俗的悲觀心理。戰爭和災難給戈雅的心靈造成了極大的震撼,他通過人類的非理性---鬼神和夢魘——來表達憤懣。戈雅晚年畫作中能夠看出浪漫主義、印象派、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等現代繪畫流派的風格,所以說戈雅開啟了現代畫派。
2.2 邵拉影片的藝術手法——再現與表現的結合
邵拉和他的導師布努艾爾③一樣,喜歡把現實和怪異的東西聯系在一起。在《戈雅傳》的創作中把對客觀現實的再現和對心理現實的表現緊密結合。
(1)再現客觀真實。再現是通過虛化、引發聯想、演員真實扮演等手法來實現對曾經發生過的事情的重現,以還原歷史風貌。影片還原了戈雅時代的社會風貌,具有歷史真實性。電影再現了18世紀末期西班牙貴族的生活:熱情、歡快的弗拉門戈,精美的酒盞、燭臺和壁畫,一個移動長鏡頭依次落在貴族的項鏈、發套、耳環、戒指和胸針上,男女面部都點有代表高貴和時尚的黑痣。這場戲還原了當時貴族聚會的場景,再現了歷史真實。
(2)表現內心真實。電影造夢大師邵拉,在《戈雅傳》的創作中采用超現實主義的手法表現老年戈雅臨終前對自己一生的回顧,以靈魂巡游的方式來表現戈雅對藝術和人生的思索。
影片對戈雅的生平和作品都以夢幻般的手法進行了戲劇舞臺式的電影化闡釋,[4]例如:邵拉用舞臺劇的形式來表現西班牙和法國的戰爭,一個在戰爭中失去親人的小女孩貫穿了這場戲,三幕中間則是憤怒的老年戈雅。
多時空的自由穿插是《戈雅傳》的又一大藝術特色。戈雅的靈魂時而游走在西班牙,時而游走在波爾多,時而與愛人相伴,時而看到昔日戰爭,時而邂逅中年的自己,這種錯亂時空的排列組合正是老年戈雅的老師——想象力——的大手筆。整部影片幾乎都是在戈雅的夢境與現實中交替,讓觀眾分不清夢境和現實,而這變現得正是戈雅的內心真實。
3 結語
傳記片雖然不像西部片、歌舞片等在某一個時期達到創作高潮,但卻經久不衰,每過一段時間就會有高質量的傳記片誕生。傳記片沒有出現穩定的類型元素和敘事模式,故只能在題材上作為電影的一個類別而非類型。導演在傳記片的創作中往往采用傳主的藝術手法來呈現傳主的生命歷程。
注釋:①委拉斯貴茲(1599~1660年)出生于西班牙商業藝術中心塞維利亞。塞維利亞不僅有著優秀的民間美術傳統,而且意大利先進美術的影響也波及這里。是十七世紀西班牙影響最大的現實主義畫家。
②1819年,戈雅正當72歲,為了逃離公眾的視線,他搬到了馬德里近郊曼薩納雷斯河河畔的一棟雙層小別墅,這棟別墅便是“聾人屋”。
③路易斯·布努艾爾(1900年2月22日~1983年7月29日):西班牙超現實主義電影導演,代表作品《一條安達魯狗》《白日美人》《黃金年代》《維里迪亞納》《泯滅天使》《自由的幽靈》《欲望的隱晦目的》等。
參考文獻:
[1] 許南明.電影藝術詞典[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
[2] 《中國大百科全書·電影》總編委會.中國百科全書·電影[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
[3] 路春艷.類型電影概念及特征[J].北京社會科學,2005(2):148-149.
[4] 宮林.夢中之夢——電影中的藝術作品[J].裝飾(總265期),2015(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