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佳音
摘 要:無錫碑刻陳列館位于無錫市學前街睦親坊巷無錫縣學舊址內,是利用原無錫縣學古建筑明倫堂和講堂辟建的以保護、收藏、陳列、研究地方碑刻、碑帖為宗旨的專業(yè)性公益機構。目前存有從宋代至民國的歷代碑刻七十余通,其中有帝王御筆、官府公文、地方史料、寺觀敕牒、名家法書等,具有很高的書法藝術價值和歷史文獻價值。
關鍵詞:碑刻;書法;藝術;文獻價值
1 無錫縣學及所存碑刻概述
1.1 無錫縣學概述
無錫縣學又稱儒學、廟學、學宮,是古代無錫地區(qū)唯一的官立學校,始于北宋嘉佑三年(1058年),由當時的知縣張詵創(chuàng)建,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歷經增建重修,漸成規(guī)模,這在遺存的碑刻中可以得到印證。原縣學范圍很大,縣學正中為主體建筑大成殿,殿東為文昌閣,殿西為進賢亭、明倫堂、講堂,學宮正前方的戟門東面是名宦祠、忠孝祠,西為鄉(xiāng)賢祠等等。如此規(guī)模的建筑后來毀于太平天國的戰(zhàn)火,現(xiàn)在僅存的建筑只有戟門、明倫堂、講堂等三處,均為清同治三年(1864年)后重建。明倫堂為縣學的主要建筑,是縣學商議重大事宜的公堂。宋代大理學家朱熹手書的“明倫堂”匾額懸于高堂正中,應取自于孟子的“以明人倫”之意,此匾歷經滄海桑田,保存至今實屬不易,為國內罕見的朱熹手跡。1983年,無錫市人民政府把縣學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2 無錫縣學所存碑刻概述
無錫碑刻陳列館目前存有從宋代至民國的歷代碑刻七十余通。分列于明倫堂和碑廊中。其中有帝王御筆、官府公文、地方史料、寺觀敕牒、名家法書等。年代最早的為南宋紹興二十年(1150年)所刻《璨山明陽觀記》,李遠撰文,南宋著名學者戴幾先書,知觀事許元真立石,記梁元監(jiān)年始建,北宋嘉佑初重修,大觀元年賜明陽觀額等寺觀內容,是無錫現(xiàn)存年代最早的碑刻。年代最近的為《榮家祠記碑》祠堂碑,刻于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大多數碑刻保存完好,為研究無錫地方歷史和古代教育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可謂一部具有歷史、科學、藝術研究價值的“石質圖書”。
無錫縣學所存歷代碑刻大致可歸納為三類:一類是歷代遺留下來的有關縣學興衰沿革情況的碑刻,較具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在國內縣學中實屬罕見,是研究無錫古代教育史的珍貴史料;二是有關無錫地方志方面的歷史碑刻,其中有官府告示牌、寺廟祠堂碑、建筑修繕碑等,為研究無錫地方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三是地方書法藝術碑刻,其中多數為散存地方刻帖,少數是書藝出眾的墓志、碑記等,體現(xiàn)了無錫作為歷史文化名城,重視文教,名家輩出,源遠流長。
2 無錫縣學碑刻陳列館所存碑刻的藝術價值
古代碑刻是我國文物寶庫中的一大門類,是中國歷史上珍貴的禮俗文化活動遺物,不僅記載著大量文字信息,還是中國獨有的書法藝術的重要載體,它起源于先秦,成熟于漢隋,興盛于唐宋,宋代以后,刻帖之風漸興,明清時更是普及。本文從無錫縣學碑刻陳列館中所存宋、元、明、清、近代碑刻中選擇其不同書體的優(yōu)秀作品,試論其藝術價值。
2.1 《無錫縣學新建九先生祠堂記碑》
這通碑成于南宋寶祐六年(1258年),祀楊時、陸九淵、尤袤、喻樗、蔣重珍、張栻、楊簡、袁燮、袁甫等九人。碑體通篇為正楷書體,布局嚴謹而不失氣韻,行筆含蓄而不顯拘謹,筆畫間略存北魏古風,沉穩(wěn)大氣堪為精品。
文中所推崇的尤袤、蔣重珍都是無錫人士,前者為南宋詩人,與楊萬里、范成大、陸游齊名,并稱南宋四大詩人,官至禮部尚書;后者是宋寧宗十六年(1223年)癸未科狀元。此碑所祀九位先賢文章道德并重,為官者廉潔自重,深受邑人尊敬,先賢的道德人品和此碑的書風品格已經溶為一體,莊重高雅,和諧統(tǒng)一,可惜的是其書者已經無法考證,但決不會因此而影響后人對這位無名氏書法家的懷念與敬重。
2.2 《無錫州洞虛宮重建三元祠山殿記碑》
此碑成于元至正四年(1344年),碑文記載了洞虛宮主持華益謙重建三元祠山殿的原因和過程。碑文書者杜本(1276~1350年),字伯原,學界稱清碧先生,江西清江人,元代文學家、理學家,官翰林院待制兼國史編修,品行高蹈,博學善文,工書法,尤以篆隸名世。碑以杜本所長的隸體書之,間架端莊中有變化,結構方正有容,點畫間時顯魏碑痕跡,但不拘泥,不做作,不華麗,拙中藏巧,順勢而為,筆意流暢,書如其人,當屬隸書中之精品。
2.3 《錫山儒學先賢祠記碑》
由徐有貞撰文并書,立于他謝世的前一年明成化七年(1471年),碑文記述自北宋楊時始,理學在無錫傳布的情況。
徐有貞(1407~1472年),字元玉,號天全翁,江蘇吳縣(今蘇州)人,宣德八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此公長于文才,兼博雜學,有急智,喜功名,后謀劃英宗復位有功,封大學士,官至內閣首輔,因誣告陷害于謙,史留罵名。
但如若摒棄官場爭斗而論,他是明代書法史上承前啟后的一位重要人物,是吳門書派的先導。碑為行楷書體,通篇結體瀟灑多姿,頗具古雅之氣,用筆遒勁而華美,行筆任情任性,點捺間力尤重,講究作品的個性與情調。他的外孫祝允明為中國古代書法大家之一,草書深受其外祖父的影響。不知何故,雖然徐有貞的書法自有其歷史地位,但流傳極少,而此碑又不失為他晚年之佳作,所以尤顯珍貴,可以說此碑代表了明代江南地區(qū)文人書法的精粹。
2.4 《海瑞謁洞陽公祠詩碑》
此碑成于清乾隆年間,顧光旭書。顧光旭(1731~1797年),字華陽,無錫人,乾隆十八年進士,官至署四川按察司使,為官清廉剛正。其書師法王羲之、褚遂良。長期的書寫實踐和領悟,以及博采諸家之長,逐漸形成了他自己遒勁渾厚、云卷水瀉的獨特書風。
《海瑞謁洞陽公祠詩碑》為行書書體,突顯其純青返樸、蒼勁老辣之筆意,觀其碑后有無窮回味令人品咂,他的書法同他的品格一樣,光明灑脫,剛毅清正。
2.5 近代無錫名人書法藝術碑刻
《無錫光復門碑記》,刻于民國元年,由錢基博撰文,孫揆均書丹,周容刻石。記在辛亥革命后辟“光復門”以志慶祝之事。孫揆均(1866~1941年),字寒厓,無錫人,工詩善書,書工瘦金體,兼得褚遂良真韻,所以此碑撇如匕首,捺如切刀,清俊蒼秀,舒展勁挺。
《院主孫鶴卿紀念像文碑》,錢基博撰文,金鼎書,紹晉康刻石,著名學者唐文治繪像,刻于民國十八年,碑文記孫鶴卿生平簡歷及表彰其熱心公益,資助無錫國學專修館的事跡。錢基博,字子泉,別號潛廬,錢鐘書先生的父親,民國時期著名的古文學家、文史專家和教育家。唐文治,字蔚芝,晚號茹經,光緒十八年進士,近代著名教育家。因目睹清政府腐敗無能,遂脫離宦海,就任上海實業(yè)學校(上海交通大學前身)校長,實現(xiàn)他的“振興實業(yè),興學育才,實為當務之急”的主張。民國九年定居無錫,在錫期間籌建無錫國學專修館并任館長。該碑體現(xiàn)了作為地方名流支持家鄉(xiāng)教育事業(yè)的典型,由錢基博先生撰文的同時唐文治先生繪像,實屬難得。
2.6 無錫地方刻帖
明清以來,無錫地區(qū)文化發(fā)達,出現(xiàn)了不少收藏家。如清代秦震鈞于嘉慶四年(1797年)刻《御賜三希堂法帖摹本》20卷,編為6冊,又以家藏宋元明清書法手跡刻《寄暢園法帖》6冊,此帖中多為秦氏先人如秦金、秦旭等人的手跡,鄉(xiāng)賢如邵寶、孫繼皋、顧可久、顧憲成、高攀龍等人的墨寶,地方特色明顯,為研究無錫自宋代以來地方書法藝術的發(fā)展提供了寶貴的資料。縣學中現(xiàn)遺存有董其昌所書正楷殘碑二方,分別是“質、直、則、汲、點、卜”六字和“董仲舒、倪寬贊”六字,其書風飄逸空靈,筆畫圓勁古樸,筆走中鋒,直追古法,顏體書風一目了然,深得古人之妙,即為秦震鈞所刻《御賜三希堂法帖摹本》原石。
3 無錫縣學碑刻陳列館所存碑刻的歷史文獻價值
3.1 立石紀念無錫縣學建設修葺事宜
從北宋嘉佑三年始建,無錫縣學經過多次建設重修,反映了朝廷推崇儒學,重視科舉取士的教育體制,在現(xiàn)存的碑刻中有著詳細記載,因這方面的碑刻數量較多,今擇要列舉如下:
《重修無錫州儒學記碑》,元至正二年(1342年),孟潼撰文并書,何源刻石,記常州路總管薛世昌來錫督促修建學宮,推崇儒學等事,此碑書法典雅優(yōu)美,刻工精良,孟潼、何源、薛世昌等人和重修儒學之事因此碑而留名青史。
《重修無錫縣學記碑》,明萬歷年間,湖廣提學副使鄒迪光撰文,明代書畫家陸廣明書,碑文敘述縣令陳以聞在任期內整頓縣學,修葺學宮的事跡,地方官員重教行為得到高度認可。
《重修學宮記碑》,清嘉慶元年(1796年)立碑,記錄了從1791~1795年的五年間重修學宮事宜。顧光旭撰文,通碑文字完整,浮雕圖案清晰。這次建設時間較長,為現(xiàn)存碑刻中所僅有。其內容有建設規(guī)模、完工日期及其裝修效果:“大成殿及兩廡壬子夏四月訖工,刻桷丹楹,赫然煥然”;有對以往修建的回顧:“康熙中六十年凡四修,乾隆六十年中亦凡四修”;還提出了以后的規(guī)劃:“圣宮南向河岸石欄及隔河照墻石岸亦宜修筑”。為后人研究當時縣學的規(guī)模和布局提供了文字依據。
3.2 尊師重教之行深得鄉(xiāng)里尊敬
《無錫縣儒學題名記碑》,刻于明萬歷三十年(1602年),刊出萬歷前歷屆縣學教諭的姓名、功名、教績等情況,從中可以看出當時尊師重教的社會風氣。
《督學時庵許公德教碑》,康熙三十三年(1644年),無錫新進生員68人聯(lián)名立石,推崇督學許時庵的昌明教德,教書育人的老師,受到了學生的表彰。
《無錫儒學田碑記》刻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由秦金撰文,此碑為研究明代無錫學田情況提供了參考。秦金(1467~1544年),字國聲,號鳳山,無錫人,明朝工部尚書、戶部尚書,弘治六年1493進士。《重修學宮樂輸碑》,立于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碑上刊刻了148位捐資助修學宮人員的姓名及捐錢數額,由此兩通碑刻便可見古時無錫人民對于教育的重視。
另外,《明禮部欽依曉示生員臥碑》,刻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頒布于全國各儒學的學規(guī)計有十二項,主旨是要求生員“熏陶德性,以成賢人”。《清禮部曉諭生員臥碑》頒布于順治九年(1652年),共八項學規(guī),其中心思想是“上報國恩,下立人品”。這兩通碑刻完全可以視之為明清兩代的“學生守則”,對研究封建社會的教育制度和人才標準有著十分重要的文獻價值。
4 結語
我們從《無錫縣儒學新建進士題名記碑》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從明洪武三年(1370年)至成化元年(1465年)的95年間,無錫地區(qū)在二十四科里,共出進士五十二名,此碑是反映明代無錫士子科舉考試的重要文獻,這五十二名進士刻石留名,作為學而優(yōu)則仕的楷模,激勵后來。
無錫是一座歷史悠久,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江南名城,她歷史悠久,經濟繁榮,人杰地靈,文風昌盛,自隋朝開科取仕至清末廢除科舉,無錫地區(qū)共出進士1340名,舉人2154名,狀元8人:北宋余中、南宋蔣重珍、明代孫繼皋、周延儒、清代鄒忠倚、王云錦、顧皋,榜眼11人,探花11人,傳臚6人,會元17人,解元30人。以上的科考佳績在縣學碑刻陳列館的碑文中都有所記載,所以說,縣學中的歷代碑刻除了它的藝術價值外,還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獻價值。
參考文獻:
[1] 高燮初.吳文化通史[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
[2] 宗菊如,周解清.無錫通史[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3] 無錫文化大觀編輯委員會.無錫文化大觀[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