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文陽
摘 要:本文著重對中國民族舞的概念,中國民族舞旋轉蘊含的哲學意蘊,民族特色、地域特征等幾方面進行了較為系統深刻的論述。希望能從獨特的角度看待中國古典舞的表現形式。
關鍵詞:中國民族舞;來源;發展;地域性;表現形式
1 民族舞的歷史來源與發展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是‘藝術之母,它體現的是自然,是對人生命意識的最原始、最自然、最強烈的呼喚的表露。”舞蹈早在先前時期,祖先們就用手舞足蹈的形式來表達他們內心的喜悅。尤其是各族勞動人民,其實他們是民族舞蹈的先驅者,他們是一個舞蹈的載體,他們高興了便起舞,即便是田埂間也能集體歡歌。這種方式體現在人民的勞動生產、經濟發展中,它滲透在人類的整個活動中。由于我國地勢復雜,民族眾多、每個民族的發展與它的歷史來源及宗教信仰和地理環境、生活方式都不同,所以它的形成也具有自己獨特的個風格,因此也造成了舞蹈在不同時期的發展狀態。
但是民族舞蹈又在社會生產中廣泛流傳,因為它產生于人民勞動間,而且代代相傳,人們經過不斷的發展,使它成為了一個不可缺少的生活載體。民族舞蹈的發展使得各個民族、各個時代在歷史的進步中更具有文化底蘊,從古至今帶給人們許多值得珍藏的藝術瑰寶,引領著人們不斷進步,創造了更多社會財富。現在來說,舞蹈更是人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發展也促進了各民族乃至各國的友好發展。
2 民族舞的地域性
2.1 民族舞具有獨特的民族特色
每個民族舞蹈的風格特征都在該民族的形式、內容上與其他民族舞蹈具有共同特性。從形式上看,舞蹈作為行為藝術的文化,他的每個體態、動作都體現了每個民族的風格特征。構成這些不同民族的特色主要是由于不同動作的構成。
體態:分為靜止的動作造型與運動的動態舞姿。由于民族風格構成不同,兩種姿態的呈現方式風格也不同。從朝鮮族舞蹈姿態來說,腳的狀態一般為勾腳,但勾腳的方式與漢族舞蹈勾腳方式有所不同;鮮族舞蹈腿的狀態一般是曲膝的;稍微扣含胸;上肢呈圓,而不是筆直的狀態;食指微微上翹,保持自然松弛。朝鮮族舞蹈整個身體的狀態為:小腹呈現出“弓”的表現形式,腰部則以“撐”表現形式,中斷作為上下連接點,是整個氣息在縱向上保持一個源遠流長、停止不息的貫穿感。將朝鮮族舞蹈與傣族舞蹈相對比,那么你會發現,傣族舞蹈在姿態上與朝鮮族舞蹈有很多不同之處。
動律:每個民族舞蹈都有自己運動的動律,他的運動方式和運動規律由不同的部分關節所導致,因而發力點都是不一樣的。如:以腿部為動力點的運動過程是傣族舞蹈比較突出的運動方式,膝蓋部分在運動過程中不停屈直來產生動力。而貫穿鮮族舞蹈的中心就是流暢、延綿不絕的呼吸,在呼吸的帶動下,上身通過與腿部的貫穿呼吸運動形成的。
2.2 民族地域性風格的形成
不是不同的民族它的地域性就不同,而是同一民族由于不同地域的形成而具備了各自獨特的地域風格。
某個民族舞蹈的地域風格相對于其他不同地域的民族舞蹈有著自己獨特的本民族風格,是因為各地方文化歷史來源的形成不同,它們都有自己存在的獨特價值,而且人們在本民族的勞動生產、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都有著自己的歷史發展。當然,流傳的這些文化相同,那么它們民族舞蹈的風格也就有共同特征。
3 民族舞的表現形式
“我國幅員遼闊,眾多民族瑰麗的文化構成了中國文明的靈魂和精髓。各個民族用不同的表現方式闡述著一個文明的特征。”[1]從各民族不同的審美角度呈現出包含自己民族文化的特征。正因為這些絢麗多姿的表現,讓我們感受到了中華民族民間的藝術魅力。我們必須通過對個民族代表性的民族舞蹈進行探索、發現、研究,才能真正領悟每個民間舞的自身特征。
民族舞是一種廣受舞蹈愛好者們喜愛的一種舞蹈類別,因為民族舞是一種早期發展下來就很自由的表現形式,他沒有禁錮的思想,反而在它的基礎上可以帶給其他舞種很多靈感,從而創造出一種新的美的形式,可見民族舞的重要性。民族舞源遠流長的歷史伴隨著人們生活,它是廣大的人民群眾在生產生活中不斷積累總結而產生的。它的形成與特色都與每一個地區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每個民族舞都深受一個地區民眾的生活習慣所影響,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民族都有著不同風格的舞蹈。
民族舞最大的特點就是氣氛很活躍,節奏感強,非常的輕松活潑,一般民族舞在跳的同時會伴有歌聲的輔助,這種邊唱邊跳的表現形式比單一的舞蹈表演更加深入人在美妙的歌聲、優美的舞姿中領悟情感。此外,在中國的民族舞蹈中,通常會運用一些道具的表演形式,其實這個道具有很多個意義,或許它就是舞者想要傳達的情,或者它就是舞者想要表現的某個物,只是借用它,有了更明顯的物景傳達,更形象。常見的有扇子、傘、紗巾等其他一些道具,也就是說,這些道具都是民族舞蹈表現形式的一個載體,通過這些載體更能夠抒發舞者內心的情懷,從而使得整個的表演過程更加的生動形象,美妙動人。
3.1 民族舞的表演風格
從各個民族形成風格來看,它舞蹈的表演風格也有著不同。民族舞蹈的動作本來就具有很強的感染力,通過對民族最具有象征性地物或者是形態來塑造更加具體的形象,呈現出不同民族的舞蹈表演風格。我們不僅要從動作特點上來模仿,更要通過民族的內在涵養、氣質風貌與之融為一體。例如:藏族民間舞中,由于定時的形成,導致人們的生活環境都是在高海拔、高壓下勞動生產,當舞蹈貫穿這些生活細節時,表演者就必須運用它特有的舞蹈體態,結合當地民族的情感來演繹舞蹈。而且藏族舞蹈的托步動作則更是提現了民族的風韻,它要求在舞蹈中沉穩、流暢的走線,同時也是舞者心靈必須修養的過程,你若是浮躁不看,則不能“托”出它的韻味。所以這些不同的民族舞蹈體態形成了各民族舞蹈不同的表演風格 。通過了各民族外在形的了解,表演者則能清晰地進入舞蹈的表演風格,這是塑造人物、情景很重要的一點。根據民族形成,表演風格呈現出多樣化,從人數的角度看,單、雙、三的表演形式與群舞的表演形式又有著不同。人數的多少對于舞蹈的環境塑造,人物情感抒發有著很大差異。因此民族舞的表演風格在舞蹈中對某個民族都有很重要的情景表現。
3.2 民族舞動作與音樂的關系
“早在古時候就有:‘舞為樂之容和‘樂之在耳曰聲,在目者曰容的說法。這兩句話的意思就是說:‘音樂是舞蹈的內容,舞蹈就是音樂的外觀形式。” [2]音樂與舞蹈具有息息相關二者不可分離的關系。我們會發現在民族音樂和民族舞蹈的關系中,音樂起著主導的作用,因為沒有舞蹈的音樂是可以獨立存在的,而沒有音樂的舞蹈則是很少有的。但是不論怎么樣,將民族音樂和民族舞蹈分開進行研究必然是不全面的。在歷史的進程中,隨著娛樂功能的逐步發展,音樂和舞蹈相輔相成,不可分割。各民族不同的文化和宗教信仰造就了各民族形成的不同音樂和舞蹈文化。作為民族舞蹈課題的研究,怎么能夠對它的音樂視而不見,避而不談呢。再后來舞蹈和音樂被劃分,它們都有了各自相對獨立的發展的步伐,也各自朝著自己的特點突出發展。舞蹈,成為時間、空間和視覺的藝術;而音樂則成為時間和聽覺的藝術。雖然,二者有了自己藝術發展方向,但他們內在本質的聯系卻從未分離,甚至更加緊密。對舞蹈來說,常常會有這種現象存在,也就是沒有好的音樂就不會有好的舞蹈。
參考文獻:
[1] 蔡享麗.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音樂的特點分析及課堂運用[J].黃河之聲,2009(6).
[2] 陳銘.略談民族舞旋轉技巧的基礎訓練[J].四川戲劇,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