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月
摘 要:漢代畫像石和畫像磚藝術是中國造型藝術之大宗,其中人物造型高度概括簡化,充分表現出一種整體、深沉而雄大的恢宏氣勢,是藝術創作中形神兼備的高度體現。其豐富的想象力和夸張的藝術表現力,標志著中國繪畫藝術的成熟,是中國美術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中國畫歷來強調的以形寫神、意韻生動的藝術理念在這里找到了最早的源頭。
關鍵詞:漢代畫像石;人物造型;概括;簡化;整體
0 引言
在一次藝術考察中,我在洛陽藝術博物館近距離觀看真實的畫像石拓片以及墓室中的畫像石,接觸到漢代畫像石,被其高度概括的藝術手法和極具動感的夸張表現深深地吸引。其人物形象,整體大氣,動勢夸張,極具個性,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藝術審美高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本文將從造型手法及藝術價值兩方面對畫像石中的人物造型進行深入研究。
1 概念
畫像石就是漢代的像石,是中國漢代的石刻畫,產生與西漢,生于東漢,魏晉之際僅有個別實例,故稱漢畫像石。
——范迪安[1]
漢畫像石是中國古代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系在石棺平面利用雕刻技法并施涂彩色制作的特殊壁畫,用以嵌飾祠堂和墓室,具有濃郁的民族色彩和時代特征,在世界其他地區中不見與之完全相同的藝術品。
——楊泓[1]
通過廣泛學習,綜合諸多概念我了解到,“畫像石”,顧名思義,石上的畫像,也可以說是一種石刻繪畫。因其形象塑造大多使用雕刻技法,所以,就其成型技術而言,屬于雕刻藝術。但就其整體藝術形態和藝術風格而言,又與繪畫極為一致,因此稱為畫像石。畫像石藝術在我國漢代時期發展至高峰階段,所以一般意義上的畫像石就是指漢代畫像石。
2 畫像石中人物造型手法
2.1 高度概括和簡化
對于造型而言,“簡化”是一個被大家公認的造型手法,當“形”簡化的不能再“簡”,留下的一定是最精彩的部分。這個道理至今仍在藝術教學中被廣泛推廣。漢代畫像磚中人物造型的高度單純化、高度概括性至今看來,仍有借鑒意義。
在漢代畫像石的人物造型中,很多形象都是高度概括的輪廓構成,充分體現人物的特征,顯得質樸、傳神而大氣。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形神兼備的形象:迎賓門吏四肢收斂、彎腰、俯首,滿身謙恭;斗獸者高揚頭顱,張口大吼,手執長矛,雙腿長跨,斗志昂揚;很多舞者長袖飄揚,纖細的雙腿輕快的跳起,姿勢十分的動人。常常是簡潔的外形和輪廓,但事物的特征和姿態總能表現到極致的惟妙惟肖。特別是一些侍從和門吏,輪廓簡潔到不能再簡潔的地步,正是這種簡潔、生動、清晰的外輪廓所創造的藝術形象,能夠使我們對漢畫像石造型特征產生更為深刻的印象。抓住描述對象的本質特征,運用概括簡化的藝術手法對其進行再創造,使作品在充分體現客觀對象特征的同時,呈現出獨特的藝術風格,這正是藝術家們一直追求的創作理念。
2.2 以線造境
中國傳統繪畫講究“造鏡”,尤其注重“線”的表現。線的運用是體現情感和整幅畫面的氣氛的,也就是所謂的“活”。線的表現在漢畫像石的人物造型中體現得尤為突出。很多人物造型依靠線本身的變化,完整有效地表現不同體裁,體現不同的人物特征和畫面氣氛。同樣在石上刻出縱列的粗細線增加畫面層次效果,顯得畫面靈活生動。其獨特的線刻刀法方圓兼濟,聚散繁簡,剛柔曲直,方圓快慢等的運用以對比為主要變化的線條,達到變化而統一的藝術效果,使其呈現“雖出人功,宛若天成”的古拙天真之美。[2]
2.3 大膽夸張動勢
漢畫像石中的人物大多通過大膽的夸張其動勢,充分傳達出形象的運動感與和姿態特征。比如《斗牛》中人物跨著大步,張著大口,充滿動感,牛則低頭,頂著角,揚尾,四肢充分展開,充滿斗志,人和獸的組合在畫面中展現了一波三折,起起伏伏,體現出一種浩浩蕩蕩的氣勢。這實在不得不令我贊嘆,能用最簡潔的筆墨,創造出如此夸張、氣勢浩大的形象和氛圍,這才是藝術創作的高超之處。
對于一些舞蹈者或夸張人物形態的“不準確”現象,我在貢布里希爵士的《藝術的故事》里,也看到一個典型的例子:抽象派繪畫大師康定斯基在為《青騎社》所畫封面中的奔馬是四蹄同時騰空的,漢畫像石中也有很多這樣的現象,精彩地表達出了駿馬飛馳的速度感與美感。但其實世界上根本不會有馬能這樣奔跑,為了那富有美感的速度,馬兒就這樣“藝術”地飛了起來!這個例子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漢代畫像石人物造型體現的夸張美學。
3 藝術價值
畫像石中的人物造型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農耕藝術對力量、陽剛之美的崇拜。
歷史學家稱,漢武帝時期,曾組織了強大的騎兵,開始對匈奴進行大規模的反擊,這體現了中國封建社會彼時強盛的國力。成長與這個時代的漢畫像石藝術,同樣也就攜帶了粗獷豪放、雄渾博大的陽剛基因,漢畫像石中諸多人物造型極度自由浪漫、充滿陽剛之氣。“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卦》)自然的運動是陽剛的,作為人,也應該是陽剛、剛毅的,陽剛之美,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脊梁,是漢代以前中國藝術的主要審美追求。陽剛之美,是漢代畫像石藝術的偉大藝術價值所在,也是它在中國美術室乃至世界美術史中能夠散發奇異魅力的主要原因。魯迅曾贊:“唯漢人石刻氣魄深沉雄大。”[3]
同時,畫像石中的人物造型體現出一種注重整體的藝術追求。造型藝術家如果僅僅局限于形象的細節刻畫則容易失去畫面的整體效果,在藝術創作中,不要在整體與局部之間關系的把握中因小失大。畫者都知道,繪畫時拘泥于局部會失去畫面的整體關系,畫面最為重要的、最打動人的并不是某個精彩的細節,而是協調統一的畫面體效果。
在漢畫像石作品中,經常可見一些人物形象的面部往往連五官都沒有刻畫來,有的門吏、侍女等人物軀體塑造的極為簡單,幾乎只有外輪廓。如上圖所示,很多都是沒有細節和五官的。其實畫像石在制作最后是要著色的,人物的五官或許再著色時會完成,但現在我們很難看到了,因為大部分漢畫像石的色彩都因時間與環境關系而剝落殆盡。其次,很多大型畫像石上往往人物眾多,為了表達人物間的主次關系,減弱次要人物來突出主要人物形象這一手法也體現了整體的美學觀點。再者,因為充分簡化了細節,才使整體形象更為大氣沉穩,鮮活有力,給人一種整體上的磅礴氣勢。
4 結語
漢代畫像石運用極具簡練概括的造型手法,充分體現出一種整體、動感、韻律、深沉而雄厚的盛大氣勢,其整體概括的手法值得我們去研究學習;同時,其注重形與神的統一、內容與形式的高度統一,也是我們在藝術創作中應當長期注意的重要方法。漢代畫像石藝術的博大精深絕不是我一朝一夕能完全領會的,我們學習西方和當代藝術的同時,更應注重認真學習我國傳統的繪畫藝術,這樣我們所創作出來的作品才能根植于我們的文化土壤,同時探索出新時代的藝術邊界。
參考文獻:
[1] 楊絮飛.漢畫像石造型藝術[M].河南大學出版社,2010.
[2] 高雅麗.從中國畫淺說畫像石和畫像磚[J].當代藝術,2008.
[3] 楊絮飛.漢畫像石造型藝術[M].河南大學出版社,2010.
[4] 王建中.中國漢畫像石全集——河南漢畫像石[M].河南美術出版社.
[5] 張道一.古典藝術解讀漢畫像石研究——畫像石鑒賞[M].重慶大學出版社.
[6] 劉宗超.磚石精神——畫像石藝術[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7] 貢布里希.藝術的故事[M].廣西美術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