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飛
摘 要:山西聞喜傳統的民間花饃藝術散發著濃厚的鄉土審美情趣,風格簡練質樸、生動傳神,體現了勞動人民對生活的熾熱情感,其造型樣式及色彩運用都負有很強的象征意味、所運用的自然材料和工藝、反映的心境等是一套完整的民俗文化體系。文章嘗試整理研究聞喜傳統花饃藝術造型與色彩,以期能讓更多人了解這一古老、吉祥的民俗藝術。
關鍵詞:聞喜;花饃藝術;造型語言;色彩語言;象征性
0 引言
山西聞喜花饃作為山西民間面塑藝術的代表,以其濃郁的鄉土氣息、豐富的品類、質樸精細的造型、絢麗的色彩、豐富的文化內涵而深深地感染著人們。聞喜花饃的藝術形式及其用途都與當地民間習俗活動密切相連,貫穿于祭祀、歲時節令、人生禮儀等各個方面。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山西聞喜花饃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聞喜縣志》中提到:“男子聘女,喜餅、布帛之外,必有花饃六十枚,俗名‘花兒饃。用重羅之面,喚親鄰巧婦制之。枚重不及斤,上飾面捏花鳥人物,競奇斗異,白逾求白。女家回禮,有花饅頭十余枚,枚重二、三斤,亦飾以花,間有無花者。”一直以來,面花藝術的傳承沒有圖樣,單靠婦女們口傳心授,代代相傳。時至今日,面花藝術不但沒有衰退,反而在生活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任何民俗事項都是一定心理態勢與心里信仰的外在表現,花饃藝術是民間裝飾藝術中的一朵奇葩,蘊含著深厚的民俗吉祥文化,體現著人們對生活的激情和對美好的向往。花饃藝人通過靈巧的雙手,使用簡單常見的材料、工具,把自己對生活的感悟和對藝術獨特的理解表現得淋漓盡致,隨心所欲地自由創作。民間花饃藝術表現的主要思想情感和意愿追求,具有獨到的象征意義。象征性是暗示多于解釋,含蓄多于暢盡的發揮。以抒寫個人感情為重點。不滿足于描繪事物的明確的線條和固定的輪廓,它所追求的藝術效果,使人們似懂非懂,恍惚若有所悟;從而體會此中有深意。象征性不追求單純的明朗,也不故意追求晦澀;它所追求的是半明半暗,明暗配合,撲朔迷離。象征文化是中國藝術中最普遍、最有內涵的一種表達方式,充分表達了人類的內心活動,展現了中國藝術所受的宗教思想的影響,反映了人類最初的精神訴求。象征文化借助具體的實物表達出人類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抽象思維和思想情感。否定真實、客觀地描寫現實、強調表現直覺和幻想,注重主觀性與內向性,追求所謂內心的“最高的真實”。民間面塑是象征文化的一個載體,它通過民間習俗,以一種約定俗成的形式流傳古今。民間面塑的色彩特征和造型,飽含著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精髓。突出了某種禮儀活動的主題,并為活動渲染和營造了一種喜慶熱烈的氣氛,使人們情緒上得到了感染,烘托了活動的氣氛。
1 花饃造型的象征性
山西聞喜花饃在不斷的發展和傳承中逐漸形成了多樣的藝術類別和豐富的題材,每當節日和在各種習俗活動中都要制作精美的花饃,成為民間歷久不衰的傳統手工藝術。按造型分類有糕類、饃類、吉祥物類和盤頂類。糕類中題材多為動物、神話傳說、戲曲故事,如龍鳳糕、十二生肖糕、九獅(世)同菊(居)糕、招財進寶糕、雙喜臨門糕、狀元游街糕等。花饃有對對饃、棗花饃、餛飩饃、石榴饃等。吉祥物類花饃以龍、鳳、老虎、獅子等動物為主,寄托祈福辟邪的美好愿望。盤頂類的花饃是不能吃的,是祭祀中的專用品,有人物、動物兩種類,動物有虎、獅,寄托了人們對逝去親人的思念。
在聞喜經常制作的花糕當數“上頭糕”了,這是在婚嫁時,新郎家要給新娘家必備的花饃,“上頭糕”形體一般為直徑5基座的上面一層以云紋夾上紅棗疊成厚度20cm左右,寓意早生貴子。然后用蓮花造型的面塑覆蓋在上面,中間放置一個體形碩大、色彩艷麗的石榴,左右各插制彩龍、彩鳳,寓意吉祥,石榴前放置五彩線(幾種顏色的棉線)。石榴在送到娘家時要拔下來,意味著早生貴子,圍繞龍鳳四周插制各種小巧玲瓏的花鳥面花。“上頭”在當地是婚禮那天新娘清晨梳洗打扮、開臉的意思。結婚當日新娘見到“上頭糕”才能開始打扮。民間習俗視“上頭糕”為聘娶的證據,新娘“上頭”就認定為婆家的人了。
每當幼小的生命降生時,聞喜花饃即被賦予了呵護生命的意義。滿月來臨時,姥姥要把精心準備的虎饃送給孩子,虎饃的造型以老虎為追摹形象,整體形態簡潔,為半臥姿勢,頭部較大并高高昂起,將老虎的眼睛、鼻子、耳朵、嘴巴、眉毛進行夸張。碩大而突起的黑色眼睛、大張的粉色嘴巴,上面塑以尖銳的牙齒,形態簡潔卻不失威風凜凜的王者風范。并在其身上點綴色澤鮮艷的蓮花、小龍、青蛙等,不僅充童趣也包含了辟邪護佑的心愿。“老虎火喜饃”是聞喜花饃的代表作品,“火喜”是聞喜的方言,“護攜”的意思。造型為直徑 40 多厘米的白饃,白饃的中間插制色澤鮮艷的吉祥花卉或者是童子。十幾頭神態既威武又可愛的小老虎成環狀面朝外地圍繞在四周,表達了親人對孩子健康成長的祝福和期望。當地還流傳一句諺語:“火焰添虎子,虎虎添生氣,歲朝得歲喜,歲歲得平安。”
聞喜花饃作為具有地域性文化特征的藝術載體,已不僅僅限于食用的范疇,而是隨著各種民間習俗活動的出現逐漸成為表達內心情感的方式。可謂過啥節蒸啥饃,辦啥事送啥饃。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百姓為了祈禱神靈、祖先的庇護和保佑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合家平安,而把面食塑成各種以動物、花鳥、瓜果為形進行供奉。山西聞喜縣在春節時要準備布籃糕、節節糕等象征年景一年好比一年好。蒸三個圓圓的白色的餛飩饃,餛飩與“混沌”諧音,傳達人們內心對天、地、人相互依存的愿望。清明時節在聞喜上墳的時候有滾饃的習俗,當地人說,“在墳頭滾饃是給逝去的親人撓癢癢”,希望得到祖先庇護。
飽含淳樸鄉土氣息的聞喜花饃都蘊含了一定的象征性,主要有祝福、辟邪、求子、納吉幾方面。祝福 :龍鳳饃。龍是一種虛幻的動物,在民間象征著男子,是尊貴和權威的象征。鳳是傳說中集百鳥之美的祥瑞鳥,象征著女子,寓意龍鳳呈祥,夫妻幸福美滿。民間也稱龍鳳配,有龍有鳳,成雙成對。桃饃寓意富貴長壽。辟邪 :火喜饃。火喜諧音“護攜”,寓意為保護幼子之意,老虎在民間被視為鎮宅辟邪,護佑人平安之物。求子:蓮花饃。取“蓮”的諧音“連”,寓意連生貴子,石榴饃通常在一對新人洞房當晚擺放在床上,籽與“子”諧音,寓意為榴開百籽,多子多福。麒麟送子:麒麟又被稱為瑞獸,是一種民間傳說中的神獸,與龍、鳳、龜合稱為四靈,象征吉祥,傳說能給人帶來子嗣。造型是童子手持蓮花、如意,騎在麒麟上。納吉:魚饃。寓意吉慶有余,魚與“余”諧音。
2 花饃色彩的象征性
捏好的花饃蒸熟以后,要趁熱上色,因為這樣不易脫色。俗話說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山西的聞喜花饃、新絳花饃都講究上色,色彩以紅色、黃色、綠色為基本對比色,喜用大紅、粉紅、藤黃、嫩綠等色彩,以紫色、粉色、藍色為補色,再以黑色和白色為協調。色彩明度高,對比強烈,給人以熱烈明快之感,喜慶氣氛濃郁。而霍州一帶則不講究上色,較樸素。忻州、定襄的花饃則以塑為主,著色為輔。凝視這些造型各異的花饃時,不禁感嘆這些充滿想象、童趣的花饃竟出自鄉土山村之間,無不包含了對生活的細致觀察和對美的質樸追求聞喜花饃不僅在節令禮儀風俗中占據著重要地位,而且在人一生的各個重大儀式中都貫穿了對生命無限的守護和深情的寄望。
中國民間美術中任何藝術品中的色彩都不是空穴來風的臆造,而是人們在長期的歷史社會活動中傳承下來的傳統觀念和心理暗示。華夏兒女對色彩賦予了濃烈而又獨特的情感和傳統吉祥的象征意味。在面塑創作中,色彩不僅僅是單純的顏色,還是一種深刻的寓意和心理暗示。人們為了滿足吉祥如意、一路平安、順風順水、幸福安康的民眾心理,就會在面塑的制作中通過面塑的色彩和特定的形式還有故事情節來達到自己的內心意愿。這就是很明確的色彩心理暗示。色彩基調主要由所用的場合環境來決定,不一樣的環境影響會決定著色彩象征性的變化。例如,在喜慶的婚宴上,我們會看到龍鳳呈祥的花饃,因為玫瑰花在西方向往著愛情,所以我們也會看到很多玫瑰花樣式的花饃,還有男女核核饃,畫有大紅囍字和福字的花饃等等,我們會感覺到濃濃的幸福美滿與甜蜜,還有來自家人和朋友的祝福,這就使得藝人們在制作花饃的時候要選對主色調。說到婚禮上的主色調,不用想,那肯定是大紅色,我們中國人最喜歡的就是大紅色,因為人們都會覺得大紅色是最喜慶的顏色,也是婚慶上所用顏色的首選。紅色系可以充分地體現熱鬧的婚禮情景,也會讓到來的親戚朋友深刻體會到主人的熱情和結婚所帶來的喜慶氣氛。因為在人們心理,紅色帶給人們的內心感受就是喜慶、美好、吉祥和幸福,它所留給人的心理暗示就是如此,所以,人們在婚宴上,為了能更好地象征心婚宴美滿、幸福,夫妻甜蜜,就在花饃上大量的點燃紅色以渲染氣氛。相反的,在辦白事的主人家里,我們就不會看到顏色十分艷麗的花饃,反而我們看到的是以面色或白色為主的花饃,比如說,在親人去世后,我們都會聽到傷心的哭泣聲,不愿家人就這樣離開的悲痛心情,所以人們也是為了能夠通過花饃來寄托自己的痛苦感情,就象征性地準備像老虎、門神等類似的以白色為主基調的花饃,也是希望死去的人可以有所保護,走的放心。很顯然,這樣的花饃呈現的氣氛就十分的悲涼,這也能體現出整個白事肅靜、悲涼的氣氛,也使得人們的內心情感隨著哀樂而感到悲傷,如此種種。花饃的顏色是人內心情感的向往,更是顏色象征性的豐富體現和精確的表現形式。
面塑色彩關聯的特殊的含義有很多種,并且具有它們獨特的釋義。面塑色彩的象征意義和賦予人們的心理暗示作用都與中國古老的哲學觀念,道德理念,價值取向,宗教意識等互為依托,相互滲透,所表現的內涵也變得豐富飽滿。
3 結語
山西聞喜花饃作為生長和扎根于民間的一項古老藝術,在這片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傳承的熱土上,始終與當地民俗生活聯系在一起。其造型與色彩的象征性產生于深厚的民俗事象中,在農村巧婦的揉捏中、一筆筆的彩繪中表達著對生殖、生命的真情向往和對吉祥、幸福生活的執著追求。藝術大師羅丹說:“藝術就是感情。”也可以說,美就是感情。美隨情萌生,情借美而發揮。
參考文獻:
[1] 曹振峰.黃河萬里尋面花[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5.
[2] 段改芳.民間禮饃(面花)制作[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3] 孔令海.中國面塑藝術[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3:1,16.
[4] 張利安.山西面塑的藝術特點及其淵源[J].山西老年,2006(4).
[5] 馬玉山.探析山西面塑的藝術美學[J].作家,2008(24).
[6] 張曉凌.中國原始藝術精神[M].重慶出版社,2004:32,54,136.
[7] 楊成寅.藝術美學[M].學林出版社,2008:32,87,186,347.
[8] 張詠梅.中國色彩審美心理的形成及特征[D].山東師范大學,2004.
[9] 尹國有.論民間美術色彩觀念[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