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穎囡
摘 要:在圖像時代,許多媒體以混合媒體的形式出現,將不同的符號、話語習慣和認知模式綜合在一起,繪本也不例外。繪本是由文字、插圖和書籍設計這三大敘事要素緊密交織而成的復合文本。其中,書籍設計不僅具有獨立的敘事功能,更是文字與插圖交互敘事的重要紐帶。而繪本作為具有不同維度空間結構的書籍,其敘事也必然是多維的。本文試圖從研究繪本的特性,三大敘事要素的敘事功能和交互敘事的關系入手,著重探討了繪本的時空結構以及如何通過不同的時空維度設計,最大化地發揮三大敘事要素的交互敘事功能,以廓清設計師在繪本設計中需要考慮的問題,樹立涵蓋文字、插圖和書籍設計的多元的動態的繪本整體設計觀,為繪本設計的創新和發展開拓思路。
關鍵詞:繪本;多維度
繪本作為一種圖文互動的藝術形式,突出了插圖與文字之間的辯證關系。它具有自己獨特的品格特征,具有文學與繪畫雙重血統,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其中任何一方。在其中,文字與插圖用不同的方式傳達信息,共同表達一個主題。這種交互式的復合藝術中,文與圖的多種組合可能對于圖像時代的設計中圖像與語言的關系是一種探索。而計算機和數字技術的運用,國際互聯網的出現都對繪本這種傳統平面設計形式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它們的出現不僅豐富了設計的手段, 更改變了設計師和受眾之間的關系。我們從書籍對紙質媒體的突破中看到了這一趨勢帶來的非同尋常的意義。而繪本作為一種特殊的書籍形式,也必將從傳統的靜態的平面轉向一種動態的互動的新視覺形式。如何進行繪本設計,如何將文字與插圖在繪本的立體空間中結合并獲得最佳的敘事效果,如何突破紙平面拓展文字與圖像交互敘事的可能性,這都是本土設計師需要探索的問題。
1 繪本之物理空間
繪本與其他書籍一樣,是由各種平面元素構建而成的二維頁面,經過印裝工藝組成的三維立體空間。這個空間是由封面、書脊、封底及勒口等圍合而成的;而繪本中,相連的對頁是繪本空間構成的一個基本單位,對頁連接起來疊成的若干個空間最終組成了繪本的整體空間形態。如果把繪本比作建筑物的話,則讀者的視線可以在其中穿梭、行進,感受它的效果:從封面到內頁,從天頭到地腳,版面與版面之間的連貫、呼應、對比、暗示、聯想、懸念等手段,通過頁與頁之間的過渡與變化,隨著翻頁活動,出現了具有時間性的空間變化,使繪本的故事情節逐漸深入展開。也就是說,二維的紙面經過裝訂,構成了三維的空間;而三維空間中由于有了翻頁活動的加入,而在其基礎上增添了時間這個維度,從而形成了四維時空。這個四維的實體空間以視覺空間為主,輔以觸覺、聽覺,甚至是嗅覺。
魯道夫·阿恩海姆(RudolfAmhe)在《藝術與視知覺》中提到“一個物體的視覺概念,是從多個角度進行觀察之后得到的總印象”,所以“一個視覺對象,其實就是一個運動的事件”。繪本的敘事也源于動態,就是說時間結構是繪本設計中除了空間結構外的另一個重要的形式結構。繪本本身具有三維空間,再加上讀者視線的循序漸進以及撫摩、翻閱書頁所構成的時間上的相繼性,從而使閱讀的空間變化轉化成了時間的審美過程。“作為文學的和視覺的符號群,總是通過時間順序地被理解的。”四讀者在幾米開外感受到繪本封面的感召力,走近將繪本拿在手中,開始近距離地欣賞封面、書脊、封底、勒口等,對繪本的外觀形態進行多角度的觀察,再翻開書頁,由表及里、層層深入地一頁頁翻閱。由此,繪本的各部分設計逐一展現在讀者眼前。在這個過程中,空間上的多視點、多側面、多層次的觀察逐漸演變成了動態的時間性。如杉浦康平先生在《造型的誕生》中提到的:“隨著翻頁不斷出現對開頁,故事情節逐漸深入展開。書籍和電影、電視一樣,是每個瞬間的重疊,它伴隨著戲劇化的變化流動著。”網但繪本的閱讀又不完全等同于電影等時間藝術,繪本的閱讀相較于電影的觀賞有更多的主動性。因此,繪本設計中,將空間結構和時間結構相結合,促使空間形象在時間相繼性中組合成完整的故事情節,進而引起讀者的情感共鳴,顯得尤為重要,其直接影響到繪本最終的敘事效果。尤其是當下電子讀物、動畫片的泛濫打破了紙質繪本的傳統時空結構和秩序感,為人們提供了新的閱讀體驗。這就促使繪本設計師在紙質繪本的設計過程中更需加強對時空結構的把握,改變以往單一的模式。
2 繪本之心理空間
在繪本中,除了那個我們能看得見、摸得著的物理空間之外,還存在著另一個空間—心理空間。設計將文字與插圖進行組織、編排,從而表現出富有活力的情感和情節,訴說出一個虛空間。而讀者通過視覺、觸覺、聽覺等不同感官對繪本設計的整體領悟,對故事情節的理解,形成了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空間。繪本的作者、設計師通過文字、插圖和書籍設計等敘事要素為讀者編織了一個完整的故事狀態,從而激發了讀者的想象空間。
繪本中由若干個平面構成的立體空間實質上是一個視覺圖像的載體,其目的是為了傳遞信息,表達故事,發現意義。繪本在二維、三維、甚至是四維空間內探討形式的設計與創造,實際上是為了追求超越平面的內容與涵義。康定斯基(wass衡Kandins材)曾闡述了藝術形式(物理空間)與內涵(心理空間)的關系:“狹義地說形式就是一個面與另一個面之間的邊線,這是它的外在含義,但是,它另有一個千差萬別的內在含義;確切地說,形式是內在含義的外觀。”
在繪本設計的物理空間背后,是更深層次的心理空間。“藝術的內容就是理念,藝術的形式就是訴諸感官的形象。藝術要把這兩方面調和成一種自由的統一的整體。”網因此,繪本中的任何視覺形式,只有在具備了豐富的內涵后,才是“有情感的,是充滿了幻想和活力的”。繪本中對空間形式的探究,其首要目的是通過具體的視覺形象表現、敘述故事內容。優秀的繪本,從文字、插圖到整體設計的每個細節都在向讀者提供了各種有關故事內容的訊息。而故事的敘述,歸根結底是為了描繪出某種抽象和隱晦的概念與想法,如某種情感的傳達,人生體驗的分享,甚至是人生哲理的教授等等,這些才是繪本的最重要的核心價值。比如日本的佐野洋子的名作《活了一百萬次的貓》被視為“一部有關生命意義的偉大寓言”;謝爾·希爾弗斯坦(sheldonAhnsilverstein)的《給予的樹》被解讀為“一則關于‘索取與‘付出的寓言”,“是一個溫馨的故事,略帶哀傷的感動,慰藉人們的心靈。謝爾·希爾弗斯坦為各個年齡的讀者創造了一個令人動容的寓言:在施與受之間,也在愛人與被愛之間。”而奧地利的赫爾嘎·班石(He壇:Bansch)的《嚓一澎》更是一本能幫助孩子走出孤獨和陰影的具有治療功能的繪本。據紅泥巴網站創始人,著名兒童閱讀推廣人阿甲介紹,這本繪本在國外被用來進行臨床上的心理治療,引導曾經受過刺激的孩子回到一個正常的人生軌道,幫助孩子成長。
3 繪本閱讀之交互空間
繪本與其他帶插圖的書籍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其獨特的敘事方式。繪本是一種文字、插圖和書籍設計交互敘事的“混合”媒體;同時,作為書籍的一種,它也是一個四維時空結合體。由讀者翻閱形成的時間上延續的位移關系和三維空間組合成了繪本特有的動靜結合、主客觀結合的四維時空。因此,繪本的敘事也就在這個四維空間中完成。不同的維度空間只是文字、插圖和書籍設計這三大敘事要素的信息載體,不同維度的設計也只是一種手段,是物化的表現,而敘事是其最終的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