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佳+沈玉秋
摘 要:在中國民樂史上,二胡作為拉弦類樂器,在民間擁有較高的認知度和普及度,國內諸多教育學家、音樂家一直致力于二胡的發展和推廣,并取得一定成效。二胡作為民間藝術、民樂的代表之一,要形成更為長久和深遠的影響,需要從教育方法、教學途徑以及教育對象等多方面下功夫,將國際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如具有先進性和開創性的鈴本教學法,應用到幼兒二胡學習,使具有民族特色的二胡音樂植根于幼教土壤。
關鍵詞:鈴木教法;幼兒二胡教學;愛
0 引言
20世紀中葉,日本教育界開創以人為本的教學嘗試,鈴木教學法是其中的集大成者,通過對幼兒小提琴的教學總結,提出一系列適合幼兒年齡特征、具有先驅性的教學理念。倡導幼兒早教,經過大半個世紀的實踐驗證,鈴木教學法對于幼兒教學有其獨到之處,在幼兒二胡教學中引進鈴木教法,可以形成個性化的本土教育特色,有助于提高學習效果。
1 鈴木教學法理念、特點
1.1 鈴木教學法理念
重視后天努力和環境熏陶。才能不是天生,但學習卻是一種本能,鈴木認為人的學習能力是與生俱來的。人的某些能力,在科學方法指導和自身努力的共同作用下,是可以實現突破和提升的。成長環境,以及所處環境中的能量和氣氛,對個人學習、能力培養都會產生影響。
早教的重要性。早期教育具有很好的啟智效果,鈴木十分推崇幼兒早教,他認為個體學習自呱呱墜地開始。人在幼兒期的可塑性較強,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更強,并且幼兒天性好動,能夠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反復訓練進行自我強化,表現出良好的學習效果。
教學母語式。鈴木先生認為語言體系復雜而又嚴謹,幼小孩子都能完全掌握,音樂比之語言就更能被孩子接收。從聽覺開始訓練音樂感知力,營造一種類似于母語的背景氛圍,通過自然、輕松、無痕式的導入,產生潛移默化的感染力,形成深刻印象。
能力衍生。在不斷訓練和練習后,一種能力可以在鞏固強化的基礎上,衍生出其它能力,鈴木鎮一通過大量實驗證明:反復練習和復習可以強化幼兒辨識能力、彈奏能力,并且在這個過程中通過領會、內化,衍生出新的能力層次,實現瓶頸突破。
1.2 鈴木教學法的主要特點
從愛的角度出發。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對待教育一定要拋棄急功近利的思想。在音樂學習中,培養樂感、掌握音樂語言、音樂領悟和鑒賞能力,比曲目彈奏更有教育意義。幼兒對二胡的初步認識、學習二胡的興趣開發是第一個教學階段目標,教師需要滿懷愛心,意識到每個孩子的接受能力不一樣,給予足夠的耐心進行引導和鼓勵,避免強制性教學。
重視聆聽的習慣培養。幼兒二胡學習最重要的習慣就是聆聽,聆聽可以幫助孩子沉浸在音樂氛圍里感知音樂意境,準確把握音樂語言。鈴木教學法特別注重聆聽在音樂學習中的運用,通過聆聽打通聽與拉、會與做之間的關聯,并且實現更高層次能力的升華。通過音色辨識、區分音質,建立起良好的音樂聆聽習慣,從而實現技巧突破,增強二胡音樂表現力。
注重趣味性。有趣,是引導幼兒學習的重要法寶,幼兒活潑好動,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音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關照幼兒年齡特點,通過趣味互動,激發幼兒興趣。創造性地開辟新的教學途徑,運用多種元素,構建邊玩邊學、玩中學的二胡教學氛圍,使幼兒在樂趣中產生主動學習的意愿。
2 鈴木教法在幼兒二胡教學中的應用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確認,鈴木教學法十分注重興趣培養和能力發掘,尊重幼兒天性,與蒙特梭利的教育主張異曲同工。應用到幼兒二胡教學中,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導作用和方法上的借鑒作用。
2.1 家校并軌,構筑良好氛圍
首先,音樂是一種藝術享受,能夠營建出高品質的藝術意境,并能過個人想象力的生發,帶來極致的審美感受。鈴木先生從環境入手,主張以音樂陶冶性情,在頻繁的聆聽中接受藝術熏陶,從而形成幼兒對音樂的初級認知力和敏感度。幼兒二胡教學,需要充分利用環境培養,重視家庭音樂環境和教學音樂環境的構建,使幼兒在主要生活場景中都能接觸到二胡音樂,隨時可以聆聽,并誘發其產生模仿的動機,為實質性的演奏學習創造條件。輕松、令人愉悅的教學氛圍,可以激發幼兒的學習本能,使其集中注意力聆聽、感知二胡演奏的妙處,通過觀摩和演奏實踐,強化音樂語言的感官體驗,提高教學效果。由此實現幼兒實踐演奏中的能力跨越,在認可和鼓勵中獲得長期學習的必要信心。
2.2 統籌精選教學曲目
二胡教學中的曲目精選關系著幼兒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應在曲目選擇上特別用心,要體現出幼兒的認知特點和實際鑒賞特點。首次練習曲目一定要有特色,要能體現出二胡的音色和音質,具有獨特的表現力,并能打動幼兒,使他們一聽就愛上,且產生反復聆聽、反復學習的興趣。此外,教師注重聆聽過程中的啟發提示、觀看演奏時的講解說明,使幼兒在這個過程中加深對二胡的認識。在教學器材上,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優勢,在音頻和視頻庫內搜索下載有用資源,制作課件輔助教學,使幼兒形成直觀、形象的二胡演奏印象,了解更全面更立體化。總之,幼兒二胡教學中曲目精選應注重二胡的音色表現,以特色和適合為主要原則,為幼兒更進一步學習二胡夯實基礎。
2.3 結合實際演出,進行教學模式創新
帶幼兒參與社會性的音樂活動,是有效的演奏鍛煉途徑。首先參與演出本身就是對幼兒二胡學習成果的肯定和鼓勵,使其學習信心增強,體會到認真學習、專注演奏的成就和樂趣;其次,廣闊的音樂舞臺使幼兒見識增長,打開眼界,認識到音樂的多樣性以及音樂藝術性的無止境,有助于幼兒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和藝術志向。此外,幼兒與具有一定造詣的專業樂手同臺演出,為專業技藝促進,提供了很好的觀摩機會。在教學模式上,教師可不定期地邀請社會上優秀的音樂家,進行現場指導和演出,或者組織幼兒參加音樂會,參與民樂匯演,更深層次地了解二胡,以及二胡音樂背后的民族文化。
2.4 理解和目標并行,培養學習恒心
對幼兒期學習來說,更重要的是得到理解和陪伴,幼兒二胡教學應重視幼兒心理,在教學過程中給予充分關愛,及時發現幼兒的進步點,并予以明確的肯定和表揚,以正面教導促進幼兒的學習持久力。理解幼兒的學習特點,對于幼兒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教師要耐心指導,條件允許的可以安排陪練,使幼兒感到被重視,從心理上產生安全感和依戀感,從而產生主動性和自覺學習行為。教師切忌盲目求快求效果,對幼兒過分嚴厲,拔高標準和要求,使幼兒產生力所不逮的消極印象。當然,樂器學習是一件長期的學習任務,非一朝一夕就可達到某種水準的,需要教師在誘導和理解的基礎上,制定合理的目標培養,使幼兒在二胡學習上,實現階段性的目標,通過目標分解增強學習動力,保持長久、牢固的學習勁頭。
3 結語
在幼兒二胡教學中,引進鈴木教學法,是具有開創性和先驅性的教學嘗試。值得肯定的是,鈴木教學法其獨特關懷視角是幼兒期音樂能力培養課題,為幼兒二胡教學提供借鑒作用。教師通過靈活變通和創新利用,開拓出具有本土特色的幼兒二胡教學模式,立足民族文化、民樂精神實踐高效教學,培養出一批具有傳承精神的二胡演奏能手。
參考文獻:
[1] 王娜,于艷.淺析鈴木音樂教法[J].大眾文藝,2012(05):248.
[2] 郭小琴.二胡演奏中的無聲練習[J].民族音樂,2014(02):118-119.
[3] 高能.淺談幼兒二胡的啟蒙教育[J].戲劇之家,2015(24):22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