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丹丹+徐紅琴
摘 要:教育是客家人最值得驕傲和自豪的地方。在其民系遷徙流離的過程中,雖歷盡艱辛,卻依舊沒有丟下客家人的勤奮好學,注重文化教育的品格,將“興學育才”,“崇文重教”的優良傳統保存至今。教育情節的延續造就了客家人不斷進取、樂觀、積極向上的優良品格。
關鍵詞:客家精神;教育情節;延續
客家是我國漢族重要的支系,其先民來自中原,一路由北向南不斷遷徙,由于歷史上的戰亂和災害等因素,從中原大地南遷至贛閩粵邊區定居下來。同化了當地土著居民,形成了獨特的客家族群。客家人除了守住自己的中原傳統外,還大量吸收了當地的土著文化,逐步催生出一朵瑰麗之花——客家文化。后來,客家人不斷擴散,零散分布在除西藏在外的全部省份,在國外則分布在85個國家和地區。客家人分布如此廣泛,長盛不衰,興旺發達,且,歷代人才輩出,與客家人有著深厚的教育情節密切相關。
1 客家人的教育情節
客家人是一個崇尚文化、重視教育的族群,崇文重教、耕讀傳家是客家人的立身之本。家庭教育和宗族教育是客家人教育的基礎。在家庭教育方面,幾乎所有的家庭都支持孩子讀書。即使家庭再困難也要千方百計籌資供子女讀書,即所謂的“討食也要教子女讀書”;再窮、再苦,就是賣屎缸,也要讀書。
客家先民來自中原,多是世家貴族,書香門第,有著較高的文化素養,信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儒家教誨。尤其在中國的科舉時代,“學而優則仕”的入仕觀念,他們認為,改變境遇的唯一出路就是立志讀書,金榜題名,光耀門楣。所以,客家人的一生都充滿著教育情節,世世代代傳承著興辦育才,耕讀傳家的傳統。
2 客家教育情節的延續
客家人所獨有的客家精神流傳至今,離不開教育情節的左右作用。教育造就了客家人拼搏進取的精神。時至今日,客家人、客家精神的發揚光大依然離不開教育的影響。但隨著時代的變遷,更多的經濟、文化影響,使客家地區的教育情節發生了改變,現代化的教育改變了客家人傳統的家庭教育和宗族教育,支撐著客家人和客家的優良傳統并使之代代相傳下去是我們應當思考的問題。
江西贛州被譽為客家的搖籃,客家精神中的教育情節在此體現得尤為濃重主要。表現在家庭教育和宗族教育的發達。首先是書院眾多,江西是古代書院最多的地方,而贛州是江西書院最多的城市之一。北宋慶歷年間,贛州就創辦了第一所書院。自宋以來至清末,贛南先后建立書院達91座。眾多的書院教育體現著該地區教育的發達以及對教育的重視。其次,是義學、私塾、族學的建立。雖說義學在客家地區并不普遍,但是在贛州地區,于都、興國、始興、上杭等縣都曾建立過義學。因為客家人聚族而居,所以稍微大點的家族都會建立族學或私塾來教育本族子弟。提到贛南客家的義學和族學就不得不提贛南白鷺。以贛南客家的一個古村落——白鷺古村為例。到目前為止,白鷺是江南保存最完好集中的客家古村落,至今保存有大量的古祠堂。
白鷺村人杰地靈,在明清兩潮,重視教育的白鷺鐘氏家族涌現出大批讀書人,不少取得功名。這樣高的成就與客家人對讀書的重視是分不開的。
3 客家教育情節對當下教育的影響
客家人聚族而居,白鷺古村百分之九十的人口都姓鐘。當地的祠堂大都是鐘姓祠堂。在新式教育出現以前,族學教育在當地非常發達。如今在白鷺村的調查發現,當地只有一所小學,一所中學,這里的教育不容樂觀。由于經濟因素,大部分居民都外出打工,留守兒童成為這個地方的突出問題,繼而教育也成為一個大問題。一位教師在訪談中說道,現在白鷺中學的升學率很低,大部分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關心不夠,認為能考上就讀,考不上就去打工賺錢,外出打工的潮流已經淡化了當地崇文重教的傳統。當代教育注重現代化,但同時也不能丟棄客家民系的優良傳統,重新塑造客家精神中的教育情節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要重新塑造宗族大家庭,一榮俱榮的觀念。在白鷺村宗族觀念依然非常強烈,在對宗族內子弟的教育上應仿其先民創立的族學機制,實行獎勵和資助,白鷺村有著大量的留守兒童,這些孩子平時的生活學習主要是在學校,大部分由老師和家中老人監護,但由于老師和老人的精力限制,不能很好地為學生提供很好的保障。所以,此時,各宗族應發揮大家庭的觀念,對貧困或無人照看的孩子進行相應的管理。對考上高中或大學的族內子弟進行相應的獎勵。其次,將客家精神引入到學校教育。類似于白鷺村這樣的客家地區學校,學生大部分為本地的孩子,客家人居多。客家青少年在這種文化的熏陶下,幫助他們了解客家歷史、文化、習俗,發展和健全客家觀念,樹立正確的族群意識,傳承和發揚客家優良傳統。再次,整合客家教育的課程資源。編寫關于客家文化的教材或開設一門關于客家文化的課程,來介紹本土文化,激發客家學子對客家文化的情感,讓他們了解自己的歷史,認識客家精神,發揮優良傳統的教育意義。使客家精神成為客家昌盛不衰的基礎。
4 結語
興學育才,崇文重教,是客家千年的歷史沉淀,文化延續,是客家人的傳家寶。隨著客家人、客家文化的不斷傳播和發揚,客家精神的教育情節一定會發揚光大,薪火相傳。
參考文獻:
[1] 李麗云.贛南地區客家教育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2] 羅維猛,邱漢章.客家人文教育[M].中國大陸出版社,2003.
[3] 劉加洪.河洛文化與客家優良傳統[M].中國大陸出版社,2010.
[4] 羅勇.客家贛州[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