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一璇
摘 要: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政府建立了“混合型”的社會保障制度,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理念,體現了“普遍主義”的原則,維護了社會的穩定和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社會保障文化理念;普遍主義;社會公平
1 社會保障制度的概念
作為一種共同的認識,一般把社會保障理解為國家給予國民以最低限度的生活保障,其制度是社會保障與公共救助。[1]日本“社會保障制度審議會”于1950年10月16日向國會提出了“關于社會保障制度的提案”,對日本的社會保障制度作了如下定義:“社會保障就是對疾病、負傷、生育、殘障、死亡、失業、子女多以及其他原因造成的貧困,從保險以至國家直接負擔方面提供經濟上的保障;對陷入生活困境者,通過國家救助,給予最低限度的生活保障;與此同時,努力增進公共衛生和社會福利,以期全體國民都能切實享有有文化的社會成員應當享有的生活”。[2]
2 二戰后日本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
日本較為完整的社會保障制度建立于二戰以后。戰后,日本十分重視社會保障制度,1946年頒布的《日本國憲法》第25條明確宣布:“全體國民都享有最低限度的健康與文化生活的權利。國家應于生活的一切方面努力提高和增進社會福利、社會保障以及公共衛生”。[3]隨著戰后經濟的恢復和高速增長,日本逐漸建立起了種類繁多、形式多樣、內容廣泛的社會保障體系。整個社會保障體系共有63種制度組成。[1]大致可以分為醫療保險制度、年金(包括養老金、國民年金、厚生年金與共濟年金等)保險制度、就業(失業)保險制度等,基本上包括了社會保障、公共救助、社會福利、公共衛生及老年保健等幾個方面。
日本社會保障制度與歐美相比較,無論是從內涵的動態變化、目的、功能,還是從保障費籌措的“三者均等負擔”原則和發放原則等方面來看,都具有自己的特點,屬于混合型社會保障制度。[4]
3 二戰后日本社會保障制度建立的意義
雖然日本現代意義上的社會保障制度建立較晚,但經過戰后初步的形成期、經濟騰飛時的發展時期、經濟發展緩慢、少子高齡化問題凸顯的改革期,日本社會保障制度體系不斷完善,形成了以成套法規為依據,以監督、管理、執行機構為運營主體,以審查制度為約束的運營管理機制。
第一,戰后日本社會保障制度屬于“混合型”社會保障模式,在戰后經濟重建中維護了社會的穩定和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凸顯了效率和公平并重、義務和責任對等原則。戰后日本社會保障制度采取“第一支柱是基礎年金,第二支柱是厚生年金”的方式,將普遍主義型和社會保險模型結合起來,對公共救濟部分,依據由政府保證最低生活水平、收入保障和醫療保險部分主要依據貢獻原則,在法律上強制公民加入,同時不放棄政府責任,在這個過程之中政府逐步加大財稅投入,保證社會保障制度的運營。這種“混合型”社會保障制度也充分體現了“以政府為主導”的基本特征。
第二,“國民皆年金,國民皆保險”的制度保障了絕大多數國民的基本生活,體現了“普遍主義”的原則。在日本,所有的國民都要加入某一種的年金,這一制度被稱之為“國民皆年金制度”。日本年金制度的最主要特征在于它的普遍主義。“國民皆保險”一詞是順應“國民皆兵”的方針提出來的,隨著1942年發起“國民皆保險運動”的展開,1943年底普及農村醫療保險制度該制度在全國95%市町村得到了普及,所以這個時期也被稱為“第一次國民皆保險時代”。[5]“國民皆保險”體制的建立,使社會各階層均獲得基本生活和醫療保證,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矛盾。
第三,戰后初期為了協調勞資關系頒布的一系列法律保障了勞動者的權益,有利于維護勞資關系的穩定。1946年日本首先頒布了《勞資關系調整法》,規定了集體勞資糾紛的解決途徑。1947年又頒布了《勞動標準法》,1949年頒布《工會法》,加強了工會的談判地位和集體行動權,并規定設立三方參與的勞動委員會以協調勞資矛盾。以上三法合稱“勞動三法”,構成了戰后日本勞動法律體系的基礎。勞動法律體系的形成,在法律上明確規定了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有利于保障勞動者的利益,協調勞資關系,有益于維護社會穩定。
第四,重視社會保障立法、管理機構多元化、管理模式分權化,使各個部門和機構職責分明,相互制約,保證了社會保障制度的健康發展。戰后日本社會保障制度的實施和管理有完備的法制來規范、約束,還建立了相應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執行機構和審查制度,其職責主要集中于制訂、實施、監督和落實社會保險的政策和計劃,一般負責管理屬于法定強制的社會保險;專業機構具體負責日常業務管理;社會團體協助辦理相關的社會保障事務。具體而言,參議院即國家的立法機構負責社會保障的立法工作;厚生省負責具體條例、法規政策的制訂和出臺,是社會保障事業的管理機構,它下設10個廳局,10多個研究機構和20多個審議會。[6]
第五,戰后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一直以家庭為保障單位,政府積極倡導家庭保障功能,增強了國民的自我保障意識和理財意識,協調了國家、團體和個人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社會矛盾,有益于社會的和諧。1979年,日本自民黨編寫的《日本型福利社會》其核心就是發揮企業和家庭的作用,鼓勵人們自助、自立,減輕國家負擔。[7]
最后,根據不斷變化的經濟形勢和社會形態,20世紀80年代之后,日本政府也在不斷調整社會保障體制,以適應時代的發展變化。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四點意義。一是通過建立雙層結構的年金保險,補貼年金,變革投保年期和支付年齡等措施,減輕了財政負擔,糾正了過去各系統之間的懸殊,使全國的年金保險支付與負擔趨向公平化。二是多渠道解決社會保障問題,采取把社會保障的負擔從中央政府轉向地方政府、個人及保險者的方式,增強了國民的自我保障意識。三是倡導社會保障事業的“社會化”,重視各社會團體和家庭在社會保障中的作用。四是通過老年醫療制度改革和公共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緩解了社會高齡化帶來的日益嚴重的問題。
日本的社會保障制度,保障了國民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社會矛盾,發揮了較為強大的經濟調節功能,協調社會各項關系的穩定發展。當然,戰后日本社會保障制度也存在著許多問題,如醫療保險面臨的資金問題、老齡化帶來的養老保險的財務危機、護理保險制度的價格制定和費用問題等,[8]還需要長期、持續的改革。
參考文獻:
[1] 陳建安.戰后日本社會保障制度研究[M].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3,67.
[2] 呂學靜.日本社會保障制度[M].經濟管理出版社,2000:2-3.
[3] 劉小林.當代各國政治體制——日本[M].蘭州大學出版社,1998:270.
[4] 陳莊,胡令遠.戰后日本如何籌建社會保障體系[J].日本學刊,1994(5).
[5] 廣井良典.日本社會保障的經驗——以不發達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整備過程為視角[J].社會保障研究,2005 (1).
[6] 楊巍巍.日本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及對我國的啟示[J].日本學刊,1995(2).
[7] 王偉.日本家庭變遷與老年人問題[J].日本學刊,2001(1).
[8] 崔萬有.日本社會保障制度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