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科峰+王澤鋒
偌大的會場,上千雙眼睛“齊刷刷”盯著大屏幕。畫面那一端,無影燈下,“啪!”一位身形高大的中國醫生將一根狹長的輸尿管鏡緊扣掌心,手術開始了!
這一幕,發生在第26屆世界腔道泌尿外科醫學大會現場—中國泌尿專家首次通過直播向世界同行演示手術。手術主刀人,是我國著名泌尿外科專家、國家“973”首席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二軍醫大學校長孫穎浩。
上鏡、腎盂、探查、碎石……手術動作行云流水。僅用40分鐘便將患者腎內結石完全粉末化,手術成功!同步直播的大會會場內,來自近60個國家1500名不同膚色的醫學專家,爆出陣陣掌聲。手術室這邊,還未脫下無菌服的孫穎浩露出會心的微笑……
一氣呵成的手術演示,源自于他數十年來的技術和經驗累積。泌尿系統,是人的“水道”。扎進這一研究領域,孫穎浩一干就是32年。
2015年,54歲的孫穎浩成功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成為全軍首位泌尿外科醫學領域的院士。
患者面前,他是一名人民軍醫
凡初識孫穎浩者,都會被他的形象、氣質和軍銜所吸引。不少朋友、病人、家屬直呼他“將軍教授”。
對此,他卻看得很淡。一次,面對患者如此稱呼,孫穎浩打趣道:“不要冠那么多頭銜,我的身份很簡單,就是一名為你們看病的醫生。”
醫生,是他工作之初的第一個崗位,也是他最珍視的稱謂。白大褂一穿起,就再未脫下:不論職務如何變動,他都始終奮戰在臨床一線,哪怕擔任院、校領導期間,仍堅持每周親上手術臺。全校第一例“達芬奇”機器人手術也是他親力親為。
行醫至今,做了1萬余例手術,但孫穎浩最難忘的,還是當年那臺特殊的手術。
“孤立腎”,醫學上是指人體內只生長有一個腎臟,常人中較為罕見。如果“孤立腎”上患有腫瘤,這類手術則成為外科醫生的“禁區”。
因此,當67歲的“獨腎”病人鄢老伯被送到孫穎浩面前,看到老人僅有的一個腎臟被巨大腫瘤撐得像個鉛球般搖搖欲墜時,孫穎浩還是吃了一驚。“不收治就是有病不醫,上手術卻又風險極大”。
最終,孫穎浩帶著手術組,小心翼翼地在病腎上盤根錯節的血管和神經間“飛刀走線”,最終將那枚鴨蛋大小的腫瘤成功地從老人體內剝離。
幾天后,鄢老伯術后恢復良好。
前列腺病癥,是現代男性生殖和生理健康的一大隱憂。前列腺癌已日益成為威脅我國中老年男性生命的“頭號殺手”。
早在1995年,孫穎浩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學習期間,就曾大膽預測中國的前列腺癌發病率會逐年升高。當時,他師從前列腺癌根治術的創始人沃什教授,扎實系統地學習了一系列國際領先的前列腺癌防治技術。20多年來,他致力于根除國人前列腺癌,開創了一連串“中式”診療手段。
打開孫穎浩書柜,里面立著一個精致的“紅本本”—“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證書,申報名稱為“前列腺癌診療體系的創新及其關鍵技術的應用”。問及這個項目有何意義,他脫口而出6個字:“能治病,治好病!”
科學面前,他是一位孜孜學人
“與人相處,要懂得‘霧里看花,善于欣賞對方的美好之處;面對科學,就要懷揣放大鏡、望遠鏡去看,觀察得越透徹、越深遠越好!”
當年,著名泌尿外科專家、導師馬永江教授的一句諄諄教誨,孫穎浩一直銘記于心。漫漫科研路,他“遠近”而求索。
34歲任科室副主任,37歲任科室主任—而立之年已成為學科帶頭人的孫穎浩,常為了采集術后指標,捧著病人的尿袋,蹲在病床前屏息靜氣觀察好久……
正是這股攥著“放大鏡”鉆研的倔勁兒,令他在上世紀90年代末,就取得了一連串的驕人“戰績”:率先運用輸尿管鏡下鈥激光治療輸尿管交界處狹窄合并腎盂結石,并在輸尿管軟鏡碎石中,通過輸尿管擴張鞘內進鏡,提高了碎石成功率。
在泌尿領域,一個難題曾困擾醫生許久:輸尿管鏡唯有夠柔軟才能通過人體腔道,但進入腎臟后卻又太過“柔若無骨”而難以控制。對此,孫穎浩打了個形象比喻:“如同隔著距離去抽小坑里的陀螺—拿棍子去探,會夠不準;拿鞭子打,則要練出手感才可能碰到。”
延續這個思路,他設想:“若在棍頭綁根繩子,就可以抽到陀螺。”終于,經過無數次實驗后,一種“身直頭彎”的新型輸尿管硬鏡,在孫穎浩“打陀螺”理念中誕生了!世界腔道泌尿外科學會創始人亞瑟·史密斯嘖嘖稱贊:“這將是輸尿管鏡的未來!”
捧著“放大鏡”刷新泌尿微創技術,孫穎浩又端舉“望遠鏡”,將深邃目光投向前列腺病發的基因源頭。
為破譯前列腺癌種族差異的遺傳“密碼”,他帶課題組對4484名患者和8934名健康者對照篩比。他們首次站在大規模人群和全基因組的高度,探究中國人前列腺癌易感基因,成功發現兩個新的中國人群特異易感基因位點。2012年9月,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遺傳學》刊發這一全新成果。
與此同時,在前列腺癌的篩查診斷方面,他們首次發現4個中國人群特異性的融合基因,證實其臨床診斷價值遠優于國際公認診斷指標。這一重大發現或將改寫國人前列腺癌的判定標準,即刻“引爆”了國際泌尿學界。
學員面前,他是一位嚴師慈父
“前列腺和橘子的生長相似:橘子小時皮厚肉少,長大則肉厚皮薄。醫學上,男性前列腺‘肉厚會造成肥大,‘皮壞則會致癌……”
每逢《泌尿外科總論》這門大課,身為校長的孫穎浩總是切換成另一個身份—教員,親自登臺講課,臺下學員們聽得津津有味。
孫穎浩說,在高校任職,就是投身教育,相比“校長”這個稱謂,更喜歡學生們叫他“老師”。在繁雜的行政事務之余,他總是身體力行,以盡師長之責任。
為推動“名師上講臺”,他反復備課,幾易講稿,率先登上學校“雨善課堂”“孟超講堂”等學員講壇。一句句生動活潑的話語,將晦澀難懂的醫學現象描述得惟妙惟肖。
孫穎浩心中,學生們的事,就是“天大的事”。與學生們打成一片,孫穎浩則樂在其中。
2016年7月,畢業季。“同學們,希望你們今后做一個偉大的軍人,具有堅定的信念、堅強的體魄、堅韌的毅力;做一個低調的高人,學問高深但不孤芳自賞,技藝高超但不恃才傲物,智謀高遠但不唯我獨尊;做一個智慧的好人,胸懷大愛而不念小我,心藏大志而不屑小技,情系大義而不計小利。”畢業典禮上,孫穎浩的畢業致辭深邃有力,回味悠長。
使命面前,他是一名沖鋒戰士
“全國抗震救災模范”—一枚菱形紀念章在孫穎浩的諸多獎項中,分外惹眼。金燦燦的獎章旁,還疊放著一束紅彤彤的綢緞。
他說,這段紅綢意義非凡,不僅系著災區群眾的美好祝愿,還時刻提醒自己,永遠是一名聞令沖鋒的戰士。
2008年5月,孫穎浩和團隊籌備了半年的第26屆世界腔道泌尿外科大會即將開幕。就在他懷揣機票、準備赴美國向組委會匯報辦會事宜的前一天,令世人震驚的汶川大地震發生。
行程當日,孫穎浩依舊整裝出發,只是攜帶的公文包換成了行軍囊,飛機抵達的不是大洋彼岸,而是直降地震災區。
2008年5月15日凌晨,醫療隊收到消息:重災區茂縣由于道路被泥石流阻斷,通訊設施遭到毀滅性破壞,成為徹底與外界失聯的“孤島”。倘若深入救援,則會陷入沒方向、沒接應、沒物資的“三無”境地。
“耽誤一分鐘就可能錯失一個生命!”孫穎浩號召大家扔掉被褥,丟棄干糧,背上急救用品旋即出發。隨后,12名隊員搭乘直升機如“天兵”般空降茂縣。
“久災無醫”的鄉親們奔走相告。醫療隊讓出了居住的帳篷,在茂縣建立了第一個野戰手術室和戰地門診:在擁擠不堪的帳篷里隔出空間,搭起診桌。簡陋的環境中,每天門診量高達1500多人次,完成各類手術150余臺次。
半個月后,災情和疫情漸漸平穩。當地羌族群眾自發用最高禮儀“掛羌紅”,向這支全國首支進駐茂縣的醫療隊表達敬意。鮮紅的綢緞在孫穎浩胸前披掛,與泥土斑駁的迷彩服相映生輝。那一天,正好是他47歲生日。
孫穎浩說,那是他收到的最好的生日禮物。
沉舟側畔千帆過。如今,孫穎浩正在科學研究和治病救人的道路上繼續求索。
(本文轉自《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