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富
摘 要:馬鈴薯作為一種優質高產、生育期短的種植作物,為了實現馬鈴薯大面積推廣種植,更好地滿足人們的食用需求。該文筆者就馬鈴薯種植技術要點進行簡要分析論述,希望能夠提升馬鈴薯種植水平,更好地完成作物種植增產增收的工作任務,因地制宜選擇優質馬鈴薯品種,促進地區作物種植發展。
關鍵詞:種植技術 高效栽培 優良品種
中圖分類號:S6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03(a)-0116-02
近年來,我國大部分地區氣候變化較大,部分地區甚至出現短時雷雨大風、洪澇災害、連續高溫等惡劣天氣,而將馬鈴薯作為災后補種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下面我們就優質高效栽培技術要點展開論述。
1 因地制宜選擇良種
根據地區光照和降水特點,秋季雨水少、光照足的情況下易形成干物質較高的薯塊。鑒于馬鈴薯的生長期較短,建議選擇生育期較短的早熟品種。當前種植較為普遍的馬鈴薯早熟品種有中薯5號、費烏瑞它以及東農303等。通常馬鈴薯采用的是塊莖無性繁殖,但是隨著逐年留種薯塊品質的變化,也造成了馬鈴薯品種退化,極易造成葉片皺縮、植株變矮、生長態勢變差、抵抗力下降、品質下降等問題。為了減輕馬鈴薯病毒危害,全面提升作物種植產量和品質,實現生產效益增值,馬鈴薯選種時一定要謹慎,切忌不可選擇帶有病毒或病毒率較高的薯種,而應選擇病毒危害低、產量和品質較高的薯種,實現作物的增產增收。
2 做好種薯處理
種薯選擇時要挑選新鮮、飽滿、健壯且沒有發芽的塊莖,且在播種前一定要進行必要的處理:第一,消毒、打破休眠。常用的多菌靈或是甲基托布津與赤霉素混合液進行浸種,而后在瀝干后將其放置在遮光、陰涼處催芽,腋芽萌動后再播種。馬鈴薯種薯浸種消毒處理有利于殺滅種薯表面病菌,而赤霉素就是要打破塊莖休眠,促使薯芽能夠整齊一致,保證出苗率,提升種植品質。第二,選擇小種薯實施種薯播種,其根本原因是小種薯具有一定的生芽優勢,能夠實現馬鈴薯高產增收;由于秋馬鈴薯播種時和生長前期的溫度較高,易發生切塊感病腐爛。因此,馬鈴薯播種建議選擇小種薯,按照大田每畝150~200公斤的種薯。
3 合理輪作
馬鈴薯種植盡量選擇土質疏松肥沃、深厚、通透性好及排灌方便的輕砂土或是微酸性壤土。我們要明確馬鈴薯種植要點,不可進行連作耕種,馬鈴薯種植地塊不得在兩三年內連作耕種,且種植時注意不能與其他茄科作物和其他塊莖作物、塊根作物連作;馬鈴薯耕種土地應選擇禾本科作物和豆科作物,稻田種植馬鈴薯應采取水旱輪作,提升土壤肥力,降低病蟲害危害,更好實現馬鈴薯增產增收。
4 深耕細種
深耕細種可增強土壤的透氣性和疏松程度、提升土壤抗旱、蓄水和保肥能力,是馬鈴薯高產增收的基本保證,它極大地奠定了馬鈴薯根系發育、生長的良好條件。馬鈴薯播種前要進行深耕起壟,開溝取出來的泥土應還回土地,整理壟面。
施足基肥。整理土地,實施集中溝施,充分發揮土壤肥力和肥料肥效。馬鈴薯施肥應采取密度開播種溝,將肥料拌入土地,提升土壤肥力。
5 適期播種
合理選擇馬鈴薯播種時期是高產高效的主要保證,播種時可施用一定的除草劑,盡量防止雜草叢生,建議將除草劑噴于壟面土層之上,盡量抑制土層雜草種子萌芽生長,做好雜草預防處理。
6 合理密植
科學合理選擇馬鈴薯種植密度,例如:早熟馬鈴薯種植密度應選擇每畝4 500~5 500株,通常是選擇條播法。均勻施肥,并在土壤中合理使用肥料。干旱期適當施灑糞水,并在種旁施加肥料,并進行種面覆土。
加強田間培管。根據馬鈴薯幼苗的生長狀況適當施加肥料,在幼苗長至4~6片葉時,可每畝添加四五公斤尿素提升幼苗養分,一定要結合培土和中耕除草情況,進行植株封壟前的合理化培養。首次培土一定要早,這樣能夠促進馬鈴薯秧苗早結薯,但當幼苗長至15~30 cm時就應采用中耕培土,除掉壟間雜草,二次除草應在蕾期進行,植株開花時可進行三次除草、培土。為了增加薯塊的膨大和生長發育,建議最后一次培土應盡量高些,謹防馬鈴薯塊莖外露變綠會影響作物的商品性和食用品質。
實施嚴格的植株生長調控。氮肥實施過度且遇連雨天、光照缺乏,就會造成植株瘋長,莖葉汲取大量營養物質,易造成馬鈴薯結薯延遲、只長苗不結薯的情況,嚴重影響馬鈴薯作物的高產早熟。通過作物生長期營養物質調節,進行馬鈴薯植株地上、地下生長控制,合理分配光合產物,盡量抑制植株地上生長、促進地下塊莖生長。馬鈴薯生長物質調節主要針對多效唑、矮壯素和烯效唑等。地上植株生長主要采用葉面噴霧的方式,種植使用者應根據情況合理進行分配,盡可能抑制植株生長和早衰,促進塊莖生長,延長葉片生長。
7 加強病蟲害防治
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威脅馬鈴薯的主要危害有蠐螬、蚜蟲、地老虎等幾種,這幾種害蟲均是對作物地下部分侵害。蚜蟲防治一定要盡早,馬鈴薯病蟲防治應及時噴灑藥物,蚜蟲極易造成植株危害,造成多種病毒傳播。蚜蟲防治可選擇噴施抑太保、大功臣和吡蟲啉等藥劑噴灑,藥劑應均勻噴灑于葉面背面,做好病蟲防治工作。地老虎與齊螬等害蟲的防治也應是同樣的原理,利用藥劑進行土壤防治,將其均勻噴灑當中。
病害防治。危害馬鈴薯的主要病害有早疫病、晚疫病、青枯病、環腐病等。如生長后期田間晚疫病發生嚴重,造成部分莖葉開始枯死,可將植株地上部分提前割青,以防止晚疫病菌向塊莖傳播。青枯病是一種細菌性病害,嚴重時可引起植株整株枯萎而死;目前還未發現防治青枯病的有效藥劑,主要以農業防治為主,如,嚴格挑選種薯、實行輪作、深溝高壟栽培等。環腐病也是一種細菌性病害,感病植株地上部分常常萎蔫而死,易與青枯病混淆,其莖和塊莖橫切面出現棕色維管束,一旦擠壓會有細菌性膿液滲出,防治方法是嚴格使用無病種薯,最好能用整薯播種。
8 適時收獲
馬鈴薯成熟標志極為明顯,我們應掌握好馬鈴薯生理成熟期的產量收獲。馬鈴薯成熟標志有以下幾點:第一,當葉色變黃轉枯時,就說明了植株莖葉已經停止了塊莖養分輸送;第二,塊莖臍部與匍匐莖相互脫離,能夠很輕易地將塊莖與匍匐莖相分離;第三,塊莖表皮韌性大、色澤正常、皮層較厚。常見的早熟馬鈴薯品種在收獲60 d左右即可上市售賣。馬鈴薯收獲應當選在晴朗天氣下進行:晴朗天氣下土壤干燥,便于挖取,不易粘泥;薯塊含水量少,不易腐爛,便于貯運。剛剛收獲的薯塊應放在太陽下曬干,干燥后去除表皮泥土,篩除存在病蟲害和爛薯等不符合要求的雜質和薯塊,做好收獲后上市前處理。
綜合該省當前氣候狀況,適宜該省普遍種植的品種是由東北農學院培育而成的東農303馬鈴薯早熟品種、該品種經過嚴格的農作物品種審定,其塊莖成形早,成熟快。成熟快塊莖大,黃皮黃肉,莖綠色,結薯集中。
9 結語
馬鈴薯的種植技術研究有利于提升作物種植品質和產量,優化作物經營種植。因此,我們需要奠定良好的馬鈴薯種植基礎,優化馬鈴薯產品質量,實現病蟲害防治。
參考文獻
[1] 李雪.春播馬鈴薯種植技術要點[J].北京農業,2015(29):31-32.
[2] 陳仕勛.早熟脫毒馬鈴薯種植技術要點研究[J].北京農業,2014(24):35.
[3] 李文波.關于脫毒馬鈴薯種植技術要點的探討[J].農民致富之友,2015(16):158.
[4] 楊秀芳,王健.試析脫毒馬鈴薯的種植技術要點[J].農民致富之友,2016(12):157.
[5] 閆賢邦.馬鈴薯機械化種植技術要點[J].現代農業科技,2007(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