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婭蘋+楊明宏+呂靜
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教務處 云南 德宏 678400
摘 要:朱熹的倫理思想在傳統倫理思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具有鮮明的特點。朱熹倫理思想是在封建社會誕生的,具有崇尚宗法等級,維護封建社會秩序的特點,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時代性,但也有可取之處。本文主要以朱熹倫理思想概述作為切入點,研究和分析朱熹倫理思想對當代中國道德建設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朱熹倫理思想;當代中國道德建設;借鑒意義
引言:
朱熹作為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是繼孔子之后又一位儒學集大成者,他研究和分析儒家經典的義“理”,結合以往的思想,建立龐大的“理”學體系,世稱“程朱“理”學”。“程朱“理”學”對后世的影響極為深遠,被尊奉為官學,朱熹也被世人推崇為“朱子”,與圣人孔子齊名,在中國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當代中國道德建設過程中,需要用批判的眼光正視朱熹的倫理思想,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朱熹倫理思想的精華融入當代中國道德建設中,便于有效地推動我國現代化道德建設,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
1朱熹倫理思想概述
朱熹的哲學體系以程顥、程頤兩兄弟的“理”本論為基礎,并吸取周敦頤太極說、張載的氣本論以及佛教、道教的思想而形成。這一體系的核心范疇是“理”,或稱“道”,將“理”提升到宇宙世界和道德世界的本位,成立了“理”一元論的哲學體系。“理”一元論的哲學體系主要有以下幾個部分組成。
1.1““理”一分殊”的“理”學論
朱熹認為,“理”是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形而上者,換一句話來,“理”是自然變化、社會變化的固有屬性,不會因為人的意識而發生轉移。“理”和氣是不可分的,但在邏輯上“理”先于起,即“理”是超越時空的潛在,氣是時空的存在。“理”是世界的本源,萬事萬物都由“理”而來,由“理”決定。萬事萬物雖然各有其“理”,而萬事萬物之“理”終歸一,這就是“太極”。在朱熹看來,君臣、父子等倫理關系的形成是自然形成的,并不是現實中才形成的君臣、父子等關系,并不是一種人為所能斷定的,而是來源于先天地存在的天“理”之中,是“理”的具體體現。在這個觀念上,朱熹充分發展二程的“理一分殊”理論,“理一”是指宇宙本體之“理”的唯一性,是自然變化、社會變化的總法則,也是至高無上的道德本體。換一句話來說,“理”是事物變化的規律,是倫理道德的基本準則。“分殊”是指事物變化中的多樣性和個別性,著重于事物本身各自獨有的特點。換言之,每個事物的存在、變化都是由“理”支配的,每個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理”,都在這個“理”的支配下完成生存到消亡的過程。朱熹說:“三綱五常,禮之大體,三代相繼,皆因之而不能變。”他認為,倫理道德是不變的,要求人們遵循“仁義禮智信”、“父慈子孝”、“君仁臣忠”等封建道德準則,便于維護封建階級的利益。
1.2格物致知和人性二元論
格物致知來源于《大學》,程頤在《二程遺書》指出,“格猶窮也,物猶理也。猶日窮其理而已矣。”朱熹繼承了二程的說法,并建立了更系統的格物窮理說。朱熹在《文集》指出,“格物致知”的具體內容是“窮天理,明人倫,講圣言,通事故。”“天理”主要是指仁、義、禮、智等封建道德,“人倫”、“圣言”、“事故”則是天理的闡發應用。朱熹認為:“兀然存心乎草木、器用之間,此何學問!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成飯也。”在“知”“行”關系上,朱熹主張“知先行后”。朱熹的知行觀,是指儒家的個人道德修養和實踐。
在人性問題上,朱熹直接繼承了張載和二程的思想。張載把人性分為“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兩種,認為人性的善惡是稟氣不同所造成的,而二程則對這兩種人性進行相應的區分介紹。朱熹在張載和二程的思想基礎之上,全面論證了“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的人性二元論。與“氣”,人生不可缺少。“理”是在人還沒有形成的時候已經存在,當人形成后,“理”便附著在人參之上,從而形成人所具有的禮義仁智信等優良品質,這便是先天的善性所在,人人皆有,故名“天命之性”。人體形成之時,必稟此氣,由于氣精粗、厚薄、清濁、久暫的不同,就產生了善惡、賢愚、貧富、壽夭的不同和性格上的差異。它有善有惡,名曰“氣質之性”。這便是朱熹對人性提出人性二元論的觀點,至今仍有積極的作用和意義。
1.3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長期從事教育活動,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結合前人的教育思想,以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初步認識作為出發點,將對學生的教育分成“小學”和“大學”兩個階段。針對小學階段,由于學生心智未開,思維薄弱,他主張讓學生“學其事”,即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實踐活動的實踐行為,懂得基本的倫理道德規范,養成一定的行為習慣,學習初步的文化知識技能。針對大學階段,朱熹注重“教理”,要求學生進行自學,提倡學生多加強學術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從而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朱熹讀書的方式也與眾不同,講究“朱子讀書法”六條,即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具體而言,便是注重讀書層次感,循序漸進,從范讀逐漸到熟讀細思;注重讀書的反復性,要細嚼慢咽;注重讀書的時間性,要發憤忘食,精神抖擻,樹立遠大志向。
2當代中國道德建設對朱熹倫理思想的借鑒
2.1注重以德治國,構建完整的道德規范體系
盡管,朱熹的倫理思想是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體現,強調封建宗法等級制度,存在一定的階級性和局限性。但是,朱熹倫理為現代道德教育提供了處“理”這些關系的各種準則,讓人做到尊老愛幼、父慈子孝等優良的思想品行,有助于維持社會和諧、家庭和睦,使社會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在當下而言,我國的思想道德建設并不樂觀,主要是因為我國法制建設剛起步、社會主義經濟體系還處于完善階段、傳統的倫理道德體系被嚴重破壞。在思想道德建設的過程中,存在貪污腐敗問題,官員本應為人民服務,卻成了為人民幣服務;存在自私自利的問題,只注重自己的利益,對他人莫不關系,冷眼旁觀的多,見義勇為的少,大公無私反遭恥笑;存在家庭不和睦問題,虐待老人、家庭暴力等事件逐年增加;存在社會公德問題,亂丟垃圾、亂插隊等現象隨處可見;存在職業道德問題,群帶關系、吃回扣等現象比較嚴重。種種問題,直接或者間接影響我國思想道德建設。在這種情況下,朱熹的倫理思想有助于糾正人們的不良的思想品行,規范人們的行為舉止,培養人們良好的思想品行。根據我國實際情況,以馬列毛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等思想作為指導,注重為人民服務的核心驅動,結合朱熹的倫理思想,建立健全符合我國實際國情的現代化思想道德體系,培養人們良好的思想品行。
2.2注重個人的道德修養,培養人們的良好的道德人格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不斷加快,經濟利益不斷挑戰人們的道德底線,不可避免地產生一系列的道德問題,例如經濟詐騙、合同詐騙的職業道德問題,投資不當、投資有誤的家庭糾紛問題,等。要解決這些問題,迫切需要社會全體人員參與其中,一同構建和睦社會。這就要求各個社會成員妥善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從而有效地維持社會秩序和社會風尚。現階段,我國仍是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并長期處于初期階段,因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也是處于轉型的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種效率經濟,其主旋律就是競爭與效率。這種情況很容易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扭曲為純粹的金錢、商品等經濟利益關系,加之中西方文明的各種沖突與碰撞,逐漸轉變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導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斷地利益化,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和淡化的問題日益出現。朱熹的倫理思想強調通過與外物的接觸格致明“理”,強調道德主體要從自己的內心“居敬”、“涵養”。在個人生活中,個人應該注重自省,通過“省察”的方式,不斷增強自己的內心,不斷打破天人、物我之間的局限,使人的心靈不斷提升,從而達到天地精神和宇宙情懷的高度,有助于人們很好地面對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等一系列落后思想的腐蝕,有助于開辟人們的平和的心態,有助于人們的精神層面的提升。朱熹的道德修養過程,主要是先對自己進行反省,并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克制,從而提升自己的思想品行,最終塑造成“理”想人格,即為內省-克制-提升-塑造。這對人們個人修養,顯得至關重要。
2.3注重知行合一,形成良好的道德教育方式
在我國長期的教育過程中,我國的教育方式主要是以灌輸為主,是一種意識形態的強化過程,是教師為教學主體,學生為教學受體的表現形式,過于注重思想道德教育的社會導向作用,忽視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過于注重思想道德教育的社會需求,忽視學生的實踐能力的提升。在這種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中,學生的創新意識得不到發展,普遍存在思想僵硬化、能力表面化的問題,非常不利于學生的長久發展和進步。面對這種狀況,我國的教育建設可以有效地借鑒朱熹的教育理論,注重教育的整體性和系統性,注重循序漸進,注重由淺入深,注重由簡到繁,注重由上到下,使得學生能夠在教育的過程中獲取相關知識,掌握相關技能。在道德教育的過程中,應該做好教育宣傳工作,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引導人們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識。同時,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引導學生多參與教育實踐活動,始終貫徹“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通過實踐活動,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對學校和社會而言,要提升人們的道德思想,就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建立健全相應的獎懲制度,對踐踏道德規范的行為,應該要嚴厲地進行物質上的懲罰和輿論上的譴責;對良好的道德行為,應該給予相應的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使人們不斷規范自己的行為舉止,樹立良好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從而促進良好的社會風尚的形成。
2.4注重全面道德評價體系
道德作為人所特有的一種屬性,是人與人之間所呈現的內在和外在的行為舉止、言談神態等。道德評價自然也是針對人而言的,是以一定的道德標準作為導向,判斷人的善惡表現、善惡程度,從決定人應該承擔相應的道德責任。在當下的道德評價過程中,普遍存在道德評價參與性不高、社會道德評價體系紊亂、道德評價效果不高等問題,這主要是因為人們對良好的道德行為的認識不夠,過于注重個人價值,對他人不夠重視;由于時代的發展,人們的道德衡量標準也比較模糊,沒有相應的道德評價體系和機制;人們也不注重別人對自己的道德評價,普遍認為只要沒有觸犯法律,其言行便是合“理”的,不在乎道德評價。在朱熹的道德思想中,注重道德教育的評估,從社會中選取有名望的學者參與道德考評中,對我國的思想道德評估體系有著一定的借鑒意義和作用。
3結語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不斷加快,由于經濟利益的不斷沖擊,在社會生活中不斷出現各種各樣的思想道德問題,例如“我爸是李剛事件”、“成都讓座門事件”、“深圳紅包門事件”等,讓人不得不反思我們的道德行為到底是怎么了,怎么才能挽救我們的道德行為。朱熹的道德思想作為一種傳統思想,崇尚禮儀,具有完整的道德體系,邏輯比較清晰,對建設現代化的思想道德標準具有相應的借鑒作用,能夠規范人們的行為舉止,評估人們的道德水準,有助于人們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行,便于建設我國良好的道德體系,促進良好的社會風氣的形成。
參考文獻:
[1]王榮.淺論朱熹倫理思想對當代中國道德建設的借鑒意義[J].中共南昌市委黨校學報,2015,(06):34-38.
[2]董海峰.朱熹家庭倫理思想及其當代價值[D].哈爾濱工業大學,2015.
[3]姚進生.朱熹生態倫理思想及其對構建當代生態文明的啟示[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11):76-80.
[4]蔡世晶.朱熹“持敬”倫理思想及其當代價值[D].山東師范大學,2013.
[5]肖磊.朱熹儒家倫理思想的解讀[A].全國經濟管“理”院校工業技術學研究會.第十一屆全國經濟管“理”院校工業技術學研究會論文集[C].全國經濟管“理”院校工業技術學研究會,2012:4.
[6]陳桂芳.儒家傳統行政倫理思想及其現代價值[D].廣西師范大學,2012.
作者簡介:
樊婭蘋(1983.09—),女,漢族,云南宣威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德育原理;單位: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