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燕
【關鍵詞】椎動脈型頸椎病;針刀;新醫正骨;脊柱(定點)旋轉復位手法
中圖分類號:R274文獻標識碼:B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6.05.032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頸椎病的一種,由頸部交感神經受刺激后導致椎動脈受累引起眩暈、視力模糊等綜合癥狀,其中大多由椎節不穩定導致,一般不需要采取手術療法,所以住院和需手術者較少[1]。臨床表現中眩暈最為常見,發作時患者感到頭重腳輕,站立不穩,并可能伴有惡心嘔吐、耳聾、耳鳴等癥狀。椎動脈型頸椎病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筆者使用針刀對頭項部四周軟組織實行徹底松解,并配合新醫正骨脊柱(定點)旋轉復位手法治療,療效顯著,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100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排除有心、腎、肝、造血系統等原發性疾病和精神疾病患者或嚴重疾病患者。男67例,女33例,年齡19~79歲,平均(46.0±3.4)歲。
1.2方法
1.2.1針刀治療(1)尋找陽性點,于頸項部找,尤其是枕下三角、寰枕筋膜處、寰椎橫突尖部與樞椎棘突等處的陽性點。(2)手法操作:取俯臥位,于患者胸部塞一枕墊。①第1頸椎橫突頂部松解術:定點后于刀口線處作一縱軸,使其處于平行位置,垂直刺入皮膚,觸到骨頭后,先將針刀提高1 mm,再垂直刺切下,連續實施兩刀后出針,先將左手大拇指慢慢移開,仔細觀察針眼是否有出血現象。正常后,用手指慢慢移動到針眼處,進行壓迫止血,持續按壓5 min,確保針眼處不再出血后,將針眼覆蓋住。②寰枕筋膜松解術:定點,于縱軸平行位置處作刀口線,從垂直方向將針刀刺入皮膚,至骨頭后慢慢移動針刀,使刀鋒觸碰到枕骨大孔下緣,并將其旋轉90°,使針刀和棘突頂線形成直角,橫切時不可讓刀鋒離開枕骨大孔邊緣。出針后,進行壓迫止血,持續按壓5 min,確保針眼處不再出血后,將針眼覆蓋住。③第2頸椎棘突:定點,刀口線取縱軸平行位置,垂直刺入皮膚,觸到骨頭后,于棘突兩側和上下緣實行縱行切割,保持刀口線平行于人體縱軸,治療中針刀需要緊貼棘突表面,但不可深入,待手下有松動感后出針,壓迫針眼。(3)針刀療程:10天一次,一個療程為3次。
1.2.2馮天有新醫正骨脊柱旋轉復位手法(1)頸椎椎體檢測:讓患者端坐在沒有靠背的凳子上,術者站于患者身后,用一只手托住患者的下頜,另一只手的拇指慢慢觸摸患者的頸椎棘突處,以確定椎體的特點。①患椎棘突偏向:患者的棘突出現分叉情況,棘突頂線處是叉勾,棘突的偏向使頂線偏離身體的中心軸線。②患椎棘突一側高隆:表明患椎輕微位移出縱軸。③偏向頸椎的棘間和棘上韌帶較厚,壓痛鮮明。④患者頸部轉向受限,轉頭和向棘突偏向一側轉頭時受限明顯。(2)手法要求:①在脊柱失穩下實施。②復位時根據患者脊柱側彎、旋轉等角度確定手指的放置位置,通常情況下可放置在棘突附近和關節突關節上。③脊柱旋轉復位姿勢完成后復位手指瞬間用力,要求穩、準、巧、輕,余時間不用力。不可追求大角度、響聲、莽力等危險手法。考慮設計治療方案,應從多角度著手。④脊柱旋轉復位時若用力過猛,要及時停止手法,并將力度轉移至另一側頂推同一棘突的上下角,但不著力,使變位椎體自行歸位。⑤復位手法實施前,要求患者做CT、X線或MRI檢測,排除可使頸椎骨質破壞的疾病如骨腫瘤、骨結核、嚴重骨質疏松等疾病。⑥手法實施前,做好患者心理疏導,告知患者不可有甩頭動作,以免影響手法效果。(3)操作手法:讓患者保持端坐姿勢,幫助其放松頸部,對于棘突向右側偏的患者,將頸部旋轉至受限一側,使其達到最大限度。術者用左手拇指將棘突處頂推至高處,其余指頭用力穩住頸部,右手正對后枕部,握住下頜骨。將右手向垂直方向牽引提拉和旋轉頭顱到受限一側,同時利用左手拇指于頸前方頂推棘突凸出部分。此時,棘突處會發出一個響聲,手指可感覺到有輕微移動。術者左手拇指保持固定患椎,右手慢慢旋轉患椎至正常位置。整個過程囑咐患者保持頭部中立位置,用手觸診棘突是否已撥正。若撥正表示手法完成,若未撥正,需反向撥正。隔天操作1次,一個療程為15次。
1.3療效判定標準治愈:患者眩暈等癥狀基本消失,日常生活恢復正常,隨訪半年無復發。好轉:眩暈等癥狀明顯緩解,基本不會影響工作和生活,隨訪半年偶有復發。無效:眩暈等癥狀依舊存在或稍有減輕,隨訪期間,眩暈等癥狀時有發生,明顯影響工作和生活。
2結果治療一個月后,椎動脈型患者中,有91例治愈,8例好轉,1例無效,總有效率為99.0%。所有椎動脈型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均未發生明顯不良反應。
3討論新醫正骨是北京空軍總醫院馮天有教授發明的一種手法治療脊柱疼痛疾病的方法,該方法注重穩、準、輕、巧,是所有脊柱手法治療中對患者損傷最小和最具科學性的手法之一。從力學的角度平衡脊柱,恢復因失衡造成的脊柱周圍肌肉、韌帶及小關節引起的疼痛,同時解除因失衡引起的神經壓迫導致上下肢的放散疼痛[2~3]。而針刀療法的特點是在治療部位刺入深部到病變處進行輕松的切割、剝離等不同開工的刺激,以達到止痛祛病的目的。針刀配合新醫正骨脊柱(定點)旋轉復位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不僅能極大程度地針對病因,還能改善病理表現,幫助患者恢復頸椎內外平衡,恢復關節與骨節的穩定性[4~5]。本研究發現,二者結合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效果顯著,100例患者中治愈率達到了91.0%,且無任何不良反應。由此可見,在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治療上,針刀配合新醫正骨脊柱(定點)旋轉復位手法能取得顯著的療效,值得推廣應用。參考文獻[1]閆松,丁衛星.新醫正骨法治療頸椎病106例療效觀察[J].北京中醫藥,2011,30(2):135136.
[2]郗志鵬.師氏理筋法治療臀上皮神經卡壓綜合征療效觀察[J].北京中醫藥,2012,31(3):204206.
[3]孫宇,陳其福.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J].中華外科雜志,1993,31(8):472476.
[4]梁宋德.非手術治療腰椎滑脫癥的思路與方法[J].按摩與導引,2005,21(4):32.
[5]劉梅.辨證施推治療梨狀肌綜合征[J].按摩與導引,2008,24(7):3839.
(收稿日期:2016-07-26修回日期:2016-09-26)
(編輯:梁明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