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乾坤
重慶市江津第二中學校 重慶 402284
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堂激趣
以課文為切入點,以點帶面、旁征博引使學生進入更廣闊的閱讀領域,激發他們閱讀課外書籍的濃厚興趣。如在教授語文出版社七年級上冊的《憶讀書》一文時,課文中大量涉及到古今中外的名著。我趁機把其中出現的《三國演義》《聊齋志異》《茶花女》等作品的精彩之處略作敘述,吊足學生的胃口,勾起他們迫切閱讀這些書籍的欲望。在這樣一個從課內到課外的過程中,學生的閱讀興趣被激發了出來。
二、備有香米打造巧婦——設置圖書角
常言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僅僅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卻沒有考慮到閱讀的物質前提,即是有的無矢,閱讀也就成了空談了。面對農村中學文化氛圍相對較薄弱,家庭經濟整體水平較落后的實際情況,我們不能奢望每一位學生都能通過自己的能力去找到自己想看的書,且如覓書過程艱難,很多學生的興趣也會隨之殆盡。為此,應集眾人之力量,設置一個班級圖書角,從教師到學生每學期一人捐出最少一本的書籍。讓閱讀教學成為有源之水,讓學生的閱讀強烈愿望有地方沖浪實現,也掀起了班級廣泛閱讀的高潮。
三、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指導正確閱讀方法
在閱讀教學中的“漁”也就是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的閱讀技能和閱讀方法。閱讀,作為一種基本的智力技能,包涵一定的能力層級,教師應避免教學中閱讀指導的隨意性和零散現象,力求有一定的指導體系,能系統地對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方法進行點撥。
1.感受性閱讀是閱讀能力和方法的基礎。讀書、讀書,關鍵要去“讀”。總之,要用“心”鉆進去,去感受文章的精華。
2.理解性閱讀是培養閱讀良好品質、提高品位和閱讀能力的必經途徑。在感性閱讀的基礎上,聯系作者或時代前景,分析寫作意圖及主人公形象也是理解性閱讀的方法之一。
3.鑒賞性閱讀是語文教學中一種高層次的閱讀境界。鑒賞優美的文學作品,能夠從中獲得身心的愉悅,更重要的是能夠借鑒作者觀察社會的角度、認識事物的方法以及謀篇布局的思路,從而找到運用語言準確表達思想的門徑,形成自己的寫作個性。
4.比較性閱讀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對作品作較為深人的帶有創造性成分的閱讀。即便是同類文章,其文體或構思或題材的差異依舊明顯,從指導學生不斷地分析、咀嚼、鑒賞以文章中“求同存異”,在“異中求同”中歸納出某些共性,找出規律性的認識,使學生在辨識中學會整體性比較,形成自己的文學欣賞能力。
四、知之者不如好知者——開展多樣化的語文活動
教師應該扮演好導演的角色,給學生提供一個個與閱讀相關的大舞臺。開展多樣化的語文活動,如“好書推薦”的演講,讓學生初涉鑒賞性閱讀形式,充分秀出自己的好學與博學,一堂交際課下來,幾石擊水,閱讀的浪聲即時可聞。豐富而多彩的語文活動還如有課前三分鐘演講,詩歌朗誦比賽,時文名段品評,講故事,語文知識競賽等讓學生在講述、競賽、品評、交流等活動中發現不足,尋找差距。進而納他人之長,補己之短,以優秀者促動后進生,形成“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的班級氣氛。
五、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累與實踐
一方面,教師讓學生清楚:寫也好文章必須善于運用變化的句式和豐富多彩的詞語,必須恰當地運用修辭。進一步說,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飽滿的思想感情。而這一切來自廣泛的閱讀和對文學作品獨特體驗。另一方面,學生在寫作實踐與閱讀結合過程中,因為閱讀有形與無形的積累,培養了良好的語感,儲存著較豐富的寫作素材,往往會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比如有許多學生在讀書筆記中,記下了一則小故事或者一句名言,而在作文中恰好得到運用,這樣便于工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閱讀積極性。
總之,在閱讀教學的根本目的是逐步建構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使學生成為一個個思維活躍,富有創造性的讀者,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真正做到“我閱讀,我思考,我體驗,我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