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孫芳繽+陳家琦


摘 要:封閉式住宅小區的開放已成潮流,在這樣的背景下,有必要分析開放后的小區能否實現優化路網結構,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的目標。該文主要研究了開放小區對道路通行的影響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了小區的開放視為交通均衡模型類的新建道路問題,并且增加對道路結構和小區結構的考慮,以針對開放小區對道路通行影響進行研究。
關鍵詞:交通流均衡模型 差方和公式 優化模型
中圖分類號:F5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03(a)-0255-02
1 模型的假設
(1)假設每一個源點的發車數量都是最大值。(2)假設駕駛員駕駛的車輛滿足跟馳模型,即速度u與車輛密度k成線性關系。(3)假設在一個車道內無其他車輛超車或并排行駛。(4)假設每個車道只有一輛車行駛,不存在車輛并道,而且不允許超車。
2 名詞解釋及符號說明
Tij表示車輛從第i段路行駛到第j段路所用的時間;Sij表示車輛從第i點行駛到第j點的距離;L表示服務水平標準;A表示優性服務指數;T1表示正常行車時間;T2表示交叉路口延誤時間;fij表示每條道路上的汽車流量;Zij表示修正數據時道路上汽車“自由流”時間。
3 模型的建立與求解
3.1 問題一
(1)模型分析。該問題構建了一個道路圖系統,通過構建交通流均衡模型和時間優化模型對此問題進行求解。該文以最短時間作為目標函數,并且采用BPR路阻函數來表示總時間參數。
BPR時間路阻函數為:
其中,η表示人干擾的修正系數,η1表示自行車干擾的修正系數,δ,r 表示常量一般取δ=0.15,r =4,ηi 表示第η條通行道路的車流量,ci 表示第i條通行道路的設計車流量。可以得到以下表達式:
根據設置路網的參數可以將上述表達式化簡為:
其中,,S 表示道路長度,v 表示道路限速。同時,在該文所構建的道路網系統中,每一個節點處的汽車流入流量都等于流出流量,所以可以得到如下約束條件:
(2)模型的建立。根據以上分析,為了使得汽車行駛的總時間最短,得到其優化模型如下:
(3)模型的求解。根據所設置的路網系統,以下指標為系統有關的已知參數值(包括:時段、道路等級、限制車速、路程、基本通行能力) 使用軟件求解優化模型,當道路系統中所有車輛所花時間最少時,各條道路的流量見表1。
當小區在區域1時,開放小區道路后,最優路徑的車流量見表2。
3.2 問題二
在問題一的基礎上,該部分增加了對小區類型和周邊道路結構的考慮,以汽車出行時間以及交叉路口延誤時間為評價指標,定量比較各類型小區開放前后對道路的通行影響。
3.2.1 模型的建立
(1)交叉路口延誤時間。計算交叉口平均延誤時間時,該文采用Webster公式進行計算,其中t 表示信號燈時間周期長度,λ表示綠燈時間長度占總時間長度的比例,q表示進口道實際到達的交通流量,表示飽和度即,延誤的時間計算方法為:
最后可以得到,其交叉路口的平均延誤時間是一個關于車流量的函數。
(2)出行時間。在計算正常行車時間時,根據BPR路阻函數進行求解。在不考慮行人和非機動車影響的情況下利用未改進的BPR路阻函數[1]:
其中,表示從i 地到j 地自由流時的行走時間,表示從i 地到j 地的流量,表示從地到地的延誤參數[2]:
一般情況下將δ,r 取經驗值δ=0.15,r =4。
在小區內新建道路時,都會同時受非機動車和人員活動的干擾。考慮到非機動車和人員活動的影響,取人員干擾素為,非機動車干擾素為,當非機動車交通流量沒有超過通行能力的時候取。改進之后的BPR路阻函數為:
3.2.2 模型結論
根據以上模型的公式,利用程序和SPSS的處理求解可以得出:當遠離主干道住宅小區交通開放時,各路段所消費的時間與之前交通未開放時相比有明顯減少,道路上行車時間、延誤時間有一定程度緩解。當靠近主干道住宅小區交通開放時,各路段所消費的時間與之前交通未開放時相比有明顯減少,道路上行車時間、延誤時間有一定程度緩解。當遠離主干道商業小區交通開放時,各路段所消費的時間與之前交通未開放時相比有明顯減少,道路上行車時間、延誤時間有一定緩解。當靠近主干道商業小區交通開放時,各路段所消費的時間與之前交通未開放時相比有明顯減少,道路上行車時間、延誤時間有一定緩解。
從以上結論可以看出,不論是在哪的什么類型小區,只要進行小區開放,就會緩解路網的交通壓力,使道路上的行車時間、延誤時間有一定程度的降低。所以大部分指標在未開放和開放的差距不大,也就是說小區開放對緩解交通壓力的作用還是有一定限度的,而少部分路段的指標增減幅度是顯而易見的。
參考文獻
[1] 丁金學,鄭長江.路阻函數理論及其在路徑選擇中的應用[EB/OL].南京:中國科技論文在線,2007-11-26.
[2] 李向鵬.城市交通擁堵對策——封閉型小區交通開放研究[D].長沙:長沙理工大學,20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