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浩
作為在農村學校任教的英語教師,我發現班上的學生有三分之一以上是新居民子女,他們的英語基礎都相對薄弱。平時完成機械的抄寫類作業尚可,一旦老師布置寫話之類的練習時,他們就一籌莫展了。為此,我降低了作業的難度:在規定話題后,附上與該話題相關的語段,空出關鍵詞,讓學生填空。我想,如此一來學生們就能在較為輕松的氛圍中實現高年級作業的“讀寫跟進”了。
可是,我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那天早晨課代表匆匆忙忙地跑來告訴我,上一天的寫話作業還少了一份。我相當不悅,翻看著他們的作業。只見學生都在規定的空格上填寫了類似如下的話語:I like spring best. It is warm. I can fly kites. I can wear my jacket.當然也有描寫喜歡其他季節的,但基本都圍繞天氣、穿著及活動這幾個規定的層面來展開的。那么究竟是哪一位學生連這么容易的寫話練習都要不做呢?第一節就是我的課,我一定要弄個明白。
“同學們,昨天的作業簡單嗎?”
“簡單!”大家異口同聲。
“但是這么簡單的作業還有一位同學沒有交!”
“Mr.Zhou,Kathy的作業寫好了,但她不敢交呢!”坐在Kathy后面的David說道,“她沒有用你給的示例,都是自己編的,她怕你說她。”
Kathy,原來是她,雖然有些內向的她并非班上佼佼者,但我對她的印象并不差。我趕緊走了過去,她慢慢地把自備本拿出來遞給我。只見上面寫著:“Fall is cool. Fall is an apple. Fall is an orange. Fall is my new clothes.” 這不是一首富有個性的小詩嗎?我不禁欣喜地問道:“是你自己編的嗎?能說說這首小詩的寓意嗎?”
她羞澀地點了點頭,小聲說道:“我一直覺得秋天是涼快的季節。炎熱的夏天一過,秋風送爽。那時爸爸媽媽的果園就豐收啦,蘋果、桔子掛滿了枝頭。把它們賣了,我就能添新衣服了。所以我想到了這幾句話。”
這孩子居然超越了我的框架,用獨特的視角寫下對生活的體驗。多么可貴的嘗試啊!我靈機一動,何不利用這生成的課堂資源將其升華,用來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呢?
于是,我組織全體同學有感情地朗讀了這首小詩,并讓學生談談讀后感。同學們紛紛表示,用這樣的形式去描寫季節,讀起來既新鮮又有趣。我抓住時機繼續引導:“Kathy同學由感而發,對季節的寫法進行了自主創新,非常棒!讓我們為她喝采吧!”大家都向她投去了無比羨慕的眼神。
“可是Kathy同學沒有按老師規定的要求去描寫季節,格式也不對啊。”忽然有人小聲嘀咕。
“是的,雖然Kathy同學的寫話沒有按照規定的要求,但她筆下的季節是她最真切的感受,這種感受正是來源于她的生活。這才是最有意義的!如果我們把她的詩句拆開,放到之前的格式里去,大家讀一讀還那么有趣嗎?”
同學們試著讀了讀,搖起了小腦袋。
“好,既然大家都喜歡Kathy的新作,那現在我們就自己開動腦筋,也來一次創新吧。這次不定格式,自由發揮,記住要用心去發現生活中的季節。”話音剛落,許多同學的筆就唰唰地動起來了。
第二天我收到了同學們的作業,盡管這樣那樣的語法錯誤依然存在,但我再也不用“預設”來框住孩子們的思維,因為“預設”誠可貴,“生成”價更高。在這之后的幾天,我一直在反思自己以前的做法,并深刻地意識到了以為把寫話作業巧設成填空的形式就能減輕學生負擔的想法無異于殺雞取卵。孩子正如幼苗,那種發散的創新思維就像他們的根。我們教師要做的就是給他們一片廣袤的土壤,悉心栽培,守得枝繁葉茂。
現在,我不再給學生提供單一的作業模式了,大多時候讓他們自由發揮。遇上較難的話題時,就給學生提供一些靈活的語言支架或設計不同程度的分層作業,同時激發學生間思維碰撞,相信只要我們老師放手給學生一個自由舒展的空間,學生的“生成之花”定會綻放枝頭!
課堂中,我們經常遇到教學“意外”,就看教師如何利用教學智慧,堅守教育真諦。要知道,生活才是最好的教學資源,我們教師應善于發現和利用課堂教學中突然出現的有效教學資源,從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尋找課堂教學的素材,創新教學方式,才能不斷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成就精彩的課堂。
(作者單位:浙江嘉興市秀洲區油車港鎮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