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森森
浙江省永嘉縣甌北鎮第四小學
下面是《畫家和牧童》里關于“反復”這種修辭方法的教學片段。
一、片段回放
1.初讀,感知“反復”。
師:除了從他的畫畫技巧看出戴嵩是著名畫家外,還有哪些地方也看出他是著名的畫家?
生:圍觀的人看了,紛紛夸贊。
“畫得太像了,畫得太像了,這真是絕妙之作!”一位商人稱贊道。
“畫活了,畫活了,只有神筆才能畫出這樣的畫!”一位教書先生贊揚道。
師:請大家認真讀讀這段話,找出一組近義詞。
生:夸贊、稱贊和贊揚
師:是的,這三個詞語都是近義詞。你還知道哪些表示稱贊的詞語?
生1:表揚
生2:贊美
生3:夸獎、贊許
師:哇,同學們真厲害,近義詞找了這么多。我們祖國的語言文字是很豐富的,準確地用上這些近義詞,會使我們的說話、寫話更生動。誰能學學商人和教書先生來贊揚一下戴嵩的畫?
2.再讀,發現“反復”。
生讀
師:什么叫絕妙之作?你還能用四字詞語形容畫畫得好嗎?
生1:活靈活現,點睛之筆
生2:惟妙惟肖
生3:栩栩如生
生4:以假亂真
師:我們一起把這些詞語積累起來。
生讀詞語
師:誰再來稱贊一下?
生讀
師:讀著,贊著,你發現了什么?
麻若躍:他們稱贊時,陳述語都放在后面,和我們以前說話的方式不一樣。
師:你課外知識太豐富了,而且特別細心,居然發現了這種說話的方式。
劉濤:他們都是重復說一句話來稱贊的。
師:是啊,孩子們你們發現沒有,他們稱贊的時候是重復稱贊的話的,像這樣重復說話的內容的方法我們就叫它“反復”,板書“反復”。請大家讀三次這種方法。
生讀
3.比較,理解“反復”。
師:同學們特別能干,自己發現了“反復”的寫法。其實商人就是什么意思?
生:畫得太像了
師:那干脆就把句子改成這樣:“畫得太像了,這真是絕妙之作!”行嗎?
谷昊:不行,這樣他要稱贊的感情就不強烈了。
周信心:不行,這樣感覺就不太高興。
師:是啊,用了反復就能使要表達的感情更濃,語氣更強?,F在誰再來讀讀這兩句話?
生讀
4.遷移,運用“反復”。
師:誰也能用上這種反復的方法,來說說路人是怎樣紛紛夸贊的戴嵩的畫。(課件出示:活靈活現,點睛之筆,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以假亂真)
張馨冉:“畫得太美了,畫得太美了!這簡直可以以假亂真了!”一位路人贊許道。
張依冉:“畫得太好了,畫得太好了,這牛簡直是活靈活現!”一位路人夸獎道。
……
5.尋找,鞏固“反復”。
師:文中還有一處反復,你發現了嗎?
生:“畫錯啦,畫錯啦!”一個牧童擠進來喊著。這聲音好像炸雷一樣,大家一下子都呆住了。
師:這里又是一處“反復”,誰來讀?
生讀
師:讀完了有什么疑問?
龍正揚:聲音為什么像炸雷?大家為什么都呆住了?
師:小牧童聽了戴嵩虛心的“多謝你的指教”的話后,又會怎么說呢?你能繼續用上“反復”來說嘛?
池倚帆:哪里,哪里!我只是見過罷了!
陳承璋:不敢,不敢!我實話實說而已!
……
二、分析反思
這個教學片斷,我感覺特別流暢,特別舒服。學生通過自主朗讀發現了這個語言的新形式——反復,他們是自然而然地發現的,所以根本不存在教學這些修辭方法枯燥乏味的過程。在后續的比較朗讀學習又發現反復這種修辭方法的最大特點就是感情更濃,語氣更強。最后為了使學生對這種反復的方法能夠永久地保持在腦海中,在文中進行了再一次尋找鞏固和運用鞏固。這個教學片段是成功的,成功的背后是因為這個教學片段遵循了教學、心理等方面的規律。仔細分析發現,教學“反復”修辭方法,有如下幾點需要注意。
1.學習方式——自主探究化。片段中,學生由朗讀稱贊的句子中自主發現這種語言形式具有重復的特點,并在自主比較中明白反復這種修辭方法的作用,最后在老師的引導下,又再一次自主地結合課文文本情境進行運用遷移,一切都是那么順順利利,這就是學生的良好的學習方式——自主探究帶來的良好學習結果。但是如果我們讓學生用傳統的學習方式,你教給他們這些知識,哪怕記住了,也是不會記長久,更不用說運用了。所以要想讓這些枯燥的修辭知識讓學生掌握并運用,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他們自主探究性學習是關鍵。
2.教學過程——板塊聯結化?;谛揶o知識本身抽象的特點,對我們教學過程的要求就特別高,因此,版塊教學成了教學修辭知識課堂的首選。
上述教學片斷由初讀感知“反復”到再讀發現“反復”;由比較理解“反復”到遷移運用“反復”,再到尋找,鞏固“反復”,版塊非常清晰。這樣學生腦海里建立起來的“反復”的知識結構圖也就非常清晰有序。
而且更重要的是,這些教學版塊之間還是非常有序的,有著內在的聯結。由感知到發現,由理解運用,再到鞏固,建立在心理學的基礎上,建立知識體系的有序性上,使得這些教學版塊在清晰的基礎上又一環緊扣一環,循序漸進,由易到難,使教學理性有序,尊重了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和接受能力,有效地落實了教學任務。
由此可見,修辭知識的教學要有一個有聯結式版塊教學做保障,需要老師有深厚的各方面基本功。
3.教學內容——載體序列化。版塊化教學忌諱教學內容雜亂無章,應該有一個主話題。
“反復”這個語言形式,要在比較豐富的語言積累和良好語感的基礎上,在實際運用中逐步體味把握。首先我們要了解“反復”在文中的基礎是什么?!胺磸汀币柚欢ǖ恼Z言內容,這些語言內容就是一個載體,是它的基礎。文中三句話“畫得太像了,畫得太像了,這真是絕妙之作!”“畫活了,畫活了,只有神筆才能畫出這樣的畫!”和“畫錯啦,畫錯啦!”就是“反復”的載體。這個載體是客觀存在的,每個人都能看到它。細心的老師還會發現,課文中其實還存在兩個看不見的語言載體:“圍觀的人看了,紛紛夸贊?!焙汀靶∧镣詈髸f些什么”。
這些看得見和看不見的語言載體看似雜亂無章的,通過研究發現,其實是可以讓他們建立內在聯系的。教師的教學引導,就是要將這些教學內容——語言的載體有序化。教學片段中,通過初讀感知,再讀發現,比較理解,遷移運用和尋找鞏固的方法讓這些語言載體建立起一般知識的內在聯系,使它們有序化,體系化,從而使教學大獲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