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巧巧
浙江省蒼南縣金鄉鎮金七彩幼兒園
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動指向和集中于某種事物的能力。課堂注意力,顧名思義指的是人的心理活動指向和集中于課堂教學。由于注意,人們才能集中精力去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深入地思考一定的問題,而不被其他事物所干擾;沒有注意,人們的各種智力因素,觀察、記憶、想象、和思維等將得不到一定的支持而失去控制。提高幼兒課堂注意力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培養幼兒良好品質的重要保障。如何培養幼兒的課堂注意力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切實改進教學方法
幼兒園的集中教育活動是培養幼兒有意注意的重要手段。教師在設計教育活動時,應根據幼兒注意的特點,精心設計教育環節,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將幼兒的注意吸引到活動中來。如綜合主題活動“幫助小白兔”的活動目的是通過幫助小盲兔,激發幼兒的同情心和愛心,同時,發展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活動一開始,教師組織幼兒進入事先精心布置的場地中,使他們置身于“森林小動物住宅區”,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激發了其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緊接著,教師設計了一系列吸引幼兒的環節:小盲兔探路的情境表演;表演后讓幼兒各抒己見的談話;幼兒戴上墨鏡體驗雙目失明的感覺;教師邊演示教具邊聲情并茂地講述“小白兔的故事”;幼兒結對子玩“小狗幫小兔”的游戲;幼兒為小兔設計用具等。整個教育活動環環相扣,銜接自然,巧妙地鞏固了幼兒的無意注意,發展其有意注意。設計時還注意了動靜交替,時張時弛,使幼兒的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有節奏地交替,以調節大腦皮層的活動,使幼兒自始至終情緒愉悅,積極性高漲?;顒又?,教師靈活運用了情境表演、談話、講故事、游戲、操作等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幼兒認真觀察、積極思維、大膽表述、扮演角色,使他們情趣盎然,注意力集中,達到了預期的教育效果。
二、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適宜的教學內容,能促進幼兒注意力的培養。幼兒園的教學內容不是像中小學那樣全都規定好的,而是依據幼兒的經驗,要符合整體性、綜合性特點,所以內容選擇具有廣泛性、豐富性,要以幼兒的生活為源泉,就好比陳鶴琴先生說的“生活即學習,生活即課程”,幼兒周圍的生活都可以是幼兒學習的內容,教學內容最重要的是適宜,要適合我們所面對的孩子,要適合我們的教育目標。
三、把握一堂課的最佳時間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指向和集中于某一對象時,大腦皮層相應區域就產生一個優勢興奮中心。注意集中,大腦中只有一個興奮中心,并且興奮中心有穩定的節奏。對兒童的研究表明:兩歲兒童的平均注意力集中時間為7分鐘,四歲為12分鐘,5歲為14分鐘。同時當孩子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征兆時,教師可以通過變換聲調、榜樣示范和游戲獎勵等辦法,讓孩子重新關注課堂。
四、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
1.培養幼兒對學習的興趣。一是化平淡為神奇。適當給平淡的事情添上一些神秘的色彩,比如在和孩子一起看書時采用一些啟發性的語句,像“這是怎么回事呀?”“讓我們來猜猜看”,來引發幼兒對學習的好奇心。二是對淺顯的現象給予深度的揭示。孩子對常見的事物往往容易失去興趣。此時若把這些事物背后的奧秘告訴幼兒,就會重新激發起他們學習的興趣。如:幼兒對太陽的落山,天變黑的現象司空見慣,不當回事,可以告訴幼兒并不是太陽在我們頭頂上走,而是地球繞著太陽走,幼兒對太陽、地球再次產生了新的認識興趣。任何事物都有無窮的奧秘,我們要善于把握幼兒的心理,引導幼兒保持認識事物的興趣。三是鼓勵幼兒動手操作。實踐是幼兒在學習過程中認識事物的最佳途徑,而幼兒又大都喜歡動手操作,盡管嘗試可能會失敗,但幼兒對學習的興趣則會長盛不衰,對學習的知識也會掌握得更多。動手操作能使幼兒的認識由表面趨向實質,從而激發更大的求知興趣,促使幼兒更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為養成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結實基礎。孩子對某事物的興趣越濃,越容易形成穩定和集中的注意力。教師要鼓勵他們從事各種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發掘和發展自己的能力及興趣,并借以培養自己的注意力。
2.不斷鼓勵,讓幼兒在練習中慢慢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幼兒的意志力不能持久,注意力很難長期集中。根據幼兒的這個特點,需要不斷鼓勵,矯正幼兒不良的行為。比如,大家在午睡的時候,往往有個別幼兒起來小便,腳步走的很重,就給他一個暗示,提醒他矯正;當幼兒小心走路的時候,就微笑著點頭表示他做的對。當幼兒受到鼓勵的時候,他們為了要從自己的行為中得到愉快,也就會自覺地制止那些不好的行為了。
3.加強實踐訓練。習慣、習慣,習了才會慣。同一個動作,同一件事情,只有做,而且要反復做,才能養成習慣。法國作家大仲馬說:“每一個重復的動作都有養成習慣的肯能;重復的次數越多,動作也就越成熟?!焙翢o疑問,行為習慣的形成也來于反復做,即反復的實踐。如果家長在思想上重視了,而在行動上卻沒有耐心,那么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也將成為一句空話人們知道:知識是基礎,行為是關鍵,習慣是歸宿。孩子由于年齡特點,往往會言行不一,許多孩子嘴上說得頭頭是道,行動上卻難以做到,“知”、“行”嚴重脫節。為此,父母必須加強對孩子行為的訓練,創設孩子反復實踐的機會,使孩子在日常生活、交往、游樂、勞動等活動中,進行學習技能、習慣的訓練,獲得“為何做”的認識,形成一系列的行為方式,并在實踐生活中不斷練習,反復強化,直至最后形成自動化的行為,養成一種自然的習慣。訓練最好有固定的時間和固定的地點,以便形成一種心理活動的定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