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廣西14個地級市之間在教育支出、醫療衛生、就業和社會保障等基礎公共服務方面存在較大的差距。因此,應通過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破除城鄉二元化制度,加快各級政府公共財政制度改革,創新公共服務供給方式,來縮小基本公共服務的非均等化程度。
【關鍵詞】城鎮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一、引言
公共服務是指建立在一定程度社會共識基礎上滿足居民基本需求,據一國社會經濟發展階段與總體水平,不論公民的種族、地位和收入,都應普遍享有基本的、公平的服務,此服務具有非排他性、非競爭性、市場供應短缺等特點。[1] 基本公共服務包括三個主要內容:第一、保障公民的基本生存權,即生存的基本需要,這需要政府及社會為公民提供基本就業、生活、養老保障;第二、滿足基本尊嚴和基本能力的需要,這需要政府及社會為公民提供基本教育、文化服務;第三、滿足基本健康需要,這需要政府及社會為公民提供基本健康保障,如醫療、環境等。[2] 政府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新型城鎮化2014-2020年》中提出了廣西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一項基本原則是:緊緊圍繞以人為核心推進以人為本的城鎮化。著力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和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社會進步和公平主義,讓全體居民共享新型城鎮化成果。[3] 從2004年城鎮化率突破30%以后,廣西城鎮化的步伐明顯加快,年均提高約1.5個百分點,到2015年 ,廣西城鎮化率為47.1%,年末常住人口4796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257萬,鄉村人口2539萬人,城鎮化率比2014年提高了1.1個百分點,在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過程中,讓農民工與城鎮居民、城鎮居民與農民平等享有教育、醫療、就業及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才能真正體現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本文旨在通過對廣西基本公共服務發展的現狀分析,探討廣西在城鎮化進程中,如何做好14個地級市間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及降低城鄉公共服務差距,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各地級市基本公共服務情況
(一)公共財政用于基本公共服務支出金額較低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及城鎮化進程的深化,廣西公共財政用于一般公共服務、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醫療衛生等基本公共服務的資金從2013年16568530元增加到2015年的20594876元,但是在基本公共服務中的財政支出占公共財政支出的比例卻沒有增加,還略有下降。且2015年廣西公共財政在基本公共服務支出僅占全國總支出的2.91%,廣東省在基本公共服務的支出是廣西的3.16倍,與全國其他省份相比,廣西在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醫療衛生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務支出排位較后,導致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從而加劇城鄉公共服務平等化的差距。
(二)地級市間財政教育經費支出不均,城鄉基礎教育資源差距大
從表2可以看出,廣西14個地級市之間公共財政在教育的支出上存在較大的差距,2015年人均教育經費支出最高的是柳州,達1755元,最低的是貴港市,僅有928元。地區間教育支出經費的差距,導致地區間居民享受的教育服務的不均等化。除此之外,政府支出的財政教育經費一直向城市傾斜,城市的基礎教育無論在師資、圖書室、微機室、體育館等各方面都比農村突出很多,城市的教育條件好、教育發展快,農村則相反。從表3可以看出,2013年廣西城鄉每千學生擁有的初中、小學專業教師的學歷存在巨大差距,城市擁有更多高學歷、高素質的教師,每千學生擁有的教師數初中基本持平,但是小學的師生比值為1.39,說明政府對農村基礎教育資源特別是小學教育資源的投入明顯不足。
(三)地級市間人均就業和社會保障支出不均
廣西14個地級市在就業和社會保障人均支出的差距較大,從表4可以看出,2015年人均就業和社會保障支出最高的是防城港,達人均1341元,最低的貴港市,僅有297元,除了因為政府原因導致的居民基本公共服務在就業和社會保障的差距外,農民工由于每天工作時間較長、每月休息天數少、沒有足夠的資金、意識不夠等原因很少參加技能培訓,政府對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資金投入不足、信息渠道不透明等原因,農民工很少有機會能進入到政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等高福利的部門工作,也不能享受這些優勢部門的社會保障待遇。
(四)地級市間人均醫療衛生支出不均
2015年14個地級市中,人均財政醫療支出最多的是防城港,達889元,最低的城市是貴港491元,除了地級市之間人均的醫療財政支出的差距外,從城鄉居民每千人享受的基本公共醫療服務資源的差距也比較明顯,以2015年為例,城鎮居民每千人擁有的床位數城市為5.85,農民僅為3.16,城鎮居民每千人擁有的衛生技術人員為8.6,農民為3.6,城鎮居民每千人擁有的執業醫生為2.9,農民為1.2,城鎮居民每千人擁有的注冊護士為3.9,農民為1.4,說明無論是城市之間還是城鄉之間,在基本公共醫療服務方面均存在加大差距。
三、廣西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對策建議
(一)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破除城鄉二元化制度
廣西在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基礎公共服務方面,一直延續著傳統的城鄉二元化制度及政策,即便是在新型城鎮化發展快速的今天,戶籍制度的改革依然緩慢,一般農民工想要獲得城鎮居民戶口,要通過買房的方式才能實現,導致即使農民工到城市工作多年,依然很難進入到政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等優勢資源單位工作,大部分集中在餐飲、建筑、零售批發等私營企業,難以享受到公有制企業的社會保障和高福利。現行的醫療衛生保障盡管與以前有很多的提高,農民現在也可以購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但是即便如此,農民與城鎮居民在醫療服務的標準、內容、范圍差別明顯,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依然存在。政府應不斷加快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步伐,破除傳統公共服務的二元化制度及觀念,讓農民同城鎮居民享受同樣的基本醫療、社會保障。
(二)以實現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務為導向,加快各級政府公共財政制度改革
根據本級政府財政支出的實際情況,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探索調整各項財政支出比例及金額,有計劃有目標有選擇性的對一些基本公共服務項目傾斜,以調整本地區城鄉居民基本公共服務的差距,以及本地區居民與其他地區居民在醫療衛生、基礎教育、養老保險、最低生活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的差距。通過增加基礎公共服務的財政支出,加大對農村中小學教師的培訓力度,提高農村中小學校舍、圖書室、微機室等教學硬件的支出金額,縮小城鄉中小學在教育服務的差距。逐步實行等級最低保障制度,特別是對于農村居民而言,一些長期居住在城鎮的農民低保人員,依然是按照其戶口所在的村的標準享受低保,不利于農民工市民化,也沒有體現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
(三)創新公共服務供給方式
改變傳統的政府主導的公共服務供給模式,緩解政府財政支出壓力,對公共服務的供給進行市場化的探索,引入社會公眾、企業、非營利組織等加入到公共服務供給的主體中來,通過特許經營、合約出租、招標采購、政府參股等靈活多樣的形式來開發、建設、運營、維護基礎公共服務項目,從而減少地級市間、城鄉間的公共服務供給差距,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
參考文獻:
[1] 曾紅穎.我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標準體系及轉移支付效果評價[J].經濟研究,2012(6):20-32.
[2] 李娟.城鎮化進程中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建設研究[J].重慶與世界,2013(8):22-36.
[3]廣西壯族自治區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2015-12-12.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5年度廣西高校科學技術研究項目“廣西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公共服務建設對策研究”(課題批準號:KY2015YB412,課題主持人:唐鋒)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