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倫
2017年春節,我是在海南度過的,這是我第一次在春節長假里沒有穿厚重的御寒衣物,舒適宜人的越冬環境,使得人們的交往變得更加簡單便捷,可見環境與我們是多么密切相關。巧的是,這期間我收到了遼寧省作家秋泥新近創作的短篇小說《石鰱》,作品非常藝術地刻畫了人文生態和城市環境的種種亂象,在很高層面上把作者長時期的文學思考著力于筆端,閱罷,給人以很高的藝術享受。
特別高興的是,秋泥在《石鰱》創作中,一改他慣常所熟悉的架構路數和敘述手法,很精巧地把自己對當下社會矛盾的各種糾葛,嚴絲合縫地切入進作品的肌理,讓整個故事的韻味在各色人物的往來中緩慢揮發出來,達到了余音繞梁的效果,很有藝術個性。
嚴格地說起來,《石鰱》所營造的故事場域非常簡潔,簡潔到幾乎沒有故事情節,沒有刻意的描寫,作者給我們展示的,說到底就是當下人們普遍具有的一種精神失據狀態。《石鰱》的敘述分兩條線索交叉進行,看似很扁平,當我們讀完全篇后,再去悉心回味,就會驀然發現作品的意旨非常立體而豐滿地得到了呈現。小說的一條線索是,女大學生“山楂樹”和文化商人張總,在巨大的經濟利益面前人生底線的失守,以至于被無良官員利用裹挾。作者所設置的“山楂樹”,可以說是人們對內心期冀的最純美想象,但是任何美好的想象和殘酷的現實都有著巨大的差距,每每在這樣的差距面前,唯一能夠讓我們感受到的,就是特別的困惑和無奈;小說的另一條線索圍繞著一個污水處理廠工程收尾展開,表面看這是一個很平常的事件,而“陶總”、“老腔兒”和“我”等各方人士,在對待污水處理廠凈化功能所存在的安全隱患時的見利忘義,就把各色人等在利益前面的怪異世相和不同心態惟妙惟肖地進行了披露。作品的結尾寓意相當深刻,“陶總”愉悅地邀請大家品嘗名貴的菜肴“石鰱”時,在杯觥交錯間,仿佛那魚的口感已不如從前那般鮮美,作品似乎在倒逼和叩問:污染的環境下,“石鰱”已然異化;那么我們是不是可以再問一句,有朝一日人類也會被異化么?
小說品到這會兒,就比較有意思了。我注意到作者在《石鰱》創作上,有一個與他以前作品所不同的鮮明特點,那就是畫面的切換快速簡潔,線索的枝蔓極少,而且每一次的分合交叉敘述都非常的清晰。作者明顯是不太去注重特別用心塑造某一個具體的人物形象,而是更多的想通過他筆下的這群人,在不斷重復的觥籌交錯間展示出主題的內在升華。作者通過人物的踅摸,與其說反映的是在惡化的環境面前,普遍的態度曖昧和玩世不恭,倒不如說是人們的神經已經麻木無感見怪不怪了。可喜的是,《石鰱》在隱射了社會的浮躁心理和官員的不良品行后,把唯利是圖構成的黑硬的大環境進行無情的鞭撻,也表達出人們內心的不安和不甘。作品的兩條線索的平行鋪展方式也特點鮮明,在緊要處適時通過“我”與韓東等人的電話微信進行勾連,這樣一來,作者真是在不動聲色中,就讓這樣平行鋪展的線條有了交匯互聯的靈動,圓潤的寫作手法也使得這篇小說更多了一份沉穩厚重的維度。
我們不是“石鰱”,我們的命運與《石鰱》何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