諭遠
一絲不茍、精益求精是“匠人精神”的精髓,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將全副身心聚焦于一點,反復打磨,方成良器。李鳳希望自己能像“匠人”一樣,細心精磨自己的專業,全心全意對待自己的學生。
她熱愛教師這份職業,并為之付出了自己的青春與熱血。與一批批學生相遇,注視一張張年輕的面孔,感受孩子們求知的渴望與蓬勃的朝氣,發現他們形式各異的認知方式……李鳳每天都用心感受著教師這份職業帶給她的幸福與喜悅。做教師的關鍵是認識學生、理解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用自己的認知方式理解知識、運用知識。從教十余年來,李鳳始終如一地用心去愛每一位學生,用自己的專業所長去發現學生的認知世界。
如陽光春雨般熱愛學生
“我愿如陽光春雨,熾熱潤澤……”,這簡單而質樸的詩句,是李鳳對待學生的準則。熱愛學生,熱愛教育事業,是她執著的追求,也是她自我價值的最高體現。
從教以來,李鳳從事班主任工作5年,從事團委學生工作6年,她善于從小事入手關心學生、教育學生。在學生心里,李鳳就像媽媽一樣,從心底里關愛他們,并總能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幫助他們找到自己身上的弱點,適時引導鞭策,讓他們不斷進步。2015年,李鳳為一名患病學生籌集善款12萬元,這份無私的大愛感染并激勵著身邊的人,把愛的信念與力量源源不斷地傳遞下去。
教育的別名又叫“影響”,在多年的教育工作中,李鳳形成了自己對待教育的執著態度:“愿如陽光春雨,熾熱潤澤”。她在教育教學工作的點滴小事中,關愛學生、關心同事,用滿腔熱情和赤誠之心傳遞愛的正能量,并讓這份態度成為奠定自身專業成長的基石,成為影響更多人成長的強大力量。
走進學生的認知世界
在研究生學習階段,李鳳廣泛涉獵心理學和教育學理論,并結合自己的成長和教育教學實踐活動進行鉆研,尤其是“認知心理”方面的探索。李鳳認為,“每一位學生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任何的知識。教師應關注學生,認識學生,在體驗教學研究過程中與學生共同建構教與學的心理模型。”她堅持把自己熱衷的研究融入實際教學工作,她認為,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就要了解學生的認知風格,走進學生的認知世界,猶如工匠熟悉每一個零部件一樣,精準、深刻。
每一位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認知方式,大致可以分為整體型、分析型、表象型、言語型和綜合型。整體型學生更傾向于對情境或信息形成整體的觀點;分析型學生更習慣于程序化地學習問題,他們通常更關注事物的各個部分;言語型學生的語言表達及理解能力較強,可以通過閱讀等方式達成對事物的認識與理解;表象型學生能夠較好地利用三維空間進行思維,能夠知覺到外在和內在的圖像,并將其重現、轉變或修飾成心理圖像;綜合型學生的認知方式不明顯,因此,教師的引導非常關鍵,教師要幫助這些學生選擇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去學習。
了解了學生的認知風格類型,教師就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從科學認知的角度,建立屬于自己的學習模型。皓是一名不愛說話的男生,他喜歡打籃球,愛看漫畫書,但各科成績都不太理想。李鳳試圖了解他,嘗試走進他的內心世界。在一次化學小組實驗中,組內其他同學各司其職,有的在制作結構模型,有的在討論如何驗證有機物的性質,只有皓一言不發,盯著西藥說明書里的結構圖看。李鳳耐心地和他溝通,了解到他其實一直都對圖畫更感興趣,小學和初中成績還不錯,漫畫畫得也很好,但升入高中以后,學業任務加重,各類試卷堆積如山,他變得茫然不知所措。李鳳推測皓屬于表象型學習者,于是,引導皓借助思維導圖,把各類知識點和習題以漫畫的形式畫出來,建立屬于自己的學習模型。皓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認知方式,學習成績不斷進步。畢業后,皓給李鳳寄來了一張卡片,上面寫道:“老師,是您讓我重新認識了自己,找到了自信,感謝您引導我成長。如果我能夠高高飛翔,是您給了我一雙有力的
翅膀……”
用心做學生的“導師”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但高中升學壓力大,實驗課課時少,能真正讓學生主動探究的實驗更少。李鳳主動請纓,承擔起學校“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導師,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的化學入手,每學期指導每個組至少完成一個小課題。
“蚊香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各類洗滌用品對水體的污染”“牙膏的美白效果研究”等生活類小課題讓學生體會到研究的喜悅;一些對化學很感興趣的學生自發學習大學的化學教材,對《結構化學》進行探索,從《有機化學》里尋找高考素材,從《化工原理》中挖掘工業流程……學生的進步源于興趣,更源于對知識的發現與探究。李鳳常常帶領學生走進大學的實驗室,了解科學前沿知識。在教學過程中,她堅持跟蹤記錄學生的認知發展過程,堅持用“微課”輔導學生,積極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作為一名中學教師,她像大學“導師”一樣,開啟了學生的探究之路。
2010年起,李鳳以“非智力因素”和“小組導師制”為關鍵詞進行了實踐研究。在研究中她發現,學生常說的“粗心做錯”并不是偶然的,非智力因素如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生的需要、自我效能感等是學習的關鍵因素,以化學學科為例,非智力因素包括學習態度、興趣、化學符號的書寫、化學用語的描述等。教師在不斷提升自身專業素養的同時,還要做學生的“導師”,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制訂短期和長期的學習目標,調整情感狀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李鳳提出的“小組導師制”動態課堂在全校推廣,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學
效果。
最近網上流行一套少兒讀物—《不一樣的卡梅拉》,講的是母雞卡梅拉和她的兒女們的歷險故事,它們與眾不同,敢于幻想,更敢于嘗試別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不一樣的卡梅拉》開篇有一句話:“下蛋,下蛋,總是下蛋,生活中肯定有比下蛋更好玩的事情,我們要去遠方探險。”李鳳覺得,這句話同樣適用于教育:“教書,教書,總是教書,教書育人的過程中肯定還有許多更好玩的事情,那就是走進孩子們的認知世界!”
在李鳳看來,教育是需要堅守的,教師的堅守就在眼前,學生就是堅守的動力。堅守是簡單的,三尺講壇,心無旁騖,才能成為“匠人”一般的專業型教師;堅守是復雜的,認知世界,上下求索,方可成為真正的研究型教師。
(作者單位:廣州市培英中學)
責任編輯:江麗莉
jiangll@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