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飚 張露
推動“互聯網+綠色食品”的營銷模式,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降低綠色食品的交易成本,有效提高市場推廣效率。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3月5日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要“推動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并將其作為我國“十三五”時期的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同時還強調要“深入開展糧食綠色高產高效創建”活動。這種目標要求和任務導向,與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中的綠色發展理念緊密契合,彰顯了黨和政府決策層對于綠色發展的高度重視,也體現了對綠色發展理念指導下的綠色消費、綠色產業發展問題的高度關切,顯現出綠色食品產業在我國未來將會迎來一個良好的發展氛圍和優質的發展環境,并由此形成一個重要的發展機遇。
近年來,為順應我國農業調結構、轉方式、提質增效的新要求,以及社會對食品質量安全關注程度不斷強化的新趨勢,我國綠色食品產業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據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統計,截至2015年10月底,我國綠色食品企業總數達到了9500多家,產品數量超過了2.31萬個,綠色食品國內銷售額達到了5400多億元。在“十二五”期間,上述三項指標的年平均增長率分別達到了8%、6%和18%,顯示了我國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的強勁勢頭。同時考慮到我國基數龐大的消費人群以及巨大的綠色農業發展潛力,在可預見的未來,綠色食品產業將會成為引領我國農業發展的支撐產業,購買綠色食品也必將成為消費時尚而被廣大居民接受并衍生成為生活消費理念。
同時,綠色食品產業發展所帶來的生態環保功能也得到了進一步加強。迄今為止,因發展綠色食品產業而實施產地環境監測和保護的農田、林地、草場和水域面積已經達到了2266.67萬公頃,由于綠色食品在種植生產過程中,特別強調農藥、化肥的減量使用和投入品的嚴格控制,使得綠色食品生產在遏制農業污染、保護農村環境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貢獻。此外綠色食品的價值逐漸得到了市場的發現和認可,產業鏈得以延伸,品牌影響力得到提升。綠色食品已經成為我國優質農產品的象征,同時也代表著政府主導的公共品牌,其公信力和認知度不斷提高。根據對國內大中城市消費者的抽樣調查,綠色食品品牌的認知度已經超過了70%。
雖然發展的成績較為顯著,發展的前景也十分樂觀,但客觀分析,在我國綠色食品產業發展過程中,依然存在著諸多亟待認知的現實問題,需要采取切實有效的對策措施來予以化解。
第一,宣傳力度不夠,公眾和消費者對綠色食品的價值認知不夠全面。由于近年來頻發的食品安全事件給居民心理產生了較大的負面影響,嚴重挫傷了消費者對我國食品質量安全的信任與信心,并由此推動了綠色食品的奮起而漸漸進入公眾視野,獲得了一定的社會關注度。但是,一方面由于重建公眾對于食品安全的信賴依然需要較長時間;另一方面,各界對于綠色食品的認知往往過分側重于安全和健康,忽略了其環保、節能減排等其他方面的社會生態價值,導致綠色食品的消費市場沒有達到預期規模,綠色食品的有效需求嚴重不足,大大制約了綠色食品產業的發展速度。因此,應該通過大力加強綠色教育和環保宣傳,培育公民的綠色消費理念,提升消費者對于綠色食品的生態環境價值感知,引導大量潛在消費者轉變為實際購買者,以此來進一步挖掘我國綠色食品市場的需求潛力,擴大產業規模,促進未來綠色食品產業的持續快速發展。
第二,銷售渠道不暢通,沒有擺脫“酒香不怕巷子深”等傳統營銷思維。我們常??吹骄G色產品會陷入“種得好”“長得好”而“賣不好”“賣不出”的尷尬境地,其原因就在于對市場培育的投入和建設嚴重不足,從田地到餐桌的供應渠道環節缺失,忽略了營銷渠道的構建,市場需求和供給嚴重脫節,可謂是“好酒”藏于屋中卻無人知曉。在今年“兩會”上,來自黑龍江省的人大代表王金會就表示,抓好綠色食品的營銷建設對于塑造產品的公共品牌形象至關重要,也是發展綠色食品產業的關鍵所在。各級相關部門可以通過打造綠色食品產業創業創新平臺,建立綠色食品區域性銷售網絡中心,以及聯合各大電子商務公司,多渠道打通綠色食品的銷售路徑;還可以推動“互聯網+綠色食品”的營銷模式,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降低綠色食品的交易成本,有效提高市場推廣效率。
第三,管理機制不完善,公眾對于綠色食品品牌認證的判斷能力不足。目前,我國綠色食品產業還處在發展之中,相關的監管體系尚未完全建立,市場上打著虛假“綠色食品”名號的假冒偽劣產品招搖過市的現象不時發生,由此造成了魚目混珠的混亂現狀,嚴重影響了綠色食品的市場信譽和品牌形象。此外,系統化的綠色標準推廣與宣傳力度較弱,現行的具有多層次和多元化特質的食品安全標準,容易造成公眾視聽上的混沌而影響對綠色食品的價值判斷和購買選擇。由此,加大立法和健全法律保障體系以及完善綠色食品產業管理的體制機制,對于推進綠色食品產業健康持續發展意義重大??赏ㄟ^構建一體化的標準體系,完善綠色食品安全監管綜合協調制度,建立綠色食品安全宣傳推廣平臺,提升產品質量追溯管理能力等,來實現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的不斷升級。
第四,資源環境約束日益趨緊,綠色食品生產成本面臨上升的壓力。由于既往的農產品產量目標追求和對農藥、化肥等農業投入品施用強度的過度依賴,我國的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十分嚴峻,導致土壤污染和質量下降,農業生態環境損害嚴重。根據2014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統計數據,在全國廢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指標中,來自農業源的化學需氧量(cOD)達到了1102.4萬噸,占到了排放總量的50%;此外農業所產生的氨氮排放量達到了75.5萬噸,占排放總量的31.6%;全國土壤總的點位超標率為16.1%,其中耕地土壤點位超標率高達19.4%。這種優質農業資源尤其是水土資源日趨稀缺情況的存在,給綠色食品生產與發展造成了嚴重障礙。而綠色食品產業所承擔的修復和保養農業生態功能,使資源短缺和環境壓力雙重約束下的綠色食品生產成本大大提高,市場競爭力受到影響。為此,政府部門應抓緊建立和完善綠色農業補貼機制,降低農戶綠色生產的成本壓力,加大對綠色食品加工企業的稅費減免等多種措施的實施,來增強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的市場競爭力。
第五,國際貿易程度低,出口遭遇阻力大。國際貿易發展程度通常是一個產業成熟的重要標志之一。雖然2014年我國綠色食品產品出口總額達到了24.8億美元,是2000年的6倍多。但與當年全國食品出口總額589.14億美元相比,所占比例剛剛超過4%,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同時受到近年來發達國家為保護本國產品而提高技術性壁壘的影響,從2012年到2014年,我國綠色食品出口總金額逐年下降,年均降幅達到了11.3%,顯示了綠色食品出口形勢十分嚴峻。究其原因,刻畫出我國綠色食品標準較低的問題。雖然就標準本身而言,我國AA級綠色食品的相關標準已經達到甚至超過了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FOAM)設立的有機食品標準,具備了充分了的國際競爭力,但占我國綠色食品生產總量90%的A級綠色食品,則由于標準較松而難以達到進口國的技術條件和要求,也由此嚴重約束了我國綠色食品的整體競爭。為此,深化和完善標準體系建設,是綠色食品產業對外貿易發展中迫切需要加強的一工作。
民以食為天,加強食品安全是當今最大的民生工程。推進綠色食品產業發展,不僅滿足了農業產業結構轉型的要求,而且順應了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努力方向,同時還契合了社會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只要認知了現實存在的種種問題,確立了解決問題的因應之策,我國的綠色食品產業將會邁上更高的臺階,走向更大的舞臺,也必將成為我國綠色經濟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