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文君
如今的坪陽村家家有茶園,昔日村邊的荒山如今郁郁蔥蔥。春來茶樹吐新芽,茶農的致富夢在茶尖上點亮。
中秋時節,都勻市毛尖鎮螺螄殼山上,細雨濛濛,茶香氤氳。
都勻市螺絲殼河頭農民茶葉專業合作社的7000余畝茶園分散在附近的幾片山頭上,現年49歲的合作社理事長張光輝就是靠茶產業發家致富的一個農民代表。
螺螄殼山常年云霧繚繞,非常適宜茶樹生長,而糧食作物卻生長緩慢,產量極低。張光輝家住螺螄殼山附近的坪陽村,家里的土地不少,但一年下來收的糧食卻不夠吃。
種莊稼沒指望,村里的青壯年勞力紛紛外出打工,張光輝高中畢業后就到小煤窯跑起了煤炭運輸。
早年,螺絲殼山上有大量野生茶樹,張光輝從小就看著大人采茶、炒茶。或自己喝,或到鎮上換零用錢,產量少,價格低,大家都沒把茶葉當回事。
后來,國家實施生態環境保護戰略,貴州陸續關停并轉了一大批小煤礦,跑運輸的收入日益縮減,張光輝覺得這不是長久之計,就開始尋求新的謀生之路。
2005年,國家倡導退耕還林(茶),每畝有400元的補貼,張光輝就把家里收不上糧食的24畝坡地種上了茶樹。
那時,坪陽村的茶葉主要以家庭作坊分散生產和擺地攤式的銷售為主,茶葉收入極少。
張光輝跑到都勻市林業局了解政策,聽說成規模的茶園可以得到更多補貼、更多扶持政策,就和村里8位茶農商量將茶園整合,于2008年5月成立了毛尖鎮第一家以茶葉種植加工為主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并請林業局技術員帶著他到福建采買優質茶苗,當年開荒種茶400畝。
因管護得當,加工規范,原來每斤只能賣200元的茶葉賣到400元,合作社第一年就收入16萬元。
此后,張光輝帶領合作社越做越大。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原則,合作社不斷擴大茶園規模,吸收小戶。 現在合作社已有農戶146戶,擁有茶園面積7000畝,可采茶園面積5400畝。加入合作社的茶農收入穩步增加。
如今,外出務工的人紛紛回家種茶,小小茶葉讓大家不用外出就能發家致富。
2014至2016年,螺絲殼河頭農民茶葉專業合作社年均純收入1340萬元。每到春茶采摘季,來螺螄殼打短工的人從都勻周邊各縣市蜂擁而至,最多時有五六千人加入采茶大軍。
為延長提高茶樹利用率,去年,合作社又集資建設了紅茶加工廠,張光輝保守估計,兩個月的夏秋茶生產期,就可為合作社增加300萬元產值。
如今的坪陽村基本家家有茶園。春來茶樹吐新芽,茶農的致富夢在茶尖上點亮。
“接下來,我們還要繼續擴大種植規模,進一步搞好茶園基礎設施,幫扶群眾發展農家樂,把游客帶上茶園來。讓全村的老百姓越來越富裕。”想到未來,張光輝黑瘦的臉龐上滿是自信和希望。(責任編輯/岳 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