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花
摘 要: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新教材在2016年秋季投入使用,課文內容根據課標和培養學生的需要新增了部分課文。這些課文讀來通俗有趣,更重要的是體現了語文課程在教給學生基礎知識的同時還肩負著培養學生學做人的重任。
關鍵詞:新版教材;新課文特色;學習做人
在九年義務教育中,無論哪一學段的語文課程都擔負著教給學生字詞基礎知識并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給予學生為人處世方法的責任。所以,語文教材在選擇內容時,都要兼顧學習知識與育人兩個方面,既要滿足學生在相應學段的知識學習要求,同時也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年齡發揮育人功能。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新教材在2016年秋季投入實際使用,內容安排在堅持以基礎知識為重中之重的基礎上,更加突出了語文的育人特色,新增課文從不同角度闡釋了人性的美好復雜,每一篇課文里都蘊含一個舞臺,不同的演員根據內容演繹著不同世界不同的人。為七年級學生初涉世界、初步理解人性打開了通道,引領他們在掌握必要且豐富的知識的同時,可以用自己的眼睛觀察這個世界,從而發揮語文課程的重要作用。下面選取部分新增課文內容,從教者的角度以自己的看法淺析文章的編入意圖及簡要的教學建議,期冀能與同行老師交流,力爭最大限度地使用教材。
《竊讀記》是著名作家林海英女士的一篇很有影響力的文章,已被多次選入其他版本教材及相關的語文讀物中,是一篇讀來讓人印象十分深刻的文章。同時,這也是我個人很喜歡的一篇文章,在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教材中有節選的學習內容,在七年級中將全篇收入教材學習,足見它的可學性,作為一篇閱讀課文學習很是恰當。文章以“我”為主線,運用大量的內心語言表現小時候的“我”因為條件不好買不起書但十分渴望讀書,所以到書店看書但又怕書店老板發現被驅趕,在害怕和不安中貪婪地讀自己喜歡的書,內心描寫十分真實,將“竊”表現得淋漓盡致,但這種“竊”讓人愛憐和同情。
既然是閱讀課文,重點就在于讓學生讀?!拔摇钡摹案`”讀是由于條件的限制買不起書,以今天學習課文的學生來看,這種情況有些不能理解。學生的生活環境與“我”恰恰相反:“我”渴望讀書但買不起書,學課文的學生買得起書,但并不一定想讀。所以在閱讀中應著重讓學生讀出“竊”的意味,著力表現我“竊”的害怕,或是擔心書店老板的驅趕,或是內心擔心被發現的忐忑。內心描寫部分可以反復讀,也可以將課文作為一個劇本來表演,學生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將“我”的心理活動表現出來,學生與“我”的年齡相當,讓學生與“我”在一定程度上產生共鳴,不管是在什么條件下,都應該多讀書。學習語文更甚,“讀”是非常重要的學習方法,每一篇選入教材的課文都有很高的文學價值,是作者的心血之作,通過多讀,可以與文章背后的作者對話,欣賞作者以文字的方式展示的內心世界。
《誡子書》是三國時期政治家諸葛亮晚年寫給他八歲的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他一生為了蜀漢國家事業日夜操勞,鞠躬盡瘁,無暇教育兒子又怕自己的孩子不能成人,于是在臨終時寫下這篇書信告誡諸葛瞻。從文中可以看出,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諄諄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此書中。全文通過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將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得非常深切,成為后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諸葛亮是家喻戶曉的人物,是聰明的代言人,學生通過影視劇或書籍對他或多或少有一定的了解,也能說出幾個相關的歇后語。文言文對七年級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勝在文章內容短小精悍,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可以順利完成學習,從而著重體會文章字里行間表現出的為父之愛,有對孩子的不舍,更多的是殷殷期盼,讀來讓人深感父愛的偉大。
七年級學生從小學的懵懂時期跨入青少年,需要正確的人生指引,而語文課文給了他們很好的忠告:《植樹的牧羊人》在文章開頭就教給學生真正了解一個人的方法,那就是要長期觀察他所做的事;《穿井得一人》中,由故事開始打出一口水井后得到一個空閑的人力,由于人口訛傳,最后變成了“丁家挖井挖到了一個人”,意在通過故事告訴學生,在以后的生活學習中會遇到各種人說的各樣話,應仔細辨別而不能輕信,否則就會鬧出以訛傳訛、三人成虎的笑話,所有的流言都不可信,只有實際才是真理,從而教給學生辨別真偽的方法。除此之外還有幾篇與動物相關的文章,比如,梁實秋的《鳥》,康拉德·勞倫茲的《動物笑談》,將與動物之間的趣事用樸實的文字娓娓道來,同時拋出自己思考的與人相關的問題,所有的現象最后回歸到本質上那就是思考人性、討論人生。用篇幅冗長的說教為學生普及“做人”,學生學來不一定入心過耳,通過語文課文指導學生在學習分析中懂得道理并逐漸積累,能夠在讀書中了解人生的一個角度,理解大千世界的豐富多彩,從而體現語文課程潤物無聲、從細微處入手的特色。
參考文獻:
[1]贊可夫.教育與發展[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51.
[2]顧嘉祖,陸升.語言與文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0:13.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