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文
摘要:當代大學生志愿服務是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時代價值的體現,是新形勢下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效途徑。我國志愿者群體屬于一支新生的力量,尚處于發展階段。大學生志愿者作為我國青年志愿者的一支主力軍,在各方面迅猛發展,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好評,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其作用將會越來越重要。但志愿者服務目前面臨諸多問題,建立和完善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管理辦法,做好志愿服務的機制保障尤為重要,對于推進我國大學生志愿者服務事業更好、更快地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
關鍵詞: 大學生;志愿服務;現狀與思考
一、大學生志愿者活動的開端
1993年12月19日,2萬余名鐵路青年率先打出“青年志愿者”的旗幟,在京廣鐵路沿線開展為旅客送溫暖志愿服務,標志著“青年志愿者”這一概念正式產生。志愿者活動是指人們在不計任何物質報酬的情況下,自愿貢獻出個人的時間和精力為社會提供服務。由此看出志愿者活動具有無償性、志愿性、公益性等特點,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務、團結、奉獻、友愛、互助、進步”。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參與到志愿者活動中,為社會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比如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5·12汶川抗震救災”,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等,大學生志愿者都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十八大以來,志愿者活動在國內各大高校蓬勃發展,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對志愿者服務回信,肯定志愿者服務的顯著成就,也給志愿者服務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當代大學生志愿者活動的時代價值
(一)個人價值。(1)推動大學生的社會化。參與志愿者活動能夠使大學生提前接觸社會,與社會的發展模式進行“磨合”。符合當代大學生的特點,志愿者服務過程中大學生的社會閱歷會隨之增加,使自身能夠提早為融入社會做準備。(2)培養公民意識和公共精神。隨著大學生志愿活動的增多,大學生能夠參與到志愿服務活動的渠道也多了起來,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志愿活動對公民意識和公共精神的推動作用。(3)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大學生志愿者活動中,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人,這些人的文化程度、地域、人文背景都存在著差異性,大學生為其提供服務的過程中可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創新能力、適應能力等。
(二)社會價值。(1)增強了我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影響力。大學生志愿者無論是在重大自然災害還是重大賽事面前都具有較高的素質,提供了完美的志愿者服務,在國際和國內都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使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影響力得到大大的提升。(2)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大學生志愿者活動不僅創造出了巨大的社會效益,還推動了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因為在志愿服務過程中,大學生無償的提供了大量的技術和人力方面的支持,從而提高了社會經濟效益。(3)促進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發展。大學生志愿者活動的服務精神是“服務他人,奉獻社會”,大學生志愿服務在社會各個階層中展開,讓社會群眾充分的感受到社會的溫暖,推動和諧社會的有效建設。(4)緩解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大學生志愿者開展保護自然方面的活動,宣傳環保知識、進行植樹造林、清除污染環境的垃圾等等,這些活動對社會群眾起到了引導性的作用,有效地緩解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
三、當代大學生志愿者服務的現狀
(一)組織結構不精,管理機制不健全。大學生志愿者服務雖建立了相應的組織機構,但沒形成一整套嚴格科學規范的管理制度。選拔志愿者時缺乏明確的擇優制度,而硬性要求各班注冊人數要達到一定比例,行政化管理色彩十分濃厚。志愿者隊伍在成員系統的管理上和長效發展的目的上沒有形成規范,服務缺乏持久性、熱情易消散、動力不持續,志愿者服務是全社會的事情,需要大家長期持久的參與。
(二)活動開展實效性不足,深度不夠缺乏創新。志愿者服務大多停留在比較傳統的模式上,例如關注留守兒童孤寡老人、義務支教、社區服務等。應解放思想,發散思維,對優秀的活動進行傳承,對普通活動應予以創新。同時應注意活動內容的深度,志愿者活動不應只是帶給別人便利,也應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拓展活動的深度和廣度以滿足志愿者更深層次的需要。
(三)志愿者個人功利心強,活動宣傳面窄、力度不足。志愿者活動一般由學校團委統一帶頭、學生自由組織,大多數志愿者表示參加志愿者服務并非出自本意而是出于其他動機,比如:入黨、評優、評先進。如果志愿者都是為了個人利益而參與活動,那么這樣的志愿者活動失去了其應有的意義。從宣傳上講,學生應更多地接觸網絡等新興媒體,而學校的志愿者組織更多的是選擇海報等平面化的宣傳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只是宣傳給校內的學生,宣傳面窄不利于志愿者隊伍的壯大。
四、對當代大學生志愿者服務的思考
(一)建立和完善志愿服務管理辦法與保障體系。高校要依托共青團組織制定和完善大學生志愿服務的保障機制和青年志愿者服務管理辦法,從志愿者注冊條件、權利、義務、注冊程序、管理、激勵表彰等方面制定有力措施,保證服務服務的有序、平穩開展。同時要建立志愿者服務專項基金,優化志愿活動項目,爭取社會活動資金,為志愿服務活動提供堅實的保障。
(二)創新志愿服務內容,凝練志愿服務品牌。擴大服務范圍,拓展服務深度,強化服務精神。高校根據自身的優勢和特點,在校外建立大學生志愿服務基地,實現志愿服務活動基地化。同時注重創新志愿服務內容,力爭發揮大學生志愿者的主體性地位,讓大學生自主設計形式新穎、時代感強志愿服務項目,以此來鍛煉大學生的組織、策劃、運籌等能力。同時不斷擴大志愿服務領域,探索“專業+志愿服務項目”模式,創建自己的志愿服務“品牌”,真正實現服務成才,不斷借助品牌建設將志愿服務予以模式化、規范化。
(三)健全激勵機制,引導志愿者隊伍長效發展。激勵的方式和手段多種多樣,有精神激勵、物質激勵、情感激勵和榮譽激勵等。就大學生志愿者而言,他們的目的不在于直接獲得物質獎勵,而是希望提升自身服務奉獻精神,增強就業競爭力。因此,在對他們進行獎勵時,應注重精神上的引導和支持,并在推優入黨、榮譽表彰及就業推薦上給予適當的傾斜。但這些一定要建立在“公平、公正、公開”三公政策之上,杜絕“私有化、功利化”,這與優秀志愿者隊伍成員的選拔也是密不可分的。
(四)加強大學生志愿者培訓與管理,提高大學生志愿者綜合素質。大學生志愿者自身素質是高校志愿服務事業健康發展的關鍵,但在開展志愿服務過程中仍然暴露出專業能力不足的問題。共青團組織應該充分發揮資源優勢,選配優秀的指導教師,做好志愿者的培訓與管理工作。同時建設建立志愿者庫和志愿者網絡電子資料庫,并根據人員變動更新和維護,為志愿服務供需雙方提供服務增強對志愿者管理服務的透明度,保障志愿者活動良性發展。
(五)加強宣傳,注重實效。將大學生志愿者活動與學生所熱衷的新媒體相結合,借助新媒體平臺更好地向大學生傳遞信息、溝通交流。活動過后將活動收獲發在QQ空間、微信等平臺上,供大家瀏覽。教師也可將自己的心得體會,以簡短有趣的方式發在微博上,傳播給學生。大家不僅能了解活動內容,新媒體的應用也使活動組織變得更輕松、更有趣。
參考文獻:
[1]黃巧榮,大學生志愿精神的培育與弘揚[J].當代青年研究,2016.04,
[2] 張洪峰,岳威.大學生志愿服務評價體系的構建[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4(14).
[3]袁鑫鑫.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