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金玲
當今世界,各國之間激烈的經濟競爭和科技競爭,歸根到底是教育的競爭、人才的競爭。從一定意義上說,教育決定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而教育的成功與否最終又取決于教育的主體力量——教師。教師素質的高低與教育質量的高低密切相關。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切實提高教師素質,轉變教育理念、改革教學模式,是符合當代教學要求,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
一、切實提高教師素質
1.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影響著學生良好素質的形成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教人做人。學生的思想道德培養重于知識的培養。教師作為培養新世紀接班人,培養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者的人,其思想道德素質具有強大的輻射作用和導向功能。教師的言行,每時每刻都體現著自己的德行、品質,每時每刻都在影響和教育著學生如何去求知,如何去做人。這種潛移默化的榜樣作用、示范作用、引導作用,深入學生的思想、行為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影響著學生今后的成長,正所謂“教師無小節,處處做楷模”。教師身上充滿青春的朝氣,學生則活潑歡快;老師工作疲沓,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學生則散漫曠課遲到,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老師工作認真負責,愛崗敬業,學生則學習認真,緊張而有序……由此可見,教師的言行的作用之大,對學生的影響之深。為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樹立良好的做人之“本”,真正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廣大教師必須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在德識才學各個方面都應成為學生的表率。
2.教師的文化業務素質,制約著學生的素質的提高
為了把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型建設者和接班人,教師既要有崇高的理想、堅定的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做學生學習的楷模和人生道路的引導者,又要有深厚扎實的文化業務知識,教學生學會、會學,具有創新精神和艱苦奮斗的優良品質。一個學識淺薄、孤陋寡聞的教師,是不可能教出高質量,高水平的學生來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要想學生學好,必須先生學好,唯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老師所知道的東西,應當比他在課堂上要講的東西多十倍、二十倍,這樣他才能夠應付自如地掌握教材,才能從大量的知識中挑選出重要的知識來講。可見,教師個人素質的提高尤為重要。
二、轉變教育理念,改革教學模式
長期以來,思想政治課教學存在著一種傳統模式: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中心,學生只是被動的受教育者,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和能動作用,從而限制了學生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這也使思想政治課教學陷入困境。
“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這是我國教育改革的總方針,是實施素質教育的立足點。思想政治課改革必須堅持“三個面向”,努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思想政治課教學走出低谷。
1.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樹立主體性教學意識
從心理學來看,學生具有一定意識、感情和價值取向,具有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性和主體性。而傳統的教學模式恰恰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將教學活動片面地看成是老師(主體)對學生(客體)的單項式教學過程。因此,改革思想政治課教學必然解決的基本問題就是學生主體性的回歸。
主體性教學要求教師把教學活動組織成一個教師激勵和主導下學生自主學習的互動過程。就是說教學活動是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的;教師和學生都是教學過程的主體,都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人;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都要表現出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
教和學是辯證統一的。教師(起主導主體)的教和學生(其主體作用)的學統一于教學活動中,缺一不可。教師為主導,就是“傳道授業解惑”,善于“引導啟迪”,以使學生自奮其力、自致其知。學生為主體,主要是指學生是“認識的主人,而不是認識的機器”。應讓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發揮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總之,主體性教學就是充分發揮師生主體性的教學,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原則,最大限度地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構建教師和學生互動,共同參與課堂活動的新模式。
2.改革教學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1)根據學生實際和特點,變“一言堂”為“群言堂”,營造新型的師生關系和良好的課堂民主氛圍,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使學生獲得成功感。
(2)運用現代教學手段。教學工具的改變,也會使學生具有新鮮感,產生極大的興趣。
3.理論聯系實際,不搞“空對空”
理論聯系實際是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根本原則,也是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生命和靈魂。
(1)聯系社會生活中的典型材料、聯系國內外的熱點問題、聯系學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當代學生思想活躍,求知欲強,對社會上許多事情關心,也感到困惑。只有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給學生盡可能滿意的答案,才有助于提高學生認識,培養其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指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實踐中檢驗理論,發展理論,同時也去發揮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
總之,我們必須把教學理論用到教學實踐中去,才能促進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改革,開辟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新天地,為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德才兼備的接班人和建設者。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