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全珠
說到微課,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它作為一種新的教研形式正在悄然興起,“微課熱”在各校也許正在火熱進行中,微課也想當然的成為各校教研中的一個高頻詞。可以說,微課是一種快餐式的學習方式,對直白知識的學習便利快捷,能滿足學生不同的多樣化需求。但究竟什么是微課?微課有什么特征,主要功能是什么?怎樣設計微課?我呢,也沒有研究的特別明白,特別懂。僅就自己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談談自己淺顯的認識。
一、什么是微課?
百度搜索了一下:
微課是指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或教學環節而展開的精彩教與學活動全過程。
而我個人理解為:微課就是微型的、濃縮的課。時間一般在十分鐘以內,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內容短小精悍,主要圍繞一個核心概念或立足一項基本技能而展開,集中解決一個問題或二個問題,包含操作的演示視頻和講解的配音的過程。它包含微設計、微課件、微練習、微視頻、微作業、微反思。微課的教學對象是部分群體而不是班級全體,所以,如果說我們的課堂教學是一盤知識的大餐,那么微課就是餐后的點心或水果,它是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開發的點對點的個別輔導。因此,微課其實就是一個以微視頻為核心的微型教學資源包。
微課的實施主要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是針對小問題、小課題、小策略的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方式,教師也可以通過微課的實施反思自己的教學,促進自身業務水平的提升。
二、微課的特征
它具有便捷性,可重復性,直接性,高效性的特征。
(一)主題鮮明,結構完整
微課往往選取課程內容中某一個知識點、小專題、針對性強的實驗活動,具有小而精、獨立性、完整性和示范性等特征,同時要對微課的主題進行精準定位,有效聚焦。
(二)思路清晰,流程緊湊
微課學習中要讓學習者感受到微課聚焦的主線,講解清晰、透徹,語言具有親和力,課件新穎,對學生具有一種牽引力,流程簡潔明快。
(三)引例恰當,生成自然
微課的教學設計在組織與編排上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能突出學生的主體性以及教與學活動的有機結合。由淺入深、由特殊到一般,自然生成的設計是微課的一個特征,也是微課教學的一種努力方向。
(四)表達形象,技術規范
微課中“表達與講解”中,教學語言規范清晰,聲音要洪亮,有節奏感,形象生動,富有感染力,這樣學生才能善聽、樂聽;“技術與規范”中視頻圖像清晰穩定,構圖合理,聲音清楚,文字規范,所以建議大家直接以PPT播放,用幾何畫板等軟件展示加語音解讀的錄課方式效果會好些。
三、數學微課設計
微課設計與新授課幾乎不差分毫,甚至完全一樣,這就叫做“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微課聚焦的內容是課堂教學中的某個知識點,某個概念,某個習題研究,或是反映課堂中的某個教學環節,教學主題的教與學的活動。
(一)內容聚焦且層次分明
微課教學可選取的內容一定要適合學生個體獨立學習的短小精悍的材料,內容難度不宜過高,因為微課最大的短板是師生互動的缺乏,教者無法跟進學生的學習進展,學習動態,沒法為學生及時解決學習過程中的困惑,所以微課教學內容難易要適中,不可貪大求全,釋放過量信息。一定要圍繞一個問題去設計,注意編排中的層次,即教學內容的呈現要兼顧知識層級與難度梯度。
(二)思路清晰且問題引領
微課設計要把創設問題作為重點,使問題成為推動學生去思考和探究的紐帶,成為其他教學環節順利開展的中心和保證,通過教師匠心獨具的教學設計,轉化為學生熱烈的思考。因此,開篇最好提出一個貫穿全程的問題,教學圍繞問題鋪開,逐步遞進,邏輯清晰,最后在小結中以知識強調或方法回顧的形式前后呼應。
(三)結構完整且宜短而精
微課的“微”實質就是小、實、新,“小”即要求微課無論是選材角度,設計容量,抑或教學時長等,都應“小”。因此,微課設計在結構上,不必追求全,只需保持相對的完整與獨立。“實”即要求微課內容不能大而全、空而泛、深而廣,找不到聚焦主線,呈現的是課堂片段或碎片,而主要選擇一個教學重點或概念、性質、例題去講解探究。因此,微課教學的任務是著眼一小點內容講解透徹,使學生從中獲得可持續性學習的空間與動力。“新”顧名思義,就是選材要新,立意要新,讓視頻簡潔、新穎、生動、有效,使學生收獲看微課后的喜悅和快樂。
四、微課講題
把講題和微課結合起來,是處理較復雜問題的一種有效方式,習題可以通過分解動作,設計成易于學生接受的問題串,傳遞給學生,進行習題的微探究,讓學生親歷質疑、剖析、體會來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方法,感悟蘊涵在其中的數學思想方法,積累解決相關問題的認知策略。
總之,微課不論設計或教學,要具有課的共性,更不能忽視微課是一種自主的、個性的、主題式的學習方式。微課之特征。數學微課的設計和教學,最關鍵的是要從學生的角度去制作,而不是在教師的角度去制作。要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因此,微課不微、微而見大,微課有積少成多,聚沙成塔的作用,通過不斷的微知識、微探究、微學習,從而最大程度的滿足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訴求,讓每個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數學學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