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民
摘 要:新時代需要的不是死讀書的人才,而是要全面發展的人才,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因此,素質教育就應運而生,而且發展勢頭漸旺。思想品德課是對青少年進行素質教育培養的主陣地,但在培養學生素質教育中還應注意很多問題。作為思想品德教師應該積極應對這種問題,找出解決辦法,在課堂中利用教學活動,采用多樣的教學方法提高對學生素質教育的培養。
關鍵詞:思想品德;素質教育;應試教育;教師素質
隨著新課改的發展,學校在慢慢轉變教學觀念,漸漸地從應試教育走向素質教育,提高中學生的素質教育是各個學校當前的一項重要任務,而思想品德課成為對青少年進行素質教育培養的主陣地。初中階段的思想品德課程內容有“成長中的我”“我與他人和集體”“我與國家和社會”三大板塊主題。每個板塊有機整合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國情教育內容,注重培養學生的公民素養。但要在思想品德課堂上提高學生的素質教育,作為教師先弄明白需要注意的問題,知道問題后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使課堂真正成為提高學生素質教育的課堂。下面就對在思想品德課堂上提升學生素質所要注意的問題提出了一些見解。
一、應試教育阻礙素質教育的發展,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
教師平時以課本為主,只是教會學生怎么做題,以幫助學生取得理想成績,不能內化為行動,學生素質教育的培養就可能因此變得無關緊要。當然,升學考試對于選撥更好的人才來說不失為一種好辦法,也存在其合理性,但我們需要的是多方面全方位人才,而不是應試教育下產生的機械人才。同時,思想品德教學偏于標準化,部分知識需要學生去記,雖然也經過課堂討論,但往往提前設定了答案,教師有意識引導學生向自己所需的答案引導。時間一長,學生明白了教師的意圖,你想要什么就給你什么,因此,表面上看起來熱熱鬧鬧,其實是教師將自己的觀點隱形強加于學生,學生并沒有情感體驗。教師只是完成了教學,學生沒有產生共鳴,培養學生的素質教育就無從談起。
思想品德課的教學不應該是只注重升學,而應把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也當做重點。思想品德課要善于圍繞學生生活與成長主題組織教學,教師應該是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不回避生活中的矛盾,積極引發討論和思考,創設條件幫助學生積累正向的情感體驗、豐富生活經驗,培養學生綜合應用知識解釋和處理問題的能力。每個青少年都是一個獨立個體,擁有不同家庭教育背景和思想道德水平,我們的教育不應該僅僅是標準化的流水線式培養,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一花開放不是春,百花開放才是春。
二、給學生營造良好的氛圍,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
影響學生最大的無非是家長和老師,單就校園環境來說,應該讓教師不斷學習,提高自身修養,讓教師隊伍貼上高素質的標簽,這是培養學生素質教育的關鍵。教師不必是美德的典范,但必須用行動證明他們一直在努力提升自己的品德。教師的潛移默化作用不可替代。
現代社會發展迅速,價值取向呈現多元化,而對于中學生來說心智尚未成熟,就越需要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加以引導和幫助,讓學生能在心中建立一桿秤。教師必須專業知識過硬,熟悉學科內容,尤其是思想品德老師,不僅要傳授知識,也要擔負起傳授馬列主義等理論知識,更要在傳授這些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因此,思想品德老師要不斷擴充自己的知識面,拓展自己的知識領域,要善于學習,不斷地學習,在教學中樹立榜樣,要有良好的教師品德,成為一位素質型、立體型的教師。
三、重視教材知識與時政熱點的結合,開闊學生的視野
課本內容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因而相對于時政熱點、社會熱點,課本內容確實有一定的滯后性。教師應注重把時事新聞材料與教材基本理論知識相結合,突出對學生理解、分析、運用等能力的綜合考查與教育。據調查,大部分學生還是比較關心時政的,對國內外比較熱門的問題還是很感興趣,時政熱點反映出社會百態,教師可以對此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讓學生有自己的社會價值觀,讓學生有一個積極向上的心理。
對學生感興趣的熱點,教師應分門別類地整理出來,鼓勵學生多看新聞,多看時政內容,讓學生發現政治學科的價值,教師盡量鼓勵學生自己去探究、發現,長此以往,通過這樣的學習,能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可以獨立地對某一事件進行判斷、思考,才能明辨是非,這既是社會發展趨勢的需要,也是自身發展的需要。
總之,要提高學生的素質教育,學校就需要明確轉變教育觀念,必須由應試教育轉軌到素質教育上來,同時還要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自身素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學生創建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利于學生素質教育的培養。學生的素質教育是學校乃至整個社會一項任重而道遠的長期工程,要根據青少年的身心特點,創新教育方式方法,持之以恒地開展素質教育,培養適應現代社會的合格公民。
參考文獻:
[1]袁瑩.淺談初中政治素質教育[J].空中英語教室(新教師教學),2010(3):196-198.
[2]葉波華.如何上好初中思想政治課[J].金色年華(下),2011(1):42.
[3]葉水湖.對思想品德素質教育中道德內化的思考[J].基礎教育研究,1998(1):21-23.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