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飛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0)
【摘要】政治參與意識是大學生政治參與能力的重要內容。提高大學生政治參與意識,不僅對提高我國大學生的政治參與能力,維護大學生自身的政治權利有重要作用,也對提高我國全體公民的政治參與意識有著重要的失范作用,有利于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本文擬對我國當代大學生的政治參與意識現狀進行分析研究,試圖從中管中窺豹,舉一反三,就如何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政治參與意識提出一些具體措施。
【關鍵詞】大學生;政治參與;意識
“政治參與意識是公民對政治參與的認知、情感、價值、態度和責任感,是各種參與公共政治生活的體驗、情感、信念和價值取向的復合存在形式,反映人們對參與政治生活與政治活動的心理狀況和精神現象?!庇纱丝梢?,政治參與意識是一國公民關于政治參與的認識、政治參與的能力的內在活力,是公民合理參與政治生活的前提。大學生是一個國家的政治生活參與的重要群體,一方面,作為受過高等教育的他們對政治生活較為關注,期待較高,自我意識強烈;另一方面,又因為其較少的社會體驗,不成熟的心智情感使其顯現出不穩定和復雜性特征。因此,就政治參與意識來講,準確描述當代大學生的政治參與意識現狀,分析其產生的內在原因,提高其政治參與意識的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我國當代大學生政治參與意識的現狀
我國當代大學生的政治參與意識現狀從總體來看,雖熱熱情很高,關注很多,但是不足是主要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政治參與主體意識不夠,政治參與意愿總體不強
我國法律規定,年滿18周歲以上的公民都有正常參與政治生活的權利。大學生從年齡上看,具備正常參與政治生活的條件,具有參與政治生活的政治主體地位。但是由于其剛步入成人,沒有進入社會,所以他們關心學校多于關心社會,學校生活體驗大于社會生活體驗。反映在政治方面,就是很多學生對什么是政治,政治生活的有關內容都比較模糊,處于政治盲區,自然也就沒有強烈的政治主體意識。雖然部分學生具有一定的政治主體意識,關心政治生活,但參與意愿不強,多屬被動參與。因而,政治參與主體意識不夠,導致大部分大學生政治沒有政治參與意愿,或政治參與意愿不強。
(二)政治參與準備意識不足,參與政治生活能力較弱
大學生參與政治生活,還必須積累政治參與能力,做好各項政治參與準備工作。當前我國大學生的政治參與能力非常薄弱:一是理論知識準備不足,大部分學生很難把政治知識的學習和參與政治生活像銜接起來,導致政治理論課的學習和修煉,如空中樓閣,不接地氣,產生枯燥不學,無用不學的認識;二是政治敏感度不強,對當前國內外發生的政治大事不關心,不領會,不理睬,尤其是對發生在自己身邊的政治活動,參與意識淡薄,心理準備不足。三是缺乏參與政治生活應有的技巧,表現在對參與政治生活應該遵守的流程、堅持的原則、參與的方法和技巧基本不知道,不熟悉。這些不足致使我國當代大學生參與政治生活的能力較弱。
(三)政治參與功利意識嚴重,與主流政治價值觀不符
當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廣受西方經濟、政治制度的影響,很多大學生遭受實用主義、功利主義等個人價值觀念的沖擊,迷失信仰,喪失自我,自私自利。反映在政治生活上,導致其政治參與的功利化傾向嚴重,有著明顯的政治參與功利意識。最主要的表現有:一是在大學生入黨動機不純、功利性入黨動機明顯,把入黨作為提高自己評優評先、推薦就業的砝碼和手段;二是在校拉關系、走后門,試圖通過政治活動過程參與來實現自己的利益和目的。這些動機和具體做法都嚴重脫離了我們所倡導的主流價值觀。
(四)普遍缺乏政治信仰,沒有樹立正確的政治追求
樹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實現共產主義為目標的政治信仰是我們黨對當代大學生的基本要求。但由于種種原因,很多大學生沒有樹立這種正確的政治信仰。最主要的表現有:一是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認知膚淺,認為目前進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變相的資本積累,無法與中央形成政治共識;二是對“毛鄧三”以及思想道德修養課的認知方面,認為是百無一用,不重視,不理睬,沒有真正接受這方面的價值觀灌輸和思想政治道德培養;三是物質主義至上,金錢觀較重,把物質追求作為自己的個人價值追求;四是受社會封建思想抬頭影響,部分大學生對道教、基督教、佛教等唯心主義教派認識不清,受荼毒流害。總之,要么是什么都不信,要么是什么都信,普遍缺乏正確的政治信仰。
(五)參與政治生活較少,難以支撐政治參與意識的形成
我國當代大學生參與政治生活的途徑較少,質量不高。從數量上看,主要集中于校園內的政治生活,缺少參與校園意外的社會政治生活的機會和途徑;從質量上看,學校的政治生活,學生都是被動的參與學生的各項政治生活,是按照既定步驟來參與各項政治生活,不能在學校的各項事務中發揮應有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同學有通過網絡表達自己政治意愿和主張,但是大多人云亦云,盲目參與,甚至發表惡意言論,很不規范。
二、當代我國大學生政治產于意識不足的原因
當代我國大學生政治參與意識不足的形成,受制于大學生自身、大學生身外兩個原因。
(一)從外部原因上看
一是受我國傳統政治文化因素的影響。長期的封建專制產生了順從型政治文化,普通百姓對逆來順受,認為政治生活是政治家或者官員的事情,于自己無關。鄧小平同志指出:“舊中國留給我們的,封建專制傳統比較多,民主法制傳統比較少?!彼?,包括大學生在內的普通群眾政治參與意識薄弱。二是受我國傳統家庭教育模式的影響。我國的家庭教育傾向于包辦式教育,基于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期盼,家庭教育的主要內容都集中在學習成績的提高上,成績好不好,能不能考上好大學,成為判斷一個孩子的主要指標。而學習以外的個人生活、政治參與、社會交往等方面都處于從屬地位。自然而然,對大學生來講,長期以來不了解政治、不接觸政治成為常見現象,也就無從談起政治參與意識的培養和塑造了。三是受學校教育的影響。高校有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信仰的責任。但是在實際情況中,很多高校沒有真正把大學生政治參與意識的塑造和培養列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圍當中,政治理論課流于形式,政治教育內容僵化死板,政治活動參與簡單被動,造成很多大學生實際上沒有從內心來真正的認識和看待政治參與這個問題,以至于使政治參與意識的培養和塑造看起來縹緲虛無了。
(二)從自身原因上看,表現在心理不成熟、價值趨向短期化、政治素質不高
一是大學生不成熟的心理狀態。大學生正處于一個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重要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大學生開始對問題的認識從膚淺走向深入,從片面走向全面。他們熱衷學習,積極參與,但同時又想法簡單、行為沖動,急于求成,再加上社會經驗不足,人生體驗缺乏,造成了其不成熟的心理狀態,反映在政治生活的參與上,問題頻現。二是大學生價值取向利己化。就業是大學生首要要考慮的頭等大事,日益嚴峻的就業趨勢迫使大學生們的價值取向出現利己化趨勢。有專家曾深刻的指出,“大學生政治參與缺乏利益上的訴求,他們本身處于一個由非利益群體或準利益群體向利益群體演變的時期,他們還無法代表某個群體或被某個群體所代表,盡管他們都明白政治參與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但仍不足以構成他們改革的現實動力。相反,他們普遍把迎接社會考驗的真本領作為在校奮斗的第一要義,他們寧愿考幾個證書,也不愿擠時間去參與政治活動?!比瞧湔嗡刭|不高。當前,受市場經濟價值觀念的影響,拜金主義、功利主義、實用主義等思想大行其道,很多大學生要么是完全迷失于經濟利益的追逐中,把政治參與問題當成是可有可無的東西,要么是著魔于西方市場經濟理論指引下的政治生活的向往,把西方的政治體制和政治生活作為追求。而對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社會主義政治,他們認識不足,興趣不高,這是其大學生群體政治參與意識不夠的重要原因,也是其政治素質不高的重要體現。
總之,政治參與意識是上層建筑領域的概念,大學生政治參與意識的薄弱,雖然有其自身的原因,但是從根本上受制于社會經濟發展現狀,也取決于當前我國的政治生態和社會發展現狀。
三、提高我國當代大學生政治參與意識的有效途徑
為提高我國當代大學生政治參與意識,必須注重從大學生內外兩個方面來培養和塑造。既要對對當前我國社會和學校中的不合理之處予以改革和破解,創造良好的社會條件和外部環境,為其政治參與意識的有效提高打下良好基礎。又要重視大學生自身政治參與意識的提高。
(一)創造有利于大學生政治參與的良好環境
政治參與意識是上層建筑概念,包括大學生在內的所有政治個體都是在現有的政治環境和生活中,逐步形成自己對政治的認知,態度、動機和政治體驗,并形成自己的政治信仰和追求。所以良好的政治環境對提高和規范大學生的政治參與意識有著根本性的影響。
1.要對相關的政治制度進行再設計,提高大學生的政治參與熱情
公民政治參與的良性發展必須有一套完善的社會法律制度來作為保障。我國當前的制度設計,忽視程序民主,缺少可操作性,對于公民如何有效的行使自己的政治參與權利沒有較詳盡的規定,導致公民政治參與缺少程序法律制度方面的“剛性”保證,尤其是關于大學生參與政治生活,基本沒有這方面的制度體現,影響了大學生公民政治參與的實效。比如,在學校人大代表選舉和各種基層民主的選舉中,由于缺乏必要的選舉制度和競選程序,大學生基本不了解候選人的素質和能力。雖然選舉法規定的差額選舉為選民提供了選擇的空間,但候選人的預先確定、選擇范圍的限制,甚至于相關部門的導向,使大學生感覺自己參與選舉的行為無足輕重。因此,必須從制度上和程序上保障大學生的政治參與權利,才能使其樹立正確的政治參與意識。
2.要普及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提高大學生政治參與意識
大學生政治參與意識的提高還必須經受社會教育,用灌輸的辦法來促使其快速成長。首先,進行公民意識教育,使其法律主體的思想意識深入其心。其次,進行權利和義務意識教育,強化大學生的維權意識,尤其是其擁有的政治權利維護意識,要維護和強化教育。再次,維護大學生在學校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建立與學生主人公地位相符合的學校政治生活制度,使大學生從頭到腳,深入參與大學政治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體現其政治權利。最后,還要進行思想政治道德修養方面的教育,使其政治參與意識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需要。
3.鼓勵大學生進行經常性的公民實踐,提高大學生的政治參與能力
實踐出真知,因此大學生必須在提高自己政治參與理論的基礎上,更多地參加社會實踐,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政治參與意識和能力。一是要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于政治生活相關的社會實踐,比如積極參加各級共青團組織開展的“三下鄉”社會實踐,參加社會各級政府召開的聽證會、民意測驗等活動,參加社區和學校組織進行的人大代表選舉活動等。二是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學校政治生活,比如積極參加學校的學生會、各種社團組織、各種聯合會等,在其中擔任學生干部或干事,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政治活動。還有積極參加學校黨組織開展的各項組織活動,通過入黨教育、有關講座、黨課等多種形式來提高其政治參與意識。
(二)加強大學生自我參與意識
良好的外部環境,還必須通過大學生個體自己的鍛煉培養,消化吸收,才能內化于心。一是加強政治理論學習和實踐體驗,提高自己的政治參與意識,形成自己正確的政治價值觀。這就要求大學生必須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有關經典理論,樹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必須學習、熟悉我們國家有關的政治制度、政治哲學、政治活動,了解學習我們國家政治生活的規章制度和程序方法。二是要用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來指導我們的政治實踐,來為我們參與政治生活進行方向指導和理論指導,樹立共產主義理想信仰,堅守政治信仰,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政治理念,從而形成自己的政治追求,積極參與到社會的政治生活中,做到外化于行。
參考文獻:
[1]王士龍.我國公民網絡政治參與的效應與發展路徑探析.中共石家莊市委黨校學報,2013(6)
[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
[3]張樹輝.當代大學生政治冷漠現象研究.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2(2):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