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冰杰
(三峽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湖北 宜昌 443002)
【摘要】本文針對教師 “虛、喊、雜、嘶”的發聲錯誤。用聲虛多因氣息不足,唇舌無力。喊,多因習慣性用聲錯誤。應加強腔體共鳴和聲音指向性練習。聲音不純凈、雜音多,多因舌頭無力,飄唇。聲音嘶啞,多因聲帶已受損。具體表述了氣息感受控制、口腔、胸腔等腔體共鳴的獲取方法。習得這些方法,成就教師好聲音。
【關鍵詞】教師;發聲;健康;共鳴
發聲,人人需要。科學地發聲說話可以不是播音與主持專業的專利。科學發聲的研究目前多局限在聲樂及戲曲領域。播音與主持專業對發聲的研究多停留在形而上的理論高度。形而下的,以普通人學會科學發聲為研究目的的實踐性研究很少。該文的最大價值在于將專業知識簡易化讓初學者也可以快速學會專業的科學的發聲方法。
一、常見教師發聲問題
毫無疑問,老師聲音好聽會提升學生聽課積極性。怎樣才算是“教師好聲音”呢?如何成為“教師好聲音”呢?解答這兩個問題前,首先來認識一下常見的“教師壞聲音”。
“冷、虛、喊、雜、嘶”是常見教師發聲問題。
冷是發聲狀態不積極。冷冷的聲音容易澆滅學生聽課的熱情,所以需要老師們特別注意。虛不單單是指教師聲音小,更是指發聲時的有氣無力。這種虛弱的聲音最致命的危害在于嚴重影響教學效果。因為學生根本聽不見臺上的老師在說什么。其次,教師發聲虛對課堂氛圍影響也很大,課堂是有氛圍的,就像哈欠會傳染一樣,消極的聽課氛圍容易讓學生產生“這節課不重要”“老師怎么有氣無力的”“講的真沒意思”等意識。虛的發聲狀態不改變,這些惡性意識就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無論對學會還是對教師都是一場災難。
喊著授課是老師們課堂發聲最常見的誤區。喊著說話不但讓聲帶疲勞更讓學生聽起來費勁。“學生那么多,我不喊怕最后一排的同學聽不見我在說什么”一位教師如是說。很多教師對上述情況有共識。由于教室大,學生多,正常的發聲音量不能讓全班都聽清,所以才被迫加大音量喊著說,喊著喊著就變成了一種下意識發聲狀態。殊不知,喊著說話時音高變化幅度很小,容易產生“聽覺催眠”。這也就是很多老師喊得那么費力,依然有學生哈欠連天的原因。
雜是指發音不干凈有雜音。干凈純粹的聲音會給聽者美的感受。相反,發聲有雜音不能給聽者美的感受。在聲帶健康的情況下,發聲有雜音可以通過發聲技巧加以糾正。
嘶是一種很危險的發聲現象。嘶啞的聲音首先表明發音器官不健康,其次表明發聲時這種情況在逐步加劇,如不及時更正,則存在聲帶小結甚至失聲的危險。在實際教學培訓中,有些老師認為自己聲音嘶啞是天生的。實際上,先天因嗓音缺陷而導致的聲音嘶啞極少。絕大部分是由于疾病和缺乏用嗓技巧這兩方面導致。
二、科學發聲理念認知
(一)認知聲帶
預防“不好聽”貫穿教師的整個職業生涯,不是現在沒有出現就不需要關注預防的辦法。“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這句話在這里也同樣適用。預防什么?防治什么?我們發聲要健康,首先要保證聲帶的健康,聲帶如何才能健康?這就是我們要探討的第一個問題。聲帶不是怕用,是怕你不會用。絕大多數教師聲帶出問題是由于錯誤的使用方法。錯誤的使用方法來源于錯誤的用聲意識。正確的用聲意識是什么?聲帶也是一塊肌肉,是肌肉就存在鍛煉的可能和必要。一味不發聲,惜聲如金,將會降低聲帶發聲能力,不足取。是肌肉就存在拉傷痙攣的可能。憑仗自己嗓子比常人耐用,或是嗓子自愈恢復的能力強,不管不顧地發聲,更不足取。
變速跑與勻速慢跑相比更容易拉傷肌肉,不斷改換頻率的發聲比固定的低頻率發聲更容易拉傷聲帶。所以,聲帶不是怕用,是怕高強度地不斷更換振動頻率的使用。用相對固定的低頻率聲帶振動來發聲,會減緩嗓音疲勞,延長發聲時間。
(二)認知共鳴
“絲不如竹,竹不如肉”,人體的上半身就是一個最精細最神奇的樂器,是樂器它就存在學習使用和進階修煉的必要。二胡、吉他、小提琴等樂器最大的部分是“箱體”,拋開箱體,弦本身無法湊出優美的音樂。只用聲帶來發聲就好比只用吉他上的弦來演奏。失去了“箱體”共鳴的聲音聽起來微弱單薄。發聲是個系統工程,有效使用其它人體器官,激活各大共鳴腔體,可做到發聲的“四兩撥千斤”。人體中有頭腔、鼻腔、口腔、咽喉腔、胸腔,這些腔體可以放大聲帶發出的原音。共鳴腔體間的配合及參與共鳴程度的不同直接影響我們發出的聲音色彩。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共鳴的使用不能過度,否則會影響聲音的清晰度。
三、教師好聲音具體訓練方法
(一)針對聲“冷”的訓練方法
藥方:笑著說話。笑著說話不是常態下的說話,所以需要聲“冷”的教師加強練習,把非常態練到常態。
講課用聲應本著自然親切的原則,笑著說話會讓聲音自然親切有感情色彩。有了感情色彩才能準確的表情達意,才能吸引學生。最快捷的練習方式是唱一些喜氣洋洋的歌曲。學過聲樂的老師,可以嘗試用唱歌時的面部狀態來說話,但不要用唱歌的氣息狀態來說話。
(二)針對聲虛的訓練方法
藥方:加強體育鍛煉。學會用氣說話。學習唇舌使用時的“兩力兩感”。
說話不只是聲帶的運動,更是整個機體的運作。適度的體育鍛煉有助于激活與發聲有關聯的人體器官,提升人的發聲性能。說話虛聲虛氣的老師可以在上課前做適當體育訓練然后再去上課,會大幅度減少虛的狀況。鍛煉之后氣息會更加通暢,用臨時的體育鍛煉來減少虛的情況是無意識運用氣息的結果。
丹田,丹田,這里指的是下丹田。丹田分上中下丹田,下丹田與發聲關系最為密切,詳解之,其余兩個省略。“田中有丹,丹在田中”,丹是一個小圓球,田是一個正方體,它不是一個平面的概念,是一個立體的概念。定位在人體上,丹就是肚臍眼往里4cm左右的地方,這個丹就是田這個立方體的中心,往外延展出的正方體就是田。氣息沉到丹田就是指沉到這個正方體內部的下部。
氣沉丹田在生理學上看來是不可能的。因為氣是吸入肺部的,最多是到肺底,沉到丹田一說不科學。道家認為氣沉丹田是可行的。道家認為“血行其內,氣行其外”,氣息可以通達身體的任何部位。綜合兩種觀點,可把氣沉丹田理解為氣息盡量下沉并存放的意識。
明確丹田位置后,可練習下述方法去除聲虛現象。
第一步:直立上半身,坐椅子前三分之一。
第二步:將礦泉水瓶放置在肚臍眼下方。
第三步:保持上半身挺直的前提下彎腰,讓礦泉水瓶嵌入小腹。
第四步:上半身保持靜止,吸氣入小腹,小腹與水瓶產生對抗力,上半身被動抬起。
第五步:重復上半身被動抬起的動作,在小腹與水瓶對抗過程中發聲。
除此之外,再介紹兩種方法,供大家選擇。
第一種,站立,開肩展胸,口腔以哈欠狀對著天花板,使勁吐出身體中的氣息,至完全吐完,憋住,不要急著吸氣,憋到極限后,由于身體缺氧,你會下意識使勁吸氣,這時的吸氣就會自動沉到丹田。反復練習后,你會感覺從口腔到丹田是一條線。嘆氣,感受氣息從丹田到出口腔的全過程。一開始練習不需要注意氣息均勻與否,只關注上行通道暢不暢通。練一段時間后再對小腹進行控制。
第二種,前傾式發音。在筆直站立的前提下,上本身前傾30度說話。為了維持身體造型,腰部會自然用力,腹壁會自然站立,丹田空間相對穩定。當呼吸時,因丹田處空間不變,氣息進入身體后會因氣壓差原理首先進入下丹田。
做好丹田氣的儲備,才好進行氣息的提取。“氣取其深”就是指氣發于下丹田。這樣用氣的好處很多。肚皮柔軟有彈性且便于控制,儲氣量大小、用氣頻率、氣息送出時的強度都可以通過調節小腹部的肌肉群來實現。有了優良的氣息發動機,才能提供穩定的優質氣息,有了穩定的優質氣,氣息自下而上經過胸腔、咽喉腔、口腔時才能引發穩定持續的腔體共鳴。通過控制小腹來操控氣息,還會給胸腔減負,使胸腔放松。女性教師吸氣淺,氣存于胸腔,發聲時氣量變化易引發胸腔緊張,胸腔緊張疊加聲帶做功時咽喉部的緊張就會使發聲者嗓子快速疲勞。
(三)針對喊的具體訓練方法
診斷:習慣性用聲錯誤。加強腔體共鳴練習和字音的噴彈力練習。
藥方:首先,貼“不要喊”三個大字在教室后方,暗示自己不要喊著講課。方法是土了點,但效果好。其次,掌握口腔、胸腔共鳴和發聲集中的技巧。
習慣的力量強大,非學會幾個技巧就能與之抗衡的。戰勝習慣的方法是用另一個習慣來替換它。如何養成一個新的習慣?只能是平時有意識運用新技巧。
口腔共鳴練習方法是哈欠狀開口腔后保持在最大開度上,將圓形鐵勺柄頭立于上下盡頭牙中間,勺柄頭盡量直立放置。此時的口腔狀態由自然狀態下的喇叭狀變為馬蹄形,聲波反彈次數增多,共鳴加強。用力吸腮幫子,會明顯感覺軟腭上挺。此時口腔后部空間加大,利于聲波反彈,共鳴加強。
胸腔共鳴練習方法是將聲樂上的“1234567”倒著來發音,雙手分別放于前胸后胸感受“1”的延長音。或是將“啊”音從高到低發,手分別放于前胸后胸感受胸腔共鳴。
口腔共鳴和胸腔共鳴可以將聲帶發出的微小原音放大音量,輕輕松松就能達到所需音量。
字音的噴彈力練習可以使聲音有穿透力。字音從形成到發出共經歷成阻(發音器官形成阻礙)、持阻(發音器官保持阻礙)、除阻(發音器官破除阻礙)三個環節。噴即是除阻時力度拿捏準確,干脆簡短。彈是指除阻時,舌頭要果斷快速不拖泥帶水,像彈弓一樣將字音發射出去。練習噴彈有利于加強聲音的穿透力。聲音有了穿透力,最后一排的同學也可以聽清老師的話。
(四)針對雜的具體訓練方法
診斷:舌頭無力,飄唇。發聲時,成阻部位的位置不精確,最常見的是j、q、x發音不當。口腔開度不夠。
藥方:多練口部操,尤其是頂舌、繞舌。發聲時堅持唇齒相貼。調整成阻位置。打開口腔。
舌頭力度的具體練習方法是舌體以箭頭狀高強度左右沖擊腮內側。舌面與齒面相貼,沿山下齒面最大幅度畫圈。
飄唇的具體解決方法是發聲時有意識地將唇部貼近齒面,特別要注意嘴角與齒面的貼合。
聲母j、q、x的發音不當最常見。普通話中舌面音j、q、x發音方法為“舌體往前下方運功,舌尖抵住下齒背,前舌面抬起與硬腭前部成阻”。這種發聲狀態下氣息控制與口腔開度要拿捏得當,否則很容易因上下齒開度過小導致氣流擠出口腔產生“刺刺拉拉”的聲響。這些雜音非常影響聽覺感受。如教師使用電聲設備擴音,聲音經電聲設備收音放大后“刺刺拉拉”的雜音會更加明顯。
除聲母j、q、x的發音不當外,因成阻部位的位置不精確而造成的發音有雜音的情況還有很多。例如z、c、s、zh、ch、sh的發音,多因成阻位置靠前或靠后不當造成。
“音包字”的錯誤發聲現象多因口腔內各部位過于松弛所致,尤其是成阻部位的成阻力度不夠。學生聽得見老師的聲音,但聽不清楚字音。這是一種比“刺刺拉拉”更要命的發聲。學生聽得見聲音但聽不清字音比聽不見你說什么更著急更累。
成阻位置不精確解決方法是根據《實用播音教程第一冊·普通話語音和播音發聲》P13、P37、P38、P39、P40提到的聲韻母發音方法做單音素練習。在單音素標準發聲方法熟練后進行聲韻母拼讀訓練。
口腔開度不夠的解決方案是多發包含a音的大開口度音,并以a音的發音狀態來發其它音素。實踐證明,開口度大了,往回收比較容易。開口度小,往外放難。所以,練習時不妨盡量夸張地張大嘴發聲。
(五)針對嘶的具體訓練方法
診斷:聲帶已受損,應即刻停止發音。
藥方:休息,如伴有明顯不適感,應去醫院就診。
很多老師不拿聲音嘶啞當回事,意識上的疏忽可能導致嚴重后果。醫學證明,聲音嘶啞多由喉部病變導致,聲音變低變粗是輕度聲嘶,如不及時治療,有可能導致失聲。
四.教師嗓音保護常識
充足的睡眠可以緩解嗓音不適,相反,睡眠不足將加重嗓音問題。聲帶也是肌肉,睡眠可以緩解疲勞,恢復其機能。睡眠不足易引起咽喉上火,局部血液流通不暢。
早上起床后不宜馬上外出練聲。聲帶的蘇醒晚育人的蘇醒,急于開嗓發聲將使聲帶被動投入運作,長此以往,不利于聲帶健康。
適宜的體育鍛煉會提升發聲機能。發聲是系統運作的過程,體質的加強將直接影響人的發聲能力。
仰臥起坐有利于提升發聲者對丹田氣的控制。
俯臥撐有利于男教師感受和提升胸腔共鳴。
生病時不要練聲,尤其是咽喉有炎癥的時候,需要禁聲。
聲音是教師的職業生命,學會科學發聲是教師基本職業素養之一。祝愿每一位站在講臺上的老師都可以用健康充滿活力的聲音傳授知識。
參考文獻:
[1]徐恒.播音發聲學[M].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
[2]吳弘毅.實用播音教程——普通話語音和播音發聲[M].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
[3]王曉勇.教師職業與嗓音保健[J].福建信息技術教育,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