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
摘要:畫面語言是電視新聞的基礎語言,電視新聞的最大優勢就是能夠充分展示畫面語言的魅力,滿足人們眼見為實、先睹為快的接受心理。由此可見,我們看到的電視新聞不僅僅為拍攝畫面而去簡單的拍攝,還要對新聞事件發生的畫面中的各個要素,如引起事件發生的主體、事件發生的環境等進行合理的安排和布局,使得觀眾及時了解事件發生的前因后果。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就應該對電視新聞畫面的全局即技術與藝術的角度來分析其構成,當然拍攝時也要在電視新聞畫面的技術和藝術處理上來做文章。
關鍵字:電視新聞; 攝影 ;技巧
電視新聞作為一門聲畫有機結合的綜合性傳播方式,畫面所含信息量的大小和構圖是否完美非常重要,直接影響著節目的質量和觀眾的收視率。因此,一個合格的電視攝像記者一方面要熟練掌握電視攝像基本技能,一方面要有一定的審美高度和審美意識。只有拍攝出高水準、高質量、令人滿意的電視新聞畫面,才能使新聞得到更好呈現。
作為一名攝像記者在拍攝畫面時最基本常識是要了解攝像機的基本操作流程和性能,其次就是在拍攝的時候了解畫面構成(拍攝時怎樣為畫面構圖),在拍攝時充分應用光線、影調、線條、形狀等元素拍好畫面,以獨特的視角,利用多角度、多景拍攝,給后期編輯制作留下足夠的編輯空間。
一、新聞攝像師要掌握構圖技巧
電視新聞攝像的畫面可分為兩大類:靜態畫面和動態畫面。靜態畫面與動態畫面是相對而言的,靜態畫面中的景物、人物等也是運動的 。
(一)在拍攝靜態畫面時最關鍵的技巧是:穩,準
“穩”首先是指要求拍攝的電視畫面要穩定、平滑、平穩,“穩”要求攝取的鏡頭除特殊需要外(如拍攝會議場景)都不應晃動。搖晃的畫面是極其有害的,如果畫面不穩定,就會影響畫面內容表達,破壞觀眾欣賞情緒,失去美感。
“準”,對于運動拍攝的鏡頭通常可以把一個鏡頭的拍攝過程分為起幅、運動、落幅三部分。起幅是指鏡頭開始的畫面構圖。落幅是指鏡頭結尾的畫面構圖。運動是指技巧運用過程。“準”首先是指畫面起幅、落幅、表達內容、鏡頭聚焦等都要準確無誤。畫面構圖準確,曝光控制準確,光圈和快門設置準確是攝像基本技能。雖然攝像機都設有最先進的自動曝光控制,但使用自動曝光,會使拍攝的畫面缺乏應有的表現力。比如拍攝昏暗的燈光廣場,會導致畫面暗淡,即便是開了增益也完全沒有了廣場文藝演出追求的歡快愉悅的情境,而且破壞了畫面展示的意境。其次,拍攝上廣義的“準”是指拍攝對象、范圍、起幅落幅、鏡頭運動、景深運用、焦點變化、畫面表達內容、鏡頭用光、色彩還原等等的準確。
(二)拍攝動態畫面的技巧:勻
在靜態畫面的技巧基礎上,“勻”是指推、拉、搖、移等技巧鏡頭的拍攝中運動過程的速度要連續均勻。維持“勻”的要領是切忌“過快過慢”和“時快時慢”。通常在鏡頭的開始和結尾都要留一小段固定拍攝的畫面,運動節奏應由慢而快,中間是勻速,最后由快到慢,中間的勻速過程中決不可出現時動時停或者忽慢忽快的現象。
特別是在肩扛攝像機而進行運動拍攝時,如果要人和機器一起改變位置,那么要保證自己的重心下垂,膝蓋微曲,步履均勻,而如果只是機器改變狀態,那么要保證腰間著力。
二、新聞攝像師要有審美意識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對于美我們應該有一雙發現美,欣賞美的眼睛,美是人類共同追求的心愿,在新聞拍攝中用我們對美的理解去捕捉生活中美的瞬間,讓這種美帶給觀眾視覺享受與共鳴。然而,美的自身既不是一種形狀,也不是一種對象。美的屬性并非事物本身固有的,而是人對某一事物特征的判斷與評價所賦予的特殊的形式性意義;也是人對自身中所體察到的某些感受和情感的一種表達。
電視新聞畫面的美感,不是說我們拍攝出的圖像干凈、平、穩,應用的技巧多就會有美的效果出現,新聞畫面是否好看、構圖是否合理、有沒有美感,除了技術原因外,更多取決于攝像師的審美意識和藝術修養。成熟的攝像師在拍攝后,往往是以拍攝內容,對拍攝文案中出現的場景、季節、氣氛、人物、時間、情節等視覺元素進行必要的梳理。
所謂審美意識是審美的過程,是人對審美對象能力的反應,包括感知、感受、趣味、理想、標準等各個方面。畫面之美是攝像師在對美的判斷、創造、提煉,欣賞的過程,以他全部的藝術積累對待拍攝的對象,也就是說,同一題材的作品,不同“水平”的攝像師去拍,會產生完全不一樣的藝術效果。
三、電視新聞攝像要有強烈的編輯意識
編輯是美的結合,新聞界有一句業內人都耳熟能詳的金言:“不懂編輯的人就不會拍攝”。這句話很有道理。前期拍攝的畫面要通過后期編輯才能最后給觀眾的。新聞畫面的拍攝也不例外。我們可以這么說,沒有編輯意識的人員就不會拍攝出好的畫面,這是我們拍攝的一個常識問題。編輯的過程就是把拍攝之美升華的過程,從而形成節目的節奏基調。因此拍攝時要抓重點,抓住重點的場面和人物;要抓全面,畫面要全面,免得編輯材料不足;要抓細節,抓住反映主體人物的表情和感情,以及事物變化的細節。設計畫面要具體到小的單元,比如場面的內容是激動人心的,節奏要求快,鏡頭就要短,使一個細節跳到另一個細節、一個場景跳到另一個場景、一個動作突變為另一個動作,反之在一個寂靜的片段中,場面是安寧、平靜的,這時節奏要求慢,住住采用長鏡頭。
綜上所述,每一個高質量的電視新聞節目的背后都蘊含著新聞工作者辛勤的汗水和努力,作為電視新聞工作者既要有對新聞事件的高度敏感,也要具備高超的拍攝技巧、牢固的拍攝基礎、深厚的審美底蘊作為強大的支撐,這樣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新聞工作者,才能將更生動、具體、鮮活、富有美感的新聞報道呈現給觀眾。
參考文獻:
[1] 劉廣軍. 電視新聞的出新[J]. 中國記者. 1998(04)
[2] 劉樂嬋. 音樂在電視新聞中的形態與價值[J]. 新聞戰線. 2016(12)
[3] 劉建君. 論電視新聞中音樂的功能[J]. 新聞戰線. 2016(12)
[4] 劉葆. 電視新聞配樂的選擇[J]. 記者搖籃. 2008(11)
[5] 王緯. 美國電視新聞現狀及未來趨勢[J]. 現代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學報. 1998(02)
[6] 徐東坡. 論電視新聞與理論思維[J]. 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8(05)
[7] 何偉明,曹嶸. 縣級臺電視新聞面臨的挑戰與改革[J]. 中國廣播電視學刊. 1999(11)
[8] 甫曉明. 電視新聞的回訪式報道[J]. 中國記者. 1997(03)
[9] 劉鸝鳴,沙家蓉. 為電視新聞插上高科技翅膀[J]. 新聞戰線. 1998(07)
[10] 袁東亮,葉青. 淺談電視新聞管理——廣州電視臺新聞部工作思考[J]. 新聞戰線. 199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