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梅
【摘要】“路怒”事件頻現,不僅與公眾文明素質、心理素質有關,更與當下社會中彌漫的不良社會心態氛圍有關。社會心態是社會變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對社會發展變遷的一種表達和展示。當前社會心態的總體形勢良好,但仍存在多樣化問題。
【關鍵詞】路怒癥;社會心態;社會變遷
“路怒癥”,由“成都女司機被打”事件引爆的話題,自2015年下半年開始成為各大媒體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路怒癥”是指個體在駕(乘)車過程中因心理上遭遇壓力與挫折感而引發的語言和行為上的沖動,其典型特征主要表現為情緒不穩定、不文明用語與行為以及涉事雙方間發生肢體沖突等等。“路怒癥”已經成為國內眾多事故發生背后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從表面上來看,“路怒癥”產生的原因是因為涉事雙方對各自執行規則的實際情況據理力爭。但是,其真正反映出來的是個體對自我生存空間和行動空間受到外力“侵襲”之后所表現出的一種焦慮和恐懼。“路怒”事件頻現,與當下社會中彌漫的不良社會心態氛圍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
一、社會心態變化是社會發展變遷的一種表達與展示
社會心態是指一段時間內彌散在整個社會或社會群體中的一種心境狀態、情緒基調,以及公眾對真善美、假惡丑相近或近乎一致的看法,包括所堅持的價值觀取向,這些因素綜合起來影響著個體的心理特點和行為方式。
社會心態是社會變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社會變遷作為一個綜合性的發展歷程,不僅表現為公眾所熟知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方面的歷史性變革,也包括社會心態方面的變化。當社會穩定發展時,社會心態可以表現為社會的一種精神氣質。比如,在80年代,“五講四美三熱愛”這句經典的數字化口號作為公眾價值觀取向的一種表現,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成為公眾精神風貌和社會氣質的一種典型代表;當社會急劇變遷時,社會心態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并影響到個體的心理感受和行為選擇。
社會心態是社會變遷的一種表達與展示。通過社會心態的發展態勢,我們可以看到社會所發生的變化及其可能導致的后果。比如,物質主義價值觀的盛行,作為公眾社會心態價值觀層次的一種表現,是一個社會從貧窮發展到富裕階段必然要經歷的一個過程。它在發展成為個體行為內部動力的同時,也可能導致社會中出現對物質財富過度追求的現象。所以,當改革開放初期西方物質主義價值觀在國內開始萌芽的時候,我們沒有慌張,因為我們知道這是社會發展進步的一種表現和不可避免的一個階段。我們通過社會心態一個層次的改變看到了社會所發生的變化,并且對這種變化可能帶來的后果有了預期的心理準備。
二、當前社會心態形勢總體良好但仍存在多樣化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心態總體發展形勢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自改革開放開始至2000年左右。在經濟發展占主導的社會形勢之下,公眾忙于追求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對于社會發展的后果和差異、階層之間的對立和矛盾缺乏一種直觀的感受。所以,該階段社會心態總體表現的比較平和。90年代是一個過渡階段。伴隨物質主義價值觀影響力的凸顯,對財富和權力的占有逐漸成為形成和判斷一個人地位和聲望的主要指標。因此,后期社會心態開始出現一種消極發展的傾向;第二個階段是從2000年到2012年。我們國家前后幾年所發生的巨大變化讓不同階層間的利益受益程度差距越來越大,并且這種差距開始挑戰公眾的心理底線,社會中因此出現了眾多不良社會心態,比如像弱勢心態、不公平心態以及仇富仇官心態,等等;第三個階段是從2013年至今。十八大以來,社會心態的總體基調呈現出一種積極發展的趨勢。特別是新一屆領導集體上臺之后,針對各種社會問題作出了有力的調整和努力,使老百姓的生活面貌發生了巨大改變,這一切工作都對社會心態產生了積極影響。
當前,社會心態發展形勢總體良好,但仍存在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相對剝奪和不公平的心理使部分公眾的階層認同出現一種底層化的現象,弱勢心態蔓延到各個社會階層中。當個體拿自己的處境和某種參照物進行比較之后,發現自己處于劣勢的時候往往會產生相對剝奪和不公平的心理,并進而使一部分人降低了自我主觀的社會定位,出現自我認同偏低的現象,弱勢心態發展到不同的社會階層中;第二,社會性焦慮心理彌漫,公眾出現一種不耐煩的情緒傾向。不管是普通百姓,還是處境相對優越的社會群體,都普遍性的存在著一種焦慮不安的心理狀態。而焦慮背后所體現出來的是公眾對未來生活的一種不確定感和不安全感。社會性焦慮心理的外化表現就是部分公眾開始出現不耐煩的情緒傾向,對自己、對周圍他人以及整個社會開始失去耐心;第三,群體性怨恨情緒暴露,“仇富仇官”心態呈現出泛化的現象。近幾年,網絡的發展在促使信息快速傳播的同時也加快了社會情緒的傳遞。短時間內,個人針對一件事情所產生的個體不滿情緒很快會發展成群體的不滿。公眾的怨恨情緒主要指向權力和資本這兩種因素。而現在公眾的這種“仇富仇官”心態開始呈現出泛化的現象,一部分人出現了一種“官員貪腐”、“富人貪富”的思維定勢和刻板印象;第四,“法不責眾”的傳統觀念作祟,誘發公眾出現僥幸心態。法不責眾是指當一種行為具有群體性或者普遍性時,即使其中間包含很多不合法或不合理的因素,法律也很難對其做出懲罰。這種觀念對公眾行為的影響力非常大,像闖紅燈現象、腐敗現象、制假現象,背后其實都有“法不責眾”的觀念在發揮作用。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很多人抱著一種“鉆空子”的僥幸心態,喪失了廉恥之心和責任心,無視法律法規而干出一些違法犯罪的事情。
三、結語
社會心態主要體現的是公眾對于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的感受或者心理反應。也就是說,它實際是對社會問題的一種折射。反過來,只有社會問題解決了,社會心態才會逐漸趨向于一種積極的狀態。《莊子·說劍》中提到“上法圓天,以順三光;下法方地,以順四時;中和民意,以安四鄉。”意即對上效法于天,對下取法于地,居中則順和民意以安定四方。只有符合民意,順應民心,一個社會才有安定和諧的可能。而社會心態它作為對社會民意的一種直接反映,承載著以人為本的基本訴求,它在任何時候對于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穩定來說都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民意資源。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這是當前改善社會心態需要達到的一種最理想、最積極的狀態。而只有下大力氣做好基本的民生工作,塑造出這樣一種符合時代特征的良性社會心態,我們國家才能穩定地走好接下來的改革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