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平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上強調,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關系13億多人生活環境改善,關系垃圾能不能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這很接地氣,因為垃圾問題不僅在中國,也是世界各國都必須面對和解決好的社會管理的問題。這個看似“上不了臺面”的問題,實則龐大而復雜,不僅是一個城市和國家不能回避的基本問題,而且具有長期性、反復性和艱巨性的特征。
北京是一個大的移民城市,人口眾多。面對這樣一個超大型城市的垃圾處置,需要有清醒的認識:第一,垃圾分類有公眾性、系統性、長期性、循序漸進、由簡入繁這些規律,對這些規律認識不足,就會走彎路。垃圾處置是有系統性的,前端分類容易,分開之后還得分別運輸、分別處理、分別加工,這就涉及到后續產業、后續設施的問題。第二,是它的公眾性。世界上沒有不產生垃圾的人,既然每個人都是垃圾的制造者,那么每個人就都應該承擔垃圾處理的責任,這是它的公眾性和社會化,包括社會監督、公眾參與。公眾性本身就難平衡,因各地生活習慣不一樣、經濟水平不一樣、風俗不一樣,所以垃圾管理也迥然不同。現在既沒有嚴苛的處罰,也沒有誘人的利益,完全要靠覺悟來實現公眾性,這就決定了這項工作的長期性和艱巨性。
國外也一樣。德國的垃圾分類已有22年,至今還有20%的人不能按照規矩去做。日本的垃圾分類也有20年了,現在17%的個人還不能按照規矩去做。我們必須承認,經過十余年的探索和努力,北京市的垃圾分類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和進步。首先,大家都知道了垃圾分類這個事,知道怎么分、有什么好處,這說明政府投入大力做的宣傳工作到位了。其次,是完成了支撐垃圾分類的系統性建設,比如后端的焚燒廠、填埋場、堆肥廠、再生塑料廠、再生紙廠、再生金屬廠等等設施。垃圾分類基本上達到了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
完成系統性建設相當于垃圾處理的硬件已經備好,目前尚存的是公眾習慣有欠缺、精細化方面有待進一步提升,特別是體制和管理方面的問題。比如,之前的農村垃圾是沒人管的。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后明確了農村垃圾實施城鄉統籌,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主管,但是至今尚未出臺管理和規劃方案。此外,我國的垃圾分類工作統計數據也不準確。比如,北京行政轄區16400平方公里,但是建成區只有2000多平方公里,目前的統計數據就是指這2000多平方公里的建成區,余下的都是鄉下農村,沒有計算在內。從全國情況看,已建成的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50%沒有按照標準建設,或者沒有按照標準運行,存在嚴重的二次污染;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工作雖分屬多個部門卻無人執行。
再有,我們需要認識到,垃圾分類不等同于“居民垃圾分類”,要先做好大分類,即大類粗分:建筑垃圾、餐廚垃圾、園林垃圾、電子垃圾、醫療垃圾等要分開,這跟居民是沒關系的;然后是二級分類,即“拾荒大軍”的作用,他們把里邊能賣錢的玻璃、金屬、塑料、紙膠、皮等等全部揀出去了。在“拾荒大軍”的鼎盛時期,北京市一年運出的廢物為700萬噸,一年進處理廠過磅的垃圾也是700萬噸,不僅解決了十幾萬人的生存問題,還給政府節省了7-10億的處理費。“拾荒大軍”的作用不應該忽視,而應進行正確引導和規范,繼續發揮其作用;三級分類是居民層面進行的分類;四級分類是在被丟棄變成垃圾之后,在收集運輸和轉運處理的過程中,通過機械進行分選,如磁選、彈跳篩、離心機等等。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規定,垃圾管理對策有“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產業化、社會化”五個原則。現在,大多數人都知道垃圾分類是要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而對產業化和社會化還不太了解,這是因為我們一直把力求從源頭減少垃圾的“減量化”與“資源化”排在了最前面,而把無害化放在了后面。產業化是指企業運作,社會化是指公眾參與。垃圾處理就是末端處理,就是無害化。說垃圾管理,垃圾管理就在于這個“管”字。與其要承受巨額投資,大規模建設垃圾處理廠,背負沉重的運營負擔,則不如在“管”字上下功夫,預防為主,少產生垃圾。
還有,農村垃圾的管理與城市迥然不同。10年前,我們在北京市門頭溝王平鎮的16個自然村搞農村垃圾分類。一進村,村主任就問我“搞這個有什么好處?”我說好處是免費給你油鹽醬醋和洗衣粉。他說好。于是全村就搞起來了。王平鎮的16個村全搞了,后來又向其他區域推,現在北京市70%的農村垃圾都管起來了,走在了全國前列,是第一位的。王平鎮作為農村垃圾管理試點成功了,后來全國農村垃圾管理陸陸續續由地方政府牽頭學習“王平模式”,如浙江的金華、義烏等地都在復制“王平模式”的基礎上有所創新。成功經驗證明了實用性比先進性更重要。“王平模式”中的這些舉措實際上是一些獎勵手段;利益不夠誘人,處罰也不嚴苛,所以在居民中推行垃圾分類一度進展緩慢。日本的垃圾分類與誠信記錄掛鉤,影響升學、就業、貸款、簽證等各個方面。所以,我們也要從制度上加以設計,宣傳教育的同時得有鼓勵措施和處罰措施,不能用獎勵的舉措完全代替處罰。
所以,下一步我們要對在建和已建成的垃圾處理廠嚴格驗收、嚴格監管的同時,是否可以考慮由地方最高行政領導牽頭,比如由市長牽頭,協調商務、農管、市政、科技、發改等部門,依法努力推進垃圾的減量化資源化工作,制定各地的垃圾減量化、資源化行動計劃,并對計劃實施考核,納入年度考核。積極探索農村垃圾管理有效的、可持續的模式,比如采用“王平模式”管理農村垃圾,積極探索適合農村垃圾環保的小型處理技術和運營經驗。農村面積大,得有因地制宜的管理方式,當然更應該明確統一的責任部門和統一核算。特別是我們應該建立一個共享的大平臺,對垃圾處理廠的進出量排放達不達標,實行實時監測、在線監測。這個數據不僅要給主管部門看,還要給環保部門、社會組織、垃圾場周邊的居民們看,要求各種處理設施對排放實時檢測、公示,組織專家、周邊居民建立舉報處罰機制,讓大家共同來監督。
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垃圾分類工作的長期性、反復性與艱巨性等特性,打好這場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