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助式”角色游戲環境下 教師與幼兒巧互動
“華東師范大學華愛華教授”撰文指出,活動區材料開放式投放,指教師對材料的投放只作一個大致的規劃,不需要對材料的具體玩法進行設計,幼兒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自行決定如何玩,材料結構化程度以非結構化和低結構化為主。“自助式”角色游戲正是這樣一種開放式游戲,與以往的角色游戲不同,幼兒游戲的主題與情節常常是變化與生成的,可能游戲前半部幼兒正在玩娃娃家的游戲,后一刻又會滲入醫院的游戲的情節;也可能前一組幼兒的“幼兒園”游戲情節是“上課”“吃飯”,而后一組幼兒的游戲情節則完全不同,變為“上興趣班”“洗澡”。因此教師在與游戲中的幼兒互動時,如何在保持幼兒游戲本心的前提下,促其獲得最大程度的發展,其方式與側重點與普通角色游戲開展方式略有不同,下文將從教師三個關注點入手進行闡述。
在“自助式”角色游戲環境中幼兒展開游戲的過程如下:

分析上述四個過程,在第一、二個階段主要容易發生一些社會性問題,在第三、四個階段是幼兒游戲發生的主體階段,教師適時、適當地參與能夠圍繞“持續時間和精致度”起到正面的作用。但是File和Kintos(1993)發現,強烈偏向游戲認知方面的教師干預,會對游戲的社會性方面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在游戲策略的使用時,應更加小心。因此教師在參與幼兒游戲的過程中的所有行為與語言應始終做到一點:分享自身作為一個“游戲者”的心情與游戲經驗,這樣才能真正走進幼兒的游戲并影響他們。
在“自助式”角色游戲中,教師應更加關注幼兒的游戲故事,在每個幼兒特點和經驗的基礎上,幫助幼兒生成非刻板化的獨特的游戲腳本。
1.介入思路。
“自助式”角色游戲的環境創設讓幼兒的游戲腳本都是不斷生成的,因此在這過程中教師介入的思路主要包括以下三點:
首先是放大亮點,鞏固游戲新想法。當發現幼兒游戲中流暢地生成了新情節或是新的主題時,教師需要利用語言,如詢問細節、贊賞;動作,如豎大拇指、點頭;表情,如微笑等及時的贊揚,幫助幼兒提升自信心,鞏固新的游戲想法。
其次是提示細節,提升游戲精致度。有時會發現該主題幼兒生活經驗豐富,卻忽視了一些有趣的游戲情節,教師可以提示生活中的細節,幫助幼兒回憶并生成游戲,提升游戲的精致程度。例如在全托幼兒園的洗澡情節中,教師簡單提示“太冷了”,幼兒自然會立刻生成用毛巾包著娃娃并用吹風機給為娃娃吹頭的細節。

三可抓住拐點,觸發游戲生長點。幼兒游戲中有時會出現主題的轉換,因為覺得玩過幾次,對游戲情節的興趣減弱,或是有個別幼兒提議結束上一個主題而大家都同意,這正是游戲的拐點,這時幼兒會進行一個簡短的討論,規劃新的游戲主題,有時會有新的想法出現,一呼百應,這時教師只需旁觀,但有時也會出現遲遲沒有想法的現象,或是提議的游戲主題不夠吸引幼兒,這時教師可以借用這樣的機會提出建議,觸發新的游戲生長點,如在木偶表演劇場游戲玩了三四次以后,在游戲中途幼兒提出不好玩了,想玩娃娃家的游戲,教師便提出建議:“去野餐吧!”一下子激發了幼兒的興趣點,大家立刻行動起來,成為了新的游戲生長點,出現了“帶野餐墊”“烤肉”“露營”等新的情節。
圍繞三點介入思路,教師的介入行為能夠變得更加有效。
2.介入身份:“快樂的旁觀者”。
在以往的不同文獻中都提到,教師在游戲中的參與身份或叫做“促進性角色”,有如下幾種,包括旁觀者、游戲同伴、游戲帶頭人、游戲支持者等。在“自助式”角色游戲中,教師可靈活使用以上不同的身份,但可以更多地使用“快樂的旁觀者”這樣的角色。這樣的角色包含幾個含義:(1)“旁觀者”表示教師仍舊是觀察者,并且保持和幼兒處于一種平行的關系。(2)“快樂”表達的是教師的一種狀態,是一種具有游戲性的狀態,這樣的游戲狀態能夠生成一種輕松的游戲場,讓幼兒的游戲不會拘謹、斷頓并且會對善意的旁觀者具有包容性。而且用這樣一種游戲身份可以幫助教師使用靈活的轉換身份,可進可退,退可以“旁觀”“接受詢問”,進可以“微笑”“點頭”“語言建議”“扮演角色”等。
3.介入策略:“即進即退”。
“自助式”角色游戲的建構基于兒童的自主發展,為幼兒在游戲中留有更多自主的空間,因此在游戲中,教師介入的策略是“即進即退”,也就是說教師需要尋找游戲中的關鍵時機,通過語言、動作、表情等對幼兒的游戲產生影響,當激發與拓展了幼兒的思路后,教師即時地退出,給幼兒構思、商量、爭論、探索的空間,讓幼兒形成自己的獨特的腳本。
在前文中提到“自助式”角色游戲的實踐著眼點之一就是幼兒駕馭游戲材料的能力。幼兒的主動生成游戲想法并掌控游戲材料為我所用,這促進了幼兒的主體性的發展和自信心的提高,并且在對游戲材料的創造性使用,提高了幼兒思維的靈活性和心理的可塑性。而通過教師的支持,可以提高幼兒利用游戲材料的能力。
1.傳遞材料使用經驗。
“自助式”角色游戲環境中的材料較為豐富,包括線索類游戲材料和想象類游戲材料,幼兒可以使用這些游戲材料進行兩類創造性的使用,一種是建構,需要幼兒具有建構的技能;另外一種是替代,需要幼兒具有想象力和游戲經驗。教師可以使用語言提示,激發幼兒的已有經驗,例如“燒烤的菜好像都是串在長長的東西上面的,什么東西是長長的可以用呢?”這樣的語言提示下,幼兒立刻從教室里尋找到長長的尺子、吸管、毛根等將“菜”串起來進行燒烤。還有動作示范。幼兒有時建構遇到困難,教師可以直接示范。例如幼兒需要為娃娃建一個洗澡間,需要使用墊子來拼搭,教師可以直接示范方法,下次幼兒需要拼搭烤箱、冰箱、護欄等都會運用這樣的建構經驗。
2.激勵材料創新行為。
教師在游戲中觀察到幼兒游戲材料的創新使用時,應及時在游戲時和游戲后給予激勵,向幼兒表達自己的“驚喜”,并且即時地通過教師的身份去引起周圍同伴的關注,給予強化,幼兒在此后的游戲中,便能夠習慣地通過想象、替代、建構等行為實現自己的游戲想法,獲得滿足。例如在游戲中有幼兒使用保鮮膜筒替代了警棍,教師及時激勵后,該幼兒在需要掃地的拖把、包餃子的搟面杖等的時候也使用了該游戲材料。
在個體成長和合作的過程中,沖突是發展性進程的源泉。 “自助式”角色游戲環境與規則,為幼兒提供了更多的產生“沖突”和“問題”的空間,包含了諸多社會交往的、探索等促幼兒發展的因素。在游戲中,教師應更加關注“沖突”及“問題”,分析其對幼兒的發展價值,篩選后通過以下策略幫助幼兒提高問題解決的能力。
1.抓住問題促思考。
“問題”“沖突”出現時,幼兒有時能夠有效地解決問題,有時會忽略問題,有時會采用求助教師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此時教師應抓住問題,特別是注意觀察幼兒解決問題的方法,了解個體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并判斷“問題”及“沖突”對幼兒個體以及班級群體幼兒的意義,選擇適當的方式回應。教師可以使用多種策略拋回“問題”,促使幼兒思考;可以使用描述性的語言幫助幼兒梳理“問題”的內容,并加深印象,引導幼兒思考并嘗試解決問題;也可以使用角色身份“刁難”一下,幫助幼兒尋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還可以鼓勵幼兒記錄下自己的問題,并在游戲后聚焦討論。長此以往,幼兒也有了敢于解決問題、善于解決問題的良好品質。
2.提供思路供選擇。
當游戲中的“問題”由于幼兒認知、社會經驗的限制,不能較好地解決時,游戲進程可能會停頓中斷,或是浪費較多的時間,此時教師可為幼兒點出解決問題的“思路”,提供幾種解決問題的方案,讓幼兒選擇。例如“娃娃家的姐姐”被老師叫走有事,家里只剩下一個“爸爸”在這里游戲,游戲中的“爸爸”非常不高興,說沒有人陪他玩,這是一個經常發生的情況,教師將問題拋回去后,還提供了兩種思路的選擇,最后幼兒選擇進入其他游戲小組參加游戲,在以后的游戲中出現相同問題幼兒都能調動經驗解決問題。同時教師在提供思路的過程中,也應該保持“分享”的態度,便于用最自然的方式影響幼兒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通過游戲中的互動與觀察,再配合游戲后的分享,在“自助式”角色游戲環境下,幼兒的游戲經驗不斷豐富,自主性、靈活性、創造性不斷提高,從而帶來幼兒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