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緒英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既要重視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通過“拓展延伸”把學生的課堂學習與實際生活巧妙結合在一起。那么,“拓展延伸”有何策略呢?現結合我的經驗略述如下。
立足課本,由此及彼,拓展閱讀能力。拓展延伸是針對教材的和課堂教學而言的,離開了教材就無所謂課內外銜接,也就談不上向課外延伸。葉圣陶先生曾把教材定論為“例子”,既然是例子,語文課外延伸必須建立在用好教材的基礎上。那么,我們該確定什么樣的延伸角度?又該向哪個方面延伸?從情節角度中延伸;可通過對故事情節的延伸,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訓練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從主題角度延伸,類似的情節,在不同作者、讀者(學生)的心中,會有不同的看法;同樣的,一樣的主題,一樣的題材,在不同作家的筆下,往往會演繹出不同的風貌。此時,教師可由一點出發,指導學生搜集相同或相似題材的作品,比較分析、討論思考,學生會更容易地領會每一部作品的特色。從作家角度延伸,中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但一斑并不等于全豹。不妨藉此機會,乘熱打鐵,向學生推薦該作家的其他作品,以幫助學生全面了解其風格;從文體的角度延伸,教師應注重課程資源的開發和整合,注重將課外的學習資源納入課堂。讓學生超越課堂之外,跳出教材本身去搜集、閱讀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料,這些對拓寬語文學習的視野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課堂教學內容的開放、課外材料的拓展,必須做到拓展延伸要立足課本。
課堂拓展應在立足文本的基礎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對文本進行有效的拓展與超越,因為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語文學習能力的發展最終必須超越課堂、超越文本。拓展延伸應該圍繞課文的主題和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任何離開課文的拓展延伸都是空中樓閣,不著邊際的。教師在對課文拓展延伸時,首要的就是深挖教材、緊扣文本,尊重教材的價值取向。
拓展的內容要符合學生的實際狀況,包含學生的生活經驗、生活閱歷、認知水平、知識積累、學生能力發展水平、地區差別和特征等。做到切合學生實際,因材施教。因此,教師在安排教學內容時要適當變換內容或改變難度,使每一位學生都感到很親切,都有話可說。每一節語文課,教師都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教學目標,而且教學目標的實現情況,也是衡量一節語文課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標。因此,拓展延伸時教師應注意照顧學生個性差異,充分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多設置一些難度各異的學習內容,多設計一些不同層次的訓練項目,以供學生自由選擇,各取所需。立足課堂實際,考慮時間、場地、情景的限制。否則,再精彩的拓展延伸,也不過是一種表演或做秀,比作一只“繡花枕頭”恐怕并不為過。
拓展延伸要適度,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深入理解和把握課文上,由課內向課外延伸,設計一些拓展活動,在最值得拓展延伸的時機、地方去拓展延伸,并掌握合適的“度”,學一學見好就收,拓展切不可不著邊際,傷害到語文教學的本體,以免喧賓奪主、本末倒置,讓人覺得有畫蛇添足之嫌,到頭來卻讓語文課只落得個為她人作嫁衣。
筆者認為,教師要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進行拓展。比如《馬說》是唐代韓愈寫的一篇文言文,教學時我在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把握了課文大意之后,進行了這樣的拓展:學了本文,對你有什么啟發?這樣,既深化了學生對本文主題的理解,又讓學生學有所得。
抓住課文的精彩語段進行拓展。比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第二段描寫了百草園的優美景物。這一段無論從修辭、遣詞造句還是表現手法上都很精彩,因此在教學本文時我就抓住這一語段進行了拓展:及時組織學生參觀學校的花園及教師的菜圃,然后模仿寫一段話,既豐富了學生的課堂生活,又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抓住課文的關鍵語句進行拓展?!侗秤啊贰都摇返日n文比較貼近學生的生活,文中很多語句所描述的內容都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因此可以抓住其中的一些語句進行拓展,鼓勵學生“讀出自己”,即讀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或場景,讀出和自己思想感情相通的某一情節或人物形象,甚至讀出自己心靈的一個時代或一段歷史。
“生活就是語文,語文就是生活”,所以也就決定了語文的學習不一定局限于課堂,局限于學校。跳出課堂,就是學生在集體備課、討論、講解及閱讀的過程中,發現一些感興趣的,值得進一步探究的問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學能力。課外延伸方式是多樣的,我們除了提供閱讀作品外,還有更多的延伸方式,只要是對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有較大幫助的形式我們都可以選擇。這樣不僅提高學生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把在課堂上獲得的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在生活中得以拓展和延伸。
在教學中進行課外延伸的同時,更要讓學生體會到延伸的妙處,懂得怎樣去延伸,向哪個方向延伸,延伸的目的是什么,繼之以自覺地、津津有味地向課外不斷擴展,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尋覓。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一方面要激發學生向課外延伸的興趣,一方面進行合理指導。如摘抄精彩片段、評析佳作、記錄有意義的事、主持辯論會等各種有益的活動。長此以往,積少成多,變不能為能,變少能為多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