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鶴
《音樂課程標準》指出:音樂課程的價值在于:為學生提供審美體驗,陶冶情操,啟迪智慧;開發創造性潛能,提升創造力;傳承民族優秀文化。因此,在新課改下一節好的小學音樂課,能夠傳承我國的教育思想“以美育人”,陶冶學生們的情操,提高他們感受美、表現美的能力。
音樂是人類 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中小學音樂教育是一種素質教育,不是專業教育,它的重要任務是在課內外音樂教育中,給孩子營造美的氛圍,沐浴美的熏陶,進行美的導引。讓每一個孩子饒有興趣地完成真善美的心靈體操。于是,讓音樂課堂張開美的翅膀,應是每位音樂教師畢生孜孜以求的努力方向。
一、在韻律和體驗中品味美
打開音樂教材,不難發現,美妙的旋律始終是我們音樂課堂的首要內容。孩童總是在蹣跚學步中學會走路,也一定是在無數次旋律的感知中認識音樂。音樂課上,讓音樂本體說話,讓孩子學會聆聽音樂,感悟音樂,品味音樂,應成為我們每個音樂教師的第一要務。廣大音樂教師也在努力尋求與實踐著更有效的音樂課堂教學方法與策略,以達到讓學生身心和諧的境界。
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把純粹是音符的旋律,想象制作成形象的畫面,幫助學生更好地感知。如交響詩《嘎達梅林》的引子,可以將“藍天白云,美麗遼闊、清新寧靜的大草原上,成群的牛羊,牧民們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的畫面呈現在學生面前;有時,我們還可以適當地選擇一些不同的畫面,幫助學生進一步辨析、理解音樂所表現的情緒及意境。如欣賞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交響詩《沃爾塔瓦河》時,可依次出示小溪流淌、大河奔騰、優美的村莊、熱鬧的婚禮等畫面,要求學生想象和遴選出合適的音樂表現形式,可以是抒情的木管樂、雄偉寬廣的管弦樂合奏、活潑奔放的弦樂演奏等。這樣,陌生的音樂作品就會象好朋友般走進學生心靈,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所要表達的美好境界中,使他們充分理解音樂作品所要表達的思想、情緒、美感,他們也將會更加愛上音樂課了。
二、在形式與內容中感受美
《新課標》指出,“審美性”是音樂課程重要的性質之一,音樂教學始終綁定著審美能力的培養。若我們在利用各種教學資源的過程中,更多地著力于教學資源與知識點的結合,深入地、多角度地挖掘教學資源的人文內涵,尋找契合的教學形式,將更有助于凸顯不同音樂作品的個性之美,我們的課堂也將是豐滿而富有個性的。一節好的音樂課,會讓我們看到起伏變化的教學節奏、恰到好處的教學情境,會感受到樂曲的旋律美、歌詞的語言美、音響的張力美、表演的形態美、演唱的情感美無論是歌曲學唱,器樂演奏,還是音樂欣賞,任何形式的呈現都應該是富有美感的。對不同教材的處理,可“梨花一枝春帶雨”般的純凈,如德彪西的鋼琴曲《月光》;可“忽如一夜春風來”般的明快,如新疆民歌《豐收之歌》;可“坎坎砰砰隨手長”般的節奏變化,如美國格羅菲的管弦樂組曲《大峽谷》;可“二十五郎吹管竹”般的統一和諧,如民間打擊樂合奏《鴨子拌嘴》,等等。
音樂美,美得不空洞。它沒有國界,它使心靈得到凈化。因此,教學生唱好聽好教材上的每一首音樂作品,理解作品語言,就能讓學生感受到身邊的真善美,接受一次次心靈的洗禮。一首音樂作品,無論是表現大自然的美,還是表現社會生活的美,以及流露出來的音樂家美好的思想,高尚的人格,遠大的理想,善良的寄托,都交織在一起,形成不可分割的整體,共同構成音樂作品內容的情操美,這都是需要我們引領學生好好領略一番的。比如:歌曲《快樂的潑水節》旋律歡快跳躍,表現了傣家潑水節的熱鬧場面和娃娃們在節日里的喜悅心情;《黃河大合唱》誕生于抗日戰爭的硝煙之中,作品謳歌了中華民族不畏強暴、奮力抗戰的時代精神。這些選材精美的音樂作品,會讓學生感情變得豐富起來,促使他們健康成長起來,人格逐漸完善起來。這,也是音樂課程“人文性”必須達到的要求。
三、在模仿中創造美
兒童的學習,最初總是從模仿開始。歌唱、器樂的學習也一樣,都可以也應該從模仿開始。生活中不難發現,孩子模仿的小品、歌唱明星的成名曲,都能惟妙惟肖。在我們的音樂教學中,從唱歌到器樂演奏的一招一式,手型、表情、動作,甚至每個音符的要求和把握,以及對整個樂曲速度、力度、音色等各方面的追求等,我們都可以鼓勵學生去嘗試模仿。不難發現,那些著名的音樂人,從模仿名家開始了他們最初的學習,從而走紅的不在少數。平日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鼓勵學生模仿經典,模仿偶像,更常見的是模仿老師。為此,要求我們為人師者,自身的音樂素養必須不斷提高,音樂技能更需常練常新。
高水平的模仿是在模仿準確的同時,通過多聽多比較,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這時,模仿者會享受到美的愉悅,成功的快慰。久而久之,通過對不同風格音樂作品、不同演奏家對同一首作品的演繹等多方面的欣賞和模仿,會不斷拓展學生聽覺的感受性、思維的開闊性和反應的敏銳性,這是提高和完善學生音樂素養,開發二度創作能力的重要路徑。比如,我們可以欣賞不同版本的歌曲《楓橋夜泊》,其風格迥異的演繹方法,帶給聽者截然不同的感受:空靈、飄渺的女高音獨唱,清新、愉悅的男女聲重唱,古樸、厚重的合唱,動感、現代的搖滾說唱,等等。課堂上采用探究式教學方法,不斷拓寬學生的音樂文化視野,在音樂鑒賞與思辨中,在認真模仿、高效學習中,讓音樂美的翅膀盡情舒張。
音樂課程標準強調,音樂是一門極富創造性的藝術。模仿僅僅是起點,創造才是目標。 根據教學主題發散出去的創作活動,是音樂課堂教學改革的新亮點。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讓學生參與學習創造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和挖掘學生的創造潛力,鼓勵學生即興創作、表演,在師生互動中分享掌握知識、演繹音樂的無窮樂趣,是每位音樂教師必須在心中時刻關注的任務。
音樂教育中的美是浩如煙海,品之不盡的。音樂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審美。因此,讓我們沉下心來,在音樂教育中學會思索、學會聯想。不僅使學生獲得知識與方法,更應使學生人文素養得到提高。在有限的空間里,演繹無限的、色彩斑斕的美的教學篇章,讓學生在酣暢淋漓的審美體驗中,逐漸成為愛美、創造美的人,這樣的課堂才能煥發生命的活力。這也正是我們音樂教育不懈追求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