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某班同學照合影時發現隊伍兩邊的同學沒有進入取景框,為拍到全班同學的完整合影,應將照相機的鏡頭向______(前/后)調,同時,攝影師應______(靠近/遠離) 同學們?此類問題體現出了“從物理走向生活”的基本理念,是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典范,也是各種考試考查的重點;但同時它也是凸透鏡成像規律應用中比較難的一類,學生學得恐懼,老師教得頭疼。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探索,總結出了一套有效解決此類問題的方法,現分享如下:
一、背景知識梳理及總結規律的重要性
此類問題多出現在凸透鏡成像規律相關內容教學完成之后,此時,學生已經通過探究活動,對凸透鏡成像規律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已知道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的工作原理,但由于現行人教版教材中沒有探究凸透鏡成像變化規律的內容,學生對成像變化規律基本一片空白,當然也就更談不上上升到理論高度去解決實際問題了。很多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往往采用直接告訴學生規律,讓學生去死記硬背的方法,這既違背了物理學習規律,也很難讓學生真正做到融會貫通。因此,通過實驗探究出相關規律,并且總結成精煉的語言,對這部分內容的教學而言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通過實驗探索凸透鏡成像變化規律
此實驗采用演示教學,師生共同探究即可。準備好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全部實驗器材,并組裝好,實驗步驟如下:
(1)將點燃的蠟燭放置于2f以外較遠處,調節光屏的位置,使燭焰在光屏上呈清晰的像,記下像距的值,記下像的大?。?/p>
(2)將蠟燭向靠近凸透鏡的方向移動,減小物距(仍保持u>2f),此時光屏上的像變模糊;移動凸透鏡,直到光屏上再次呈現清晰的像為止,記下像距的值、像的大小,提醒學生與步驟一中的像距值比較,是變大了,還是變小了?像變大了,還是變小了?
(3)完成表格中第一行;
(4)在f
(5)分別在f2f)范圍內增大物距,觀察像距變化及像的變化情況,完成表格第三行和第四行。
[引導學生分析表格,不難發現,無論在u>2f,還是f
像距與物距的變化相反,像與像距的變化相同。
三、通過作圖法鞏固凸透鏡成像變化規律
為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上面總結的規律的印象,可以采用作圖法鞏固,具體方法如下:
上述四幅圖,很直觀的反映了物距變小,像距變大,像也變大的過程;至于物距變大的情況,可以用光路可逆解釋,一樣能發現物距變大,像距變小,像也變小。進一步驗證了物距與像距的變化相反,像與像距的變化相同。
四、應用凸透鏡成像變化規律解決實際問題
在學生完全掌握上述規律后,就可以進入應用階段了。例如本文開篇的問題,可以作如下分析:有部分同學沒有進入取景框,說明拍攝所成的像過大,要讓所有的人都進入取景框,就必須要使像縮小,根據“像與像距的變化相同”,像距也應縮小,鏡頭與膠片之間的距離即為像距,所以鏡頭應該向后調;根據“物距與像距的變化相反”,像距變小,物距就應該變大,所以攝影師應該遠離同學們。此規律同樣適用于分析投影儀,在此不再贅述。
五、此規律表達方式與其他表述方式的對比優越性
此規律表述方式,較其他表述方式具有較大的對比優越性。首先,語言簡潔。此表述方式拋開具體的變大或變小,用“相同”、“相反”兩個詞將將凸透鏡成像中物距、像距、像的變化規律聯系起來,言簡意賅,高度總結。其次,便于記憶。現在各種教輔資料上用得比較多的一種表述方式是“物遠像近像變小,物近像遠像變大”,在實際教學中發現,這種表述方式雖然也很簡潔,但是不便于學生記憶,很容易記混,特別是長期記憶,能準確記住的學生連十分之一都不到。而本文中的規律表述方式,絕大部分學生能很輕松地記住,并且能保持很長時間。其優越性不言而喻。
作者簡介:
洪輝林,男,35歲,政教主任,中學一級教師,現任職于十堰市東風鐵路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