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華福
一、 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由此可見,學習語文必須重視朗讀訓練。小學生的朗讀水平是其語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標準》在閱讀教學中明確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細心的教師不難發現,基本上新課改的每一篇課文在學習目標中都有一點,那就是讓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可見培養和提高小學生的朗讀能力是小學教學的基本任務。什么是朗讀呢?字典上的解釋是“清晰響亮地把文章念出來”。在瑯瑯讀書聲中,學生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作者心靈直接交流。在瑯瑯讀書聲中,學生不僅能夠感受和再現作品的情思美感,還能體驗語言的節奏感、音韻感。因此,朗讀不僅是感悟課文內容的重要手段,也是體現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重要特征。在新課程標準中明確地告訴我們要培養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在閱讀中建立起正確的情感體驗,從文學作品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朗讀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二、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朗讀能力
1.激發朗讀興趣,培養朗讀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充分激起學生朗讀的興趣,使學生形成從“要我讀”轉為“我要讀”的良好的朗讀意識。在教學中,我深深地體會到,讓孩子有興趣地學習,要比他們被動地接受知識重要得多,朗讀也是如此。在教學實踐中,我抓住點滴時間讓學生大聲朗讀,讀完了再找好朋友去讀。告訴他們讀書也是一種享受。有了這樣自由、輕松,能夠表現自我、能夠與同伴交流的空間,孩子們朗讀的興趣濃厚起來,讀書時都想把故事讀得更生動些。
2.打好朗讀基本功
要讀好課文,首先要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大好朗讀基本功。即做“六不”不丟字,不添字,不錯字,不重復,不唱讀,不讀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葉圣陶先生說過:“教育是什么?簡而言之,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讀書也不例外,就這點來說,最好是西歐那個小學一年級抓起,嚴格要求,學生讀書是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學生達到正確朗讀也就初步形成了讀書能力,那么把課文讀得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3.充分發揮教師在朗讀中的示范作用
學生模仿能力強,借助兒童的這一優點,在指導朗讀的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原則,把指導學生朗讀貫穿在全部教學的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師的示范作用。教師范讀時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運用聲調、音量、速度、停頓等變化,使語調高低起伏、抑揚頓挫、鏗鏘有力,深深打動學生的心,使學生身臨其境,倍受感染。但是,范讀是起“示范啟發”作用,而不是讓學生機械地模仿,應該教會學生總結朗讀的經驗,把握朗讀的技巧。
4.巧用多種朗讀形式,訓練朗讀技巧
教師在培養學生朗讀能力的過程中,不能一味地讀,不講求形式的多樣性,要通過巧用多種朗讀形式,多方面地來促進朗讀水平的提高。比如:
個別讀。在朗讀過程中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對課文中字詞及內容掌握情況,在讀后進行糾正、講評。
自由讀。一節課的時間畢竟有限,自由讀就彌補了這一缺憾。給學生時間、自由,讓他們盡情體驗、表現,語調、語速、感情可以反復試讀體會,不受集體約束。
齊讀。齊讀可以營造熱烈的課堂氣氛,能體現一個班級的精神風貌。齊讀則可在課的收尾階段,細心品味課文內容時進行。
5.注重朗讀評價,培養朗讀能力
在教學中,我發現學生的朗讀能力是有區別的,有的學生能夠讀得有聲有色,有的學生卻讀得干巴巴的。我便采用多種評價方式來培養學生的朗讀興趣。
(1)教師評價。教師評價以激勵為主。如采用“闖關奪星”的方法來激勵孩子讀書,還可以采用激勵性的語言來鼓勵孩子讀書期只怕是一點的進步,教師都要毫不吝嗇地去贊美。如你讀得真有感情,連老師都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你讀得聲音真美……
(2)學生評價。學生評價老師。在老師范讀課文后,可以讓學生說說:你認為老師哪里讀得好,哪里讀得不好,為什么。也可以在學生感覺困難的地方,適機指導朗讀,并讓學生說說:你認為我讀得怎樣。還可以恰到好處地抓住契機介紹自己的朗讀方法,說:你們想知道我怎么讀得這么好嗎?告訴你們吧,我是邊讀邊想象,我是把自己當做課文里的什么等。這樣,便在平等、寬松的氣氛中,讓學生不知不覺地掌握讀書的方法。
學生互相評價。在學生朗讀之后,可以讓其他學生發表意見:你認為他哪里讀得好?哪里讀得不好,他讀得不好的地方你能讀讀嗎?這樣,通過學生之間的互相切磋來提高朗讀能力。
(3)學生自我評價。可以讓學生在自己朗讀后,說說自己讀得怎樣。這既讓學生肯定自己的長處,樹立自信心,又能幫助他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朗讀能力。
總之,教師應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朗讀方式,不同的評價方法,激發學生讀書的欲望,讓學生享受朗讀的樂趣,從而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6.采取多樣形式,使學生愿讀,樂讀
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主要以讀為樂,以讀代講,要避免繁瑣的教學分析。如果一味的講,不講求形式的多樣,對于低年級的學生和高年級的學生都是很厭煩的事,所以在朗讀時可采用指名讀、自己選段讀、小組齊讀、分角色讀、男女生賽讀、小組合作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引讀、幫讀、領讀,配樂朗讀……等多種形式,但有一點需注意:低年級的學生喜歡競賽、表演的形式,教師不妨試一試。高年級的學生喜歡速讀、品讀等。此外,教師要注意不能讓學生為讀而讀,應提出不同的要求,體現出讀的層次性。
7.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初步培養學生的自主品讀
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要循序漸進,逐步提高。要從讀得正確到讀得流利,再到讀得有感情。教學中,要充分給予學生讀書的時間,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把課文讀熟,再在教師的指導下邊讀邊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帶著對文章的理解,讓自己的情感在讀書聲中流淌。
8.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使學生讀得入境
將錄音、錄像、投影等多媒體引進課堂。用生動的形象、直觀的課件吸引學生快速入境,讓學生從中領悟課文的內容、情感。如:教學圍繞“春雨到底是什么顏色的?”進行了如下教學:
生:小燕子說:“春雨是綠色的。”
生:你們瞧,春雨落到草地上,草就綠了.春雨淋在柳樹上,柳枝也綠了。
教師出示課件,草兒一句配有草地的圖片,柳樹一句配上柳樹的圖片。
師:再來讀一讀小燕子的話。
如此一般,教師以同樣的問題引領學生讀了小麻雀和小黃鶯的話。學生的朗讀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只要我們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學的訓練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的朗讀能力就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