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婧文 封煜光
(廣西大學土木建筑工程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4)
?
南寧金獅巷銀飾手工打造工藝的現狀調查★
趙婧文 封煜光
(廣西大學土木建筑工程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4)
在查閱文獻資料基礎上,以實地調查與訪談方法,對南寧市中心街區銀飾品集中打造地金獅巷進行了調查,分析了銀飾品傳統手工打造面臨的問題,并從開拓消費市場、改善經營場所環境和轉變傳承方法等等方面,提出了銀飾手工打造工藝的保護和傳承策略。
金獅巷,銀飾品,手工打造工藝,文化遺產
按《廣西壯族自治區傳統工藝美術保護辦法》,傳統工藝美術是指歷史悠久、技藝精湛、具有獨特民族風格和鮮明地方特色的手工藝品種和技藝。南寧“三街兩巷”歷史街區中分布有比較多的手工藝品種和技藝,其中銀飾品手工打造工藝已有百年以上歷史,明清以來,南寧市中心的金獅巷一直是經濟和文化繁榮的核心地帶。民國初年,達官商賈紛紛在金獅巷建造自己的宅院,該地成為了富人區,銀飾品打造與買賣便盛行起來,越來越多的銀飾品工匠聚集在此,打銀工藝和銀飾品經營也匯集在這里,成為了遠近聞名的銀飾品手工打造基地,現在依然在延續。為了更好地保護與傳承金獅巷的銀飾品傳統工藝,有必要對其進行專門調查。在查閱文獻資料基礎上,以實地調查與訪談方法對金獅巷銀飾品打造業進行調查,在不同時段通過現場觀察、拍照、采訪等手段調查了解銀飾品打造流程與經營情況。
金獅巷位于南寧市的“三街兩巷”歷史街區中,是南寧市手工打造銀飾品最悠久、最重要的據點,所以調查地點主要集中在南寧的這條老巷子里。金獅巷里分布有大大小小的金銀鋪,大部分是采用家庭經營模式,將自家的地面一層作為店鋪經營,制銀技藝都以師承祖輩為主,僅有幾家金銀鋪由非本地居民經營。在金獅巷與興寧路連接的一段巷子里,還有許多流動的手工制銀攤點。
經過多日的追蹤采訪調查,通過詢問有經驗的手工制作銀飾師父以及拍攝記錄,得知手工制銀工藝的制作過程可分為六步:
1)融銀:原料通常使用大塊的銀,首先將大塊銀原料砸碎放入坩堝,置于爐上熔化。銀開始熔化后,用長柄鉗夾坩堝,澆鑄銅模(見圖1)(有合適的原料可少去融銀步驟)。
2)下料:比照設計好的銀飾稿下銀片,銀片比圖稿略大,留出一定的加工余量(見圖2)(即稿下適合分量的銀片用于制作)。

3)鍛打:趁熱開始鍛打成所需形狀,此步驟有時需要多次反復進行:火高溫加熱、放入清水、鍛打。
4)精加工:這道工序包括了錘鏨、鏨刻、花絲編結等工藝,也叫“雕花”。
5)拋光:用打磨器具將銀飾外表面拋光。
6)洗銀:經過反復的捶打和燒烤,銀飾表面會發黑或沾上雜質。用火高溫將銀飾烤熱,然后投入酸液中,取出放入清水中用刷子刷凈,即可潔白光亮。
在調查中發現,盡管金獅巷中人來人往,但是銀飾作坊的生意并不樂觀,平均一家店鋪和攤位一天只有一個客人,前來打銀的客人也是中老年人居多。打造一個銀飾品,花的時間基本是2 d~3 d,價格在幾十元至一百多元不等。手工打造銀飾的工匠有中年也有老年的,但以老年居多。通過訪談得知,他們大多是小時候就跟著家里的長輩學習鍛造銀飾品,經過多年的學習和實際操作才得以獨當一面。在機械加工普及之前,手工鍛造銀飾品是十分盛行的,近些年隨著手工打造銀飾品市場的逐漸沒落,加上賺錢少而工作量大,他們的后輩都不愿意學習這門手藝,他們本身也不希望自己的后輩學習。
采訪手工打銀老板見圖3。
手工打銀工藝經營點見圖4。

目前這項手工藝正在一步步的沒落,面臨如下問題。
3.1 原真特色正在消失
隨著經濟收入的增多,人們的精神生活和審美能力也逐漸提高,對于飾品的外表與內涵的要求也隨之提高。銀飾品在“制器尚象”之后應該是“器以載道”,器物的內涵由外形到意蘊逐步提升,審美表現從具象再到抽象[1]。但是通過調研發現,目前金獅巷的銀飾品為了縮短工期和迎合消費者,大多是從網絡上找模板之后進行打造,缺乏自己獨特的文化內涵和藝術特征,本地銀飾品藝術的原真性逐漸消失,削弱了傳承的價值。
3.2 缺乏繼承人
不同于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工藝必須有人繼承才能繼續發展。工業化之后,傳統的手工打造變得沒有競爭力。由于手工比較費時,得到的收益與付出的勞動時間往往不成正比,這使得很多年輕人都不愿意學習這門手藝。即使有學徒愿意拜師學藝,大多是文化水平比較低,導致打造出來的銀飾品藝術性難以滿足消費者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銀飾打造工藝的發展。
3.3 缺乏消費者
調研發現該片區打造銀飾的多為中年和老年,很少有年輕的顧客。年輕的消費者更傾向于機械生產、款式多樣的飾品。從這也可以看出在金獅巷及其附近街道經營的銀飾店缺乏有創意的飾品,不能很好的與現代市場經濟相結合,換句話說,小規模的手工銀飾店,沒有實力對消費者進行系統的調查和研究,從而不能很好的打造出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
除此之外,政府對于手工銀飾打造工藝還未實施具體的保護措施,只是在建設美麗南寧期間將金獅巷的手工銀飾店設為了便民服務點。
傳統手工藝傳承過程其實就是技藝的累積過程。在手藝不斷傳承的過程中每一代的手工藝人都會賦予這一項技藝新的生命力,推動工藝向前發展[2]。銀飾打造不僅是老南寧特有的歷史記憶,也代表了南寧的民間文化,是大眾文化的基礎和搖籃,是世代流傳、與群眾生活緊密相連的文化,因此,保護手工銀飾打造工藝是義不容辭的。建議采取以下措施加以保護與傳承。
4.1 開拓市場擴大消費群體
隨著金獅巷民居群、蘇緘殉難遺址等周邊歷史文化保護單位的開發利用,銀飾手工打造工藝可以結合這些物質文化遺產,使得有形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在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時間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賦予有形文化遺產以靈魂,有形文化遺產可以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依托的載體和展示平臺[3]。因此銀飾手工藝人們可以與市場經濟相結合,打造一些民族工藝品作為旅游紀念品,吸引前來歷史街區的游客,擴展更多的消費者。
4.2 打破場所限制、改善服務環境
與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相比,傳統手工技藝對“文化空間”無疑具有較強的依賴性,手工藝人大都是在特定的手工作坊內完成、銷售等一系列活動的。在這里,手工作坊就是傳統技藝賴以生存的文化空間,沒有它,各種手工技藝難以開展生產實踐活動,也就無法傳承至今[4]。由于金獅巷銀飾手工打造的攤位選址處在街巷的一側,道路寬度較小,行人活動的空間比較狹窄,可以結合蘇緘殉難遺址城墻后的平臺,擴寬手工銀飾店面的空間,從便利客人的角度出發,提供更好的服務環境和體驗。
4.3 轉變傳承模式
銀飾打造工藝的學習大部分是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進行傳承,是一種師傅言傳身教的形式,沒有固定的模式,一個師傅培養一位傳承人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目前應該可以通過影像記錄或有能力的手工藝人撰寫相關書籍的方式,形成以“物”的形式傳承,雖然不如口頭傳授那樣具有指導性,但是“物傳”可以突破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提供學徒學習和臨摹創作的參考。物傳通過物品形態的保存進行傳承可以保證流傳的時間相對口傳更長久[1]。
4.4 改善傳承人缺乏的現狀
在傳承人的保護方面建議政府提供補助政策扶持手工銀飾打造工藝的傳承??梢酝ㄟ^補貼的方式,給予學徒一定的經濟保證和精神鼓勵,促使學徒安心學完手藝。
[1] 梁永華.白族銀器手藝傳承研究——云南大理鶴慶新華村的個案[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2] 井露露.日本傳統手藝的傳承與保護研究——以紅型染工藝為例[D].北京:北京服裝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4.
[3] 柳 雯.有形文化遺產的載體作用研究——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為例[J].人民論壇,2012(20):179-181.
[4] 許逸敏,張定青,范 巖.基于文化空間視角的傳統手工藝“非遺”保護初探——以西安灃峪口百年老油坊為例[J].華中建筑,2013(11):161-164.
The current situation review of silver handmade casting technology in Nanning Golden Lion lane★
Zhao Jingwen Feng Yuguang
(CivilEngineeringConstructionEngineeringInstitute,GuangxiUniversity,Nanning530004,China)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 by field survey and interview method,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silver ornaments concentrated casting areas-Golden Lion lane in Nanning center blocks, analyzed the faced problems of silver ornaments traditional handmade, from expanding the consumer market, improving experience places environment and transmission method change and other aspects, put forward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strategies of silver handmade.
Golden Lion lane, silver, handmade casting technology, cultural heritage
1009-6825(2017)09-0220-03
2017-01-18★:本文屬廣西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項目:南寧“三街兩巷”歷史街區遺產保護與利用研究(編號201410593088),指導教師為吳宇華副教授
趙婧文(1992- ),女,在讀本科生; 封煜光(1992- ),男,在讀本科生
TS934.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