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武 葉燎昆
(昆明學院體育學院 云南昆明 650227)
云南省青少年體操業余訓練發展走向的研究①
胡文武 葉燎昆
(昆明學院體育學院 云南昆明 650227)
該文通過文獻資料法、數理統計法,對云南省青少年體操業余訓練發展走向進行研究,其中包括青少年體操業余訓練隊伍規模、招生情況、管理狀況、教練員狀況等方面,旨在為云南省青少年體操整體水平的提高獻計獻策。
云南省 青少年體操業余訓練 發展走向
全國運動會是在我國水平最高,最能夠體現各省市體操競技水平的賽事。云南省競技體操運動曾經在全運會上取得過很好的成績,而且云南省為我國培養出了大批優秀的運動員,從早期在第一屆全運會上勇奪自由體操桂冠的戚玉芳、獲得3次平衡木全國冠軍的蔣邵敏,到現在的郭偉陽、朱曉冬,其中體操運動員莫瑞蓉獲得過8次全國冠軍,而且以運動員和裁判員的不同身份參加了第一屆全運會到第十屆全運會。這些優秀的運動員都展現了云南省競技體操較好的實力。
但從第十屆全運會開始,云南省體操隊就出現滑坡,下面是近4屆全運會云南省體操比賽成績統計表。(見表1)
2.1 云南省青少年體操業余訓練規模
近幾年來,云南省業余訓練規模從整體上逐步擴大,經云南省教育廳、體育局聯合命名的有44所培養體育后備人才傳統項目試點學校,開設業余體操訓練的只有1所;市級體育學校15所,省級體育學校1所,開設體操業余訓練的有11所,它們是云南省體操業余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
表1 云南省1995—2009年全運會體操比賽成績
表2 市級體校開展體操項目情況
表3 44所試點學校項目布局情況
表4 教練員制定出訓練目標、訓練內容和方法的調查(考慮項目特點和運動員競技能力)(N=47)
從調查統計可以看出,(見表2、表3)云南省業余體操訓規模逐步擴大,但由于各項目布局并不均衡,各地項目設置雷同,有些地區項目的設置超越了其經濟發展水平,使業余體育訓練效益開始下降。
2.2 云南省青少年體操業余訓練的管理
在我國,體操業余訓練重訓練而輕管理的現象比較嚴重,這不僅阻礙了我國體操業余訓練的發展,也妨礙了少兒個體的健康成長。
從訓練體制上看,云南省將省體操隊的訓練和管理納入學校,這是學校與運動隊結合的革新,擺脫了單一的體工大隊管理和訓練的模式,學院領導下的體操隊由省體操隊和體職院體操隊合并而成,實現了青年組和少兒組集中訓練的管理模式。同時,為未來保證充足后備人才的輸入,省體育局也要求各地州成立體操隊。不過云南體操訓練實行的是省體職院直接領導下的總教練責任制,云南省體職院接手省體操隊時間不長,省體操隊還沒有全搬過去,一、二線運動員還有很多在拓東體育館訓練,尚不利于全隊的統一管理,阻礙了領導和教練員之間的隨時溝通,同時我們可以看出云南省相對其他體操大省尚缺一個體操管理中心,對全省體操進行統一協調和管理。
表5 云南省體操業余訓練的場館統計(%,n=41)
表6 體操訓練器材能否滿足情況(N=41)
3.1 運動員的訓練情況
運動員訓練情況的好壞直接影響其運動成績,體操業余訓練的情況一般可以分為制定業余訓練計劃、訓練形式與次數、參訓形式、訓練時間幾個內容。
圖1 云南省體操訓練管理體制
3.2 制定業余訓練計劃
體操訓練計劃是整個訓練過程中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對體操訓練工作預先做出的理論設計,是描繪體操運動員從現實中向目標轉移與發展的控制過程,運動員取得比賽有一成績的保障。在制定訓練計劃時要綜合運動員技能技巧掌握的情況、身體素質差異等各種因素考慮,同時還需根據不同的運動員的不同狀態等情況靈活應變。這是教練員的職責,也是教練員水平的體現。
從表4中可以看出,13位教練員是在完全考慮運動項目特點和運動員競技能力后制定出訓練目標、訓練內容和方法,占總人數的27.6%,有95%的可能性在置信區間14.8%~40.4%之間。有28位教練員較多考慮到運動項目的特點和運動員競技能力后才制定出訓練目標、訓練內容和方法,占總人數的59.2%,有95%的可能性在置信區間45.5%~73.5%之間,說明基本上教練員都有較多地考慮這些因素。有6位教練員基本上能夠科學制定訓練計劃,占總人數的12.9%,有95%的可能性在置信區間3.3%~22.5%之間,說明只有一少部分教練一般考慮這些因素。
3.3 每周訓練次數與時間、訓練場地與器材
通過調查和統計結果表明,省體操隊的訓練時數為9~10次/周,每天訓練不少于5個h,每年不少于280個訓練日;各市州訓練時數為6次/周,每次訓練3個h,說明云南省業余體操訓練時間基本上符合該省三線運動員訓練的標準,訓練時數安排基本合理。
在抽查對青少年體操業余訓練單位的場地器材情況來看,(見表5和6)云南省體操隊及體操訓練基地訓練場館雖然都有專用場館,但分別只有50%和44%的人滿意,其他像體校、體操訓練點,專用場館只有10%和20%滿意,90%以上的人對場館不滿意。對于器材滿足情況來看,有26人的人表示不能滿足,占總人數的63.5%,有95%的可能性在置信區間48.8%~78.2%之間,說明大部分教練對器材表示不能滿足正常訓練需要。
4.1 管理體制的滯后
云南體操訓練實行的是省體職院直接領導下的總教練負責制,相對其他體操業余訓練發展較好的湖北湖南等省,云南尚缺一個體操管理中心,對全省體操進行統一協調和管理,這樣體校與體工隊訓練的銜接上出現盲點,其所產生的許多弊端越來越突出,結果導致云南省青少年體操業余訓練的發展出現了“各自為利”的不利局面。
4.2 財政投入少,籌資渠道單一
從調查業余訓練場館器材現狀來看:全省重點業余體操訓練基地體操訓練館基本上能滿足訓練的需要,但不能完全滿足,普通體操訓練網點大多數是場館和器械簡陋或缺乏。目前云南省體操訓練場館設施情況不容樂觀。
4.3 教練員的聘用和培訓的不合理
通過對云南省青少年體操教練員隊伍調查中得知,各市州體操教練員聘任情況不理想,主要是都以單位內大齡運動員實習、內聘為主,外部學歷高、專業基礎扎實的體操教練人才很難進入,而且教練員一旦上崗,就屬于各單位內部工作人員,屬于事業單位編制,很難有解聘的壓力,缺少競爭,單位領導也不會輕易辭退執教能力差、不合格的教練員。
4.4 訓練手段單一,不能創新
云南省的業余教練應多考慮在訓運動員的個體差異,不能按一個標準要求每一個在訓運動員,應因人而異,科學安排訓練量和強度。同時,教練員的訓練方法單一,依然延用老教練的方法,沒有創新。科學、合理的訓練計劃為運動員打好競技能力和潛力培養創造了規劃上的可能,但要想將這種可能轉化為現實還必須不斷創新訓練手段,提高每次訓練課的質量與效率。
圖2 影響體操業余訓練的訓練因素
5.1 改革現行的管理體制,增加融資渠道
針對云南省青少年體操業余訓練管理體制的一些弊端,我們應該有所改變,云南省應盡快設立體操管理中心,對己經遠遠落后于競技體育發展需要的一些競賽規章制度進行必要、科學、合理的修改和完善。
5.2 完善教練員聘用制度,提高教練員的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
針對云南省體操教練員要來源于退役運動員的情況,除上面委派的方式外,可以適當地增加公開選拔、外地引進等方式。針對該省業余體操教練業務水平現狀,必須做到積極探索多種培訓形式,完善培訓內容,延長培訓的時間,擴大培訓途徑。同時可以以省體操中心或基地為本,辦特輔班、講座、研討會等多種形式。
5.3 完善運動員文化教育體制,加強運動員的文化教育
長期以來,文化學習和運動訓練在青少年課余訓練中一直是一對矛盾,始終沒能得到很好的解決,是困繞青少年體操業余訓練工作中的老大難問題。著手解決學、訓之間的矛盾是問題的根本出路。這樣才能使青少年運動員文化教育回歸普通學校教育這個教育大環境,提高訓練質量,使運動員能夠有更多的時間和更充足的精力進行文化課的學習。
5.4 激發青少年運動員的主動學習意識,培養運動員的學習能力
必須利用一切機會和場合向廣大青少年運動員宣傳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重要性,激發青少年運動員的主動學習意識。在想辦法激發青少年運動員主動學習意識的同時,也要重視青少年運動員學習能力的培養。
5.5 進行科學選材,制定符合項目發展的人才培養規劃
在科學化訓練不斷發展的今天,必須大力加強科學選材工作,篩選出符合項目發展規律和要求的選材指標,制定切合實際的選材評價標準,提高青少年競技體操后備人才培養的成功率,以切實推動和促進競技體操后備人才可持續發展。
(1)建立科學的體操后備人才體制,從體制入手理順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的關系,明確國家體育總局與國家教育部在實施素質教育與培養特長人才的職責,保證青少年按照正確的規律去發展。
(2)建立專門的體操教練員培訓班,聘請全國優秀教練和專家授課培訓;建立并完善有關選材法規,依靠已有的信息技術成果,建立相應的數據庫,實現科學選材;對退役運動員給予必要的經濟補償,推薦送入高等院校學習深造,以解除后顧之憂;不斷擴寬資金來源渠道;充分利用各種融資渠道建立新的體操訓練館;開發和引進科學訓練方法,不斷提高體育訓練的科學化程度。
(3)在發展青少年運動員的運動技能時,還要培養青少年運動員的“再就業”的生存技能,新時期把青少年的健康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培養青少年對體育的興趣,在促進青少年更健康、更全面地發展這個平臺上培養、發現競技體操后備人才。
(4)云南省要明確利益歸屬,以人為本,充分培養全面發展的青少年運動員;政府通過政策的調控,以具體的“體教結合”形式發掘青少年的天賦和潛能;充分利用市場經濟的優勝劣汰規則,實現各業余訓練單位的競爭;提高教練員的專業理論知識、科研能力、敬業精神。
[1]夏端陽,殷曉峰.對湖北省競技體操后備人才培養的若干思考[J].江漢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8(1):101-105.
[2]趙建.山東省競技體操后備人才培養現狀及對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8.
[3]袁林.吉林省田徑運動后備人才培養現狀及可持續發展對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
[4]關峰.湖南省業余體操訓練基地的現狀與可持續發展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
[5]左成.我國競技體操科學研究的回顧與前瞻[J].中國體育科技, 2001,37(8):18-20.
[6]樊散孜.集中訓練體制的利與弊[J].體操,1992(4):24.
G633.96
A
2095-2813(2017)03(a)-0153-04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07.153
胡文武(1985,8—),男,漢,湖北天門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
葉燎昆(1964,10—),男,回族,云南大理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學校體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