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工業文化遺產”這個名詞,對于很多人來說似乎有些新鮮。可是,一說起京張鐵路、江南造船廠等,人們便會恍然大悟。也許你不會相信,在我國,隨著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將會有許多完成使命的工業設施退出歷史舞臺,一些更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的工業項目正面臨著毀壞以及掠奪式開發導致的嚴重威脅,而由此帶來的文化遺產斷層,正在對城市肌理和個性特征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人們對工業文化遺產在拆與保、遺棄與利用之間存在著激烈的碰撞。
工業文化遺產包括建筑物和機械、車間、磨坊、工廠、礦山以及相關的加工提煉場地、倉庫和店鋪等。此外,還有與工業生產相關的其他社會活動場所,具有重要的歷史、技術、科研、社會、獨特性和稀缺性等價值,對認識工業活動及其發展的歷史過程,具有普遍價值,已經成為人們把握近代歷史、解釋社會進化的重要證據和實物。其中包含的大量科技信息,在機械、工程、工藝、建筑、規劃、產品等方面具有技術和科研價值,能夠折射出當時的科技發展狀況和水平;工業文化遺產不僅是工業文明或工業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人類歷史文化遺產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具有文物價值,而且也具有普遍的美學價值。工業文化遺產記載了普通大眾特別是產業工人及其家屬、后代的日常生活,與城市的產生和發展血脈相連,是社會認同感和歸屬感的基礎之一。工業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意義重大。如果不抓緊采取有效措施進行保護,將會有大量重要的工業文化遺產迅速消亡。
重視工業文化遺產是世界潮流。目前,《世界遺產保護公約》的182個簽約國中,有137個簽約國擁有世界文化遺產項目,其中英國、德國、法國、瑞典、巴西、印度、澳大利亞等23個簽約國擁有43項世界工業文化遺產,而我國至今還沒有一個工業文化遺產地被納入世界遺產名錄。目前,國內有300余處被列為全國文保單位的“工業文化遺產”,但是近現代的只有80多項。值得欣慰的是,今天從國家到地方政府以及一些企業對工業文化遺產價值的認識正在迅速提升。
保護工業文化遺產就是保持人類文化的傳承,培植社會文化的根基,維護文化的多樣性和創造性,促進社會不斷向前發展。在歐美國家已廣泛開展工業文化遺產保護與再利用的世界背景下,圍繞“工業文化遺產與城市更新”的專題研究近年來已在我國學術界掀起熱潮。從2006年《無錫建議》到2011年中國建筑學會成立工業建筑遺產學術委員會,從“798藝術區”的形成到今天北京2022年冬奧會奧組委入住“首鋼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工業文化遺產在研究廣度和研究深度上正不斷取得突破。
城市的產業轉型和工業建筑的改建并不意味著徹底拋棄舊物或推倒重來。過去的累積可以作為可再生資源,重新發現其價值,開發其新的功能。老舊廠房、倉庫作為“工業文化遺產”,占據著城市重要地理位置,本身又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社會價值、審美價值等多種價值。合理的保護和改造開發利用,不僅可以使其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還能為社會及個人提供藝術創作、交流、參觀、學習、休閑、娛樂等活動場所與空間。曾經是中國電子工業搖籃的北京798,今天已經化身為北京文化的鮮明地標和當代文化藝術的展示交易中心。上海市有4 000萬平方米的老廠房,是上海近現代工業發展的見證,正在被重新規劃為創意倉庫等創意產業集聚區……這都啟示我們應該把工業文化遺產當做可以轉換的文化資源,在盡可能尊重工業文化遺產原有格局、結構和特色的條件下,根據不同工業文化遺產的性質,探索更為合理而廣泛的利用方式,尤其應該與博物館、美術館、展覽館、社區文化中心、文化產業園區等規劃相結合,通過持續性和適應性的合理利用來證明它的價值,化靜態的保護為動態的科學利用。
如今,保護和開發利用這些工業文化遺產正逢其時。無論是大慶第一口油井、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導彈衛星發射場遺址,還是青島啤酒廠早期建筑、黃崖洞兵工廠舊址,都以孤例和不可再生的珍貴面貌講述著中國曾經的地位與輝煌。文化自信在工業領域的落腳點,必然是推動其改革發展的支撐和動能、貫穿于改革發展的全過程。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遺產,它同樣可以賦予中國強大的文化自信。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中,在文化旅游產業成為中國轉型的新引擎新支柱的頂層設計中,工業文化遺產的開發利用、工業旅游的謀篇布局必將大有可為。祈望全社會進一步加強溝通交流、攜手共同努力,弘揚發揮好先進工業文化遺產的重要作用,為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制造強國做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