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霞
作為東部經濟相對發達省份,山東在全面小康建設進程中承擔著率先發展、先行先試的角色,擔當著“走在前列”的光榮使命。在打贏脫貧攻堅戰這場硬仗中,山東省有怎樣的部署?取得了哪些成績?產生了哪些經驗?本刊記者就此采訪了山東省委副秘書長、省扶貧辦主任時培偉。
《中國扶貧》: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您如何理解沂蒙精神對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意義?
時培偉: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是山東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形成的時代民族精神。在戰爭年代,沂蒙人民“最后一口糧當軍糧,最后一塊布做軍裝,最后一個兒子送戰場”。沂蒙精神本質是黨和人民水乳交融、黨群之間血肉聯系,要義是不畏困難、不甘落后,自力更生、艱苦創業,表現為聽黨話,跟黨走,關鍵時候能夠拉得出、沖得上、打得贏。沂蒙精神是跨越時空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紅色引擎”。它能夠鼓舞激勵黨員干部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到貧困群眾中去,在脫貧攻堅中實現人生價值;能夠引導貧困地區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凝聚“寧愿苦干、不去苦熬”的共識,一絲不茍摘窮帽,全力以赴拔窮根;能夠把各方面力量充分調動起來,構建“黨員干部打頭陣、男女老少齊上陣”的攻堅格局。山東在脫貧攻堅戰中大力弘揚沂蒙精神,凝聚力量、激發斗志,全省動員、全民參與,誓要打贏一場脫貧攻堅的“人民戰爭”。
《中國扶貧》:山東是沿海大省、人口大省,雖然貧困發生率不高,但2015年底省標貧困人口為242萬,其中國標110萬,絕對數還是較大的。那么,山東脫貧攻堅的目標任務是什么?主要措施有哪些?
時培偉:我省脫貧攻堅的目標,是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提出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走在前列”的指示要求,結合山東經濟社會發展條件和貧困現狀而確定的。在脫貧目標上,2016—2017年兩年基本完成脫貧任務,2018年全部兜底完成,后兩年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建立長效機制。在脫貧路徑上,通過發展生產脫貧一批,轉移就業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其他通過社保兜底脫貧。在脫貧重點上,以菏澤和臨沂兩個市、20個脫貧任務比較重的縣、200個重點扶持鄉鎮、2000個扶貧工作重點村為重點區域,聚焦貧困老年人和殘疾人、長期患病者等重點群體,精準施策、精準脫貧。在脫貧措施上,采取超常規措施,舉全省之力集中攻堅。一是構建政策框架。省委、省政府出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意見,省政府制定“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省直部門單位編制25個實施方案和23個工作意見,形成“1+25+23”脫貧攻堅政策體系。二是加大資金投入。去年全省各級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48.94億元,統籌整合財政涉農資金61.81億元,發放小額扶貧貸款40.87億元、扶貧再貸款37.84億元,形成了“財政資金唱主角、整合資金做補充、金融貸款擴規模”的投入格局。今年省級安排財政專項扶貧資金22億元,增長30%。三是匯集社會力量。組織濟南等東部6市與臨沂等中西部6市扶貧協作,11800個企業幫扶5550個村,群團組織、民主黨派、統戰團體、駐魯部隊等積極參與,匯聚了攻堅拔寨的強大洪流。四是強化問責問效。出臺對市級黨委政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市級扶貧辦三個考核辦法和督查巡查辦法,開展嵌入式審計監督,把從嚴要求貫穿脫貧攻堅全過程。
《中國扶貧》:做好脫貧攻堅這項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偉大事業,需要加強領導配強隊伍,請問山東在干部隊伍建設方面是怎么做的?
時培偉:打贏脫貧攻堅戰,一靠加強黨的領導,二靠發動群眾。習近平總書記多年來身先士卒抓扶貧、親力親為促攻堅,為全黨作出了表率。我們必須牢固樹立“四個意識”,主動向黨中央看齊,向習近平總書記看齊,用心用情用力打好脫貧攻堅戰。山東把加強領導、配強隊伍、提升能力、狠抓落實放在首要位置。全省層層建立高位推進的組織架構,調整充實扶貧開發領導小組,黨政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分管負責同志任副組長,有關部門“一把手”為成員。省市縣重新組建扶貧辦,主任由黨委副秘書長或辦公室副主任兼任,抽調大批有情懷、善作為、敢擔當的優秀干部,組建脫貧攻堅“突擊隊”。全省扶貧系統工作人員達到10290人,是過去的3.6倍。省委書記、省長親力親為帶頭抓,深入基層抓部署抓調研,在每個關鍵節點都提出具體指導意見。省委副書記、副省長全力以赴靠上抓,通過蹲點調研、召開工作部署會和現場會等形式,強力推進工作。各級黨委政府層層簽訂責任書、立下“軍令狀”,形成了五級書記一起抓、黨政一齊上、部門全參與的大扶貧格局。山東把教育培訓作為干部隊伍建設的重要抓手,組織部門靠前站,扶貧部門主動抓,黨校系統作保障,構建了常態化的干部培訓機制。盯住關鍵少數、骨干力量、一線指揮員和關鍵環節,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地開展培訓,用培訓統一思想行動,用培訓提高干部素質,提振了精氣神、抖擻了責任感。全省舉辦各類培訓1.3萬期,培訓99萬人次。同時,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立規立矩、從嚴管理,營造了人人爭當脫貧攻堅先鋒的良好氛圍。岱岳區扶貧辦原副主任蘇慶亮被追認為“齊魯時代楷模”,棗莊山亭區扶貧辦主任蔣邦海、沂南縣扶貧辦分別被評為全國扶貧系統先進工作者和先進集體,他們成為扶貧干部的典型代表。
《中國扶貧》:從2012年開始,山東就開始選派第一書記開展駐村幫扶工作,5年來,第一書記在脫貧攻堅中發揮了哪些作用?
時培偉:第一書記是山東脫貧攻堅工作的一面旗幟。先后三輪五批選派4萬多名第一書記駐村開展抓黨建促脫貧,第二輪609名省派第一書記剛剛考核結束,第三輪612名省派第一書記已經全部到位。經過五年的駐村幫扶,鍛造了一支高素質的農村黨員干部隊伍,留下“不走的工作隊”;發展了一批高效益的產業扶貧項目,留下“群眾的搖錢樹”;建設了一批惠民生的村級公益項目,留下“發展的助推器”;打造了一支有作為的第一書記工作隊,留下“群眾的好口碑”。第二輪省派第一書記幫助調整配備村黨組織書記62名、班子成員129名,發展黨員502名,培養后備干部835名,健全管用制度2460個;新修道路2762公里,410個村新通或改造自來水設施,381個村改造電網;引進致富項目1741個,村均增加集體經營性收入5.9萬元。第一書記作為黨的政策宣傳隊、農村黨建工作隊、脫貧致富服務隊,與人民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撲下身子抓扶貧,被群眾稱為“蚯蚓”,松了貧困的土,吃了貧窮的根。
《中國扶貧》:山東不在國家扶貧成效考核范圍之內,但督查考核力度很大。這是為什么?有哪些經驗做法?
時培偉:脫貧攻堅事關貧困群眾切身利益,事關我們黨對人民的莊嚴承諾能否實現,必須發揮考核指揮棒和督查殺威棒作用,較真碰硬落實脫貧攻堅工作責任,把求真務實的導向立起來,把真抓實干的規矩嚴起來,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地落實,確保脫貧成效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主要做法:一是堅持督查問責。省里制定各類規章制度10余個,扎緊籠子,嚴明紀律,嚴格責任,推進工作落實。先后開展督查23次,通報11次,約談領導干部7名;全省各級督查2559次,通報1608次,約談領導干部68名。二是堅持考核問效。對各市2016年扶貧成效進行考核并通報,委托第三方評估成員單位扶貧成效,對貧困戶退出、群眾滿意度等入村入戶調查暗訪,發現的問題及時反饋、督促整改。三是堅持監督問廉。脫貧攻堅的過程就是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加強審計監督。省扶貧辦成立審計監督組,開展常態化審計監督,先后查出問題124項,處理責任單位16個、責任人95人。各地開展審計135次,通報68次,約談領導干部15名。與省紀委機關、檢察院、信訪局建立聯動機制,協同解決扶貧領域違紀違法問題。
《中國扶貧》:解決貧困群眾“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的問題至關重要,山東在激發內生動力方面有哪些積極探索?
時培偉:內因是決定因素。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充分調動干部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讓他們的心熱起來、手動起來,挺直腰桿告別貧困。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我們的體會就是4句話12個字:“樹信心、增收入、減負擔、送溫暖”。樹信心,就是用扶貧精神喚起貧困群眾的信心斗志,培養起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的精神,靠自己的辛勤勞動實現脫貧。增收入,就是把貧困戶納入到產業化經營鏈條,推動貧困人口轉移就業,讓他們在增加收入中看到脫貧的希望。減負擔,就是推進移風易俗,減輕婚喪嫁娶負擔,拿掉套在貧困群眾身上的陳規陋習,讓他們卸掉包袱、減負前行。送溫暖,就是對特困群體給予特別關愛撫慰,讓他們在感受溫暖中增添脫貧新動能。
《中國扶貧》:老弱病殘是脫貧的難點,做好他們的脫貧問題關鍵是什么?山東有哪些具體做法?
時培偉:孝老愛親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齊魯大地是孝善文化的發源地,山東更要做好老弱病殘特困群體脫貧問題。2016年底,山東因病、因殘致貧的貧困戶占67.6%,60歲以上老年貧困人口占53.8%。“貧有百樣,困有千種”。解決好老弱病殘脫貧問題,關鍵在精細操作、精致管理、細膩服務上狠下“繡花”功夫。我們的主要做法有:一是建立穩定的收入增長機制。對有勞動能力的,通過納入產業化經營鏈條、推進轉移就業促進增收脫貧。這種勞動能力不是以年齡來劃分,只要能干活,無論男女老幼,都要開發他們的勞動能力。對無勞動能力的,把財政扶貧資金和其他涉農資金形成的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持股分紅,實現保底收益。二是建立多元的養老服務機制。對有子女的貧困老年人,建立敬老基金,推行孝善養老;對無子女的,實行集中供養。加快貧困戶危房改造,去年改造2.37萬戶,今年再改造23473戶,基本完成改造任務。三是建立全面的健康保障機制。實施健康扶貧“八個一”工程,在基本醫療、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基礎上,今年安排2.79億元,為2015年底建檔立卡的242萬貧困人口購買包括醫療商業補充保險、意外傷害保險、家庭財產保險等內容的“扶貧特惠保”。四是建立精細的關懷照料機制。倡導發放米、面、油、肉、蛋等實物,通過政府購買服務、鄰里互助、志愿服務等,改善貧困老年人生活質量。
《中國扶貧》:扶貧開發長效機制建設是東部省份面臨的重大課題,山東在這方面將進行哪些有益探索?
時培偉:機制建設具有根本性、穩定性、長期性。山東作為東部省份,在扶貧開發長效機制建設方面堅持邊實踐探索,邊總結規范,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下步,重點在深化“5+1”長效機制上下功夫。一是統籌發展機制。發揮產業優勢、生態優勢、文化優勢,把脫貧攻堅與產業發展、農業供給側改革、農村產權改革、新型城鎮化、農村危房改造等結合起來,一起謀劃,統籌推進。鼓勵支持淄博國家扶貧改革試驗區和完成脫貧任務的市,積極探索緩解相對貧困、統籌城鄉扶貧的模式辦法。二是共建共享機制。在積極促進貧困人口增收脫貧的同時,實施貧困村提升工程,加強農村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讓貧困群眾分享發展成果。三是內外聯動機制。用好外力,激發內力,把內源發展與外力幫扶結合起來,形成脫貧攻堅強大合力。四是市場引導機制。讓市場參與扶貧,引導生產,推動發展,用市場機制調節扶貧脫貧的生產經營活動。五是組織保障機制。把脫貧攻堅與基層組織建設結合起來,發揮村級班子、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結對幫扶干部的作用,形成脫貧攻堅的堅強保障。同時,積極探索建立扶貧資金持續積累、持續發揮作用的長效機制。
《中國扶貧》:據了解,山東計劃在2017年基本完成脫貧任務,請問今年的總體思路是怎么謀劃的?
時培偉:經過一年的實踐,山東脫貧攻堅態勢總體呈現“西部攻堅、中部鞏固、東部提升”格局。今年的總體思路是: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重要戰略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全國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精神,按照“再鼓干勁、深化精準、持續落實、注重長效”的要求,深刻把握脫貧攻堅“補短板”定位,把握脫貧攻堅階段性特征,堅持精準扶貧脫貧方略,推進扶貧供給側改革,調整發力方向,增加有效供給,為脫貧攻堅提供新動能,注意綜合運用行政、市場、改革、法制、道德的手段,堅持實事求是,把握正確方向,克服形式主義,防止層層加碼,加強督查審計,既對貧困重點發起總攻,又在局部上各有側重,蹄疾步穩推進脫貧攻堅。未脫貧的地方,集中力量、一鼓作氣奪取攻堅戰役基本勝利;已脫貧的地方,做好鞏固提升工作,探索建立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