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強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世界范圍內的工業及其附屬物正在經歷一段大規模的更新和結構性調整。在這一過程中,大量工業主體逐漸消亡、湮滅,并導致同等數量級的工業遺產面世,成為歷史中曾經的輝煌與燦爛的見證。
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英國的工業遺產,形成于上世紀70年代的歐洲,發展于上世紀80年代的歐洲,興盛于21世紀初的全球。1955年,英國最早的倡議者Michael Rix在一家《業余歷史學家》雜志中發表了題為《工業考古》的文章。這篇文章標志著工業遺產研究正式誕生。那么如此眾多的工業遺產研究到底是為了什么?其根源在于剖析工業遺產的價值內涵。
工業遺產的概念解析
工業遺產的價值源于對工業遺產概念的解析,工業遺產是一個理論內涵豐富、應用價值廣泛的學科,同時也是一個新的理論研究熱點。在國際上,工業遺產有狹義的概念和廣義的概念之分。
工業遺產的狹義概念
工業遺產的概念源于19世紀末期的英國,最早被稱為“工業考古學”,這一學科強調對工業革命與工業大發展時期的工業遺跡和工業遺物加以記錄、保存,學科的產生使人們開始對工業遺產保護有了最初的理解和認識。
1959年,英國工業考古委員會正式成立,并向英國政府提出了關于制定工業遺產名錄和保護政策的建議。1963年,英國考古理事會和英國公共工程部聯合設立了工業遺跡普查署。這標志著英國的工業遺產保護正式啟動。隨后,以英國為發源地,工業遺產及其相關研究活動在歐美各國陸續展開。
工業遺產的狹義概念源于人們對“工業”的認識。工業是社會分工發展的產物,歷經手工業、機器大工業、現代工業幾個發展階段。通常來講,工業是指采集原料,并把它們加工為產成品的工作和過程。因此,工業遺產就是指“手工業、機器大工業、現代工業”的歷史遺存。
2003年7月,《下塔吉爾憲章》在俄國下塔吉爾召開的TICO日大會上正式通過,該憲章是由該委員會制定和倡導的用于保護工業遺產的國際準則。憲章的內容包括工業遺產的定義、工業遺產的價值、工業遺產認定、記錄和研究的重要性等。《下塔吉爾憲章》對工業遺產的定義是:“凡為工業活動所造建筑與結構、此類建筑與結構中所含工藝和工具以及這類建筑與結構所處城鎮與景觀、以及其所有其他物質和非物質表現,均具備至關重要的意義。”“工業遺產包括具有歷史、技術、社會、建筑或科學價值的工業文化遺跡,包括建筑和機械,廠房,生產作坊和工廠,礦場以及加工提煉遺址,倉庫貨棧,生產、轉換和使用的場所,交通運輸及其基礎設施,以及用于住所、宗教崇拜或教育等和工業相關的社會活動場所。”由此概念可以看到,工業遺產無論在時間方面、范圍方面,還是內容方面都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外延。
工業遺產的廣義概念
工業遺產的廣義概念源于人們對“遺產”的認識。遺產的概念屬于法律范疇,在《辭海》中解釋為①公民死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②歷史上遺留、累積的精神財富,如藝術遺產、文化遺產等。在百度百科則解釋為:被繼承人死亡時遺留的個人所有財產和法律規定可以繼承的其他財產權益。
《下塔吉爾憲章》中對工業遺產的年代闡述為:“從18世紀下半葉的工業革命起至今,也探討其更早的前工業時期與原始工業之根。”因此可以肯定:雖然工業遺產定義中的歷史年代是“工業革命”時期,但工業革命以前的各個歷史時期中反映人類技術創造的遺物及遺存,自然也屬于工業遺產的技術范疇。
因此,不同于狹義工業遺產中嚴格的工業技術革命時期的遺存、遺物,廣義的工業遺產包括工業革命及其以前人類技術創造的所有的遺物、遺存。從時間角度來看,可以包括史前時期加工、生產各種石器或相關工具的遺址、工具;古代陶瓷、冶煉工藝的遺址以及包括水利工程在內的古代大型工程遺址等工業革命以前各個歷史時期中反映人類技術創造的遺物、遺存。
在內容方面,廣義的工業遺產除了狹義概念包含的內容以外,還包括生產工藝流程、生產技術和與其相關的精神文化的表現形式,以及存在于人們記憶、口傳和習慣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此,可以認為,工業遺產是在工業發展進程中留存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總和。
我國工業遺產的概念
我國工業遺產概念源自2006年在無錫舉行的首屆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研討會,會議中的《無錫建議》提出工業遺產是“具有歷史學、社會學、建筑學和技術、審美啟智和科研價值的工業文化遺存。包括建筑物、工廠車間、磨坊、礦山和機械,以及相關的社會活動場所,以及工藝流程、數據記錄、企業檔案等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概念并沒有明確時間要素,因此可以理解為廣義的概念。同時,這一概念對國際概念進行了深化,將其概念與文化遺產保護緊密聯系,其范圍也包含了非物質文化層面。
工業遺產的價值
工業遺產得到全世界的重視,是因其承載了文明,承載了社會的發展。
《下塔吉爾憲章》對工業遺產的概念明確闡述了工業遺產的價值在于“技術、歷史、社會、建筑或科學價值”。《無錫建議》提出工業遺產的價值在于“歷史學、社會學、建筑學和科技、審美價值的工業文化遺存”。《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將文物的價值概括為藝術價值、歷史價值、科學價值三種類型。
綜合以上,工業遺產的價值可以表現為:歷史、社會、科技、建筑、審美、經濟等方面。
工業遺產的歷史價值
歷史價值是工業遺產的第一價值,也是世界各方共同關注的特征。工業遺產伴隨歷史而來,見證了工業活動對歷史和今天所產生的巨大影響,記錄了一個歷史時代中經濟、社會、文化、產業、工藝等方面的文化載體。工業遺產體現了人類改造社會、改造自然的能力,也體現了人類逐漸主宰物質世界的力量。
如果忽視或者丟棄了工業遺產,就抹去了城市發展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記憶,使城市的發展在歷史進程中出現了空白。保護工業遺產,發掘其豐厚的文化底蘊,是文化建設的一個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絢麗的歷史畫卷中重要的一抹。
工業遺產的社會價值
社會價值是工業遺產的固有價值,這是因為工業遺產見證了人類社會在巨大變革時期各個不同階段的社會日常生活。工業在創造了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創造了取之不竭的精神文化財富。工業遺產記錄工業的主體——普通工人的歷史人生,并逐漸演化為某種價值觀,成為社會認同感和歸屬感的基礎,進而對社會形態、社會價值產生了影響。有力保護這些反映時代特征、社會價值觀的工業遺產,不僅能振奮民族精神,傳承產業工人的優秀品德,同時也是中國夢的組成要素之一。
工業遺產的科技價值
科技價值是工業遺產產生的根源,也是有別于其他文化遺產的關鍵因素,工業遺產見證了工業發展過程中科學技術、創造發明、技術改良對工業發展所作的貢獻。無論是工業設備、工業產品、技術手冊還是工業操作規范,都深刻地記載了當時科技發展的狀況。從中我們可以清晰地梳理科技發展的主線脈絡,這是典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現形式。保護好不同發展階段具有突出價值的工業遺產,尤其是工業的非物質遺產,才能給后人留下工業領域科學技術的發展軌跡,提高對科技發展史的認識,推動新一輪的科技進步。
工業遺產的建筑價值
建筑價值是工業遺產價值的直觀體現,也是大眾對工業遺產最直接的認識。建筑價值通常會衍生出旅游功能,這對傳統工業城市來說顯得尤為重要。從城市規劃角度看,組成一座城市的物質要素不但包括居住區、公共建筑、商務區、道路廣場、園林綠地等,也應包括工業、倉庫、對外交通運輸、橋梁、市政設施、能源供應等等。
每個城鎮都有一些歷史的遺跡、古老的東西。今天的新事物,若干年后將成為陳跡,隨著時間的洗練,有些遺存又成了具有一定歷史價值的標志。工業不同時期基于不同的文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業建筑,進而在城市中產生了新舊交替、和諧共處的工業建筑。外觀的差異緣于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風貌,反映了當地的歷史文化和時代特征。這是工業遺產建筑價值的突出表現。南通被稱為“中國近代第一城”,其工業建筑都是基于中國人自己的理念,通過較為全面的規劃、建設、經營構架起來的,這種工業的建筑價值為工業旅游奠定了基礎。
工業遺產的審美價值
“一般人看來似乎不再具有價值的老工廠,在創意者眼中卻是激發創作靈感、孕育創意產業的寶貴資源和難得空間”,工業遺產的審美價值是工業遺產留給人類的精神財富。大批的工業遺產逐漸成為工業旅游基地正是因為工業遺產的審美價值炫耀著公眾的眼球。“神秘”“好奇”“驚嘆”是與工業遺產價值共生的詞匯。工業遺產中形形色色的“地標”“代表”成為眾多城市識別的鮮明標志。工業遺產作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承載的是一所城市曾經的輝煌和堅實的物質基礎,同時也為城市居民、產業工人留下更多的回憶和向往。
工業遺產的經濟價值
工業遺產見證了工業發展對經濟社會的促進作用。工業在發展的進程中借助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對工業遺產的有效保護實際上是在更加有效地利用資源;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搶救工業遺產也有助于控制建筑垃圾的數量,提升城市的生態文明建設。同時,保護工業遺產,合理利用工業遺產也能在地區經濟逐漸衰退的浪潮中另辟蹊徑,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通過對城市中工業遺產重新摸底、梳理、分類,在工業遺產的合理利用中也為城市積淀豐富的歷史、文化、工業底蘊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動力。
保留工業遺產的物質形態,弘揚工業遺產的文化精神,既能為后世留下曾經承托經濟發展、社會成就和工程科技的歷史形象記錄,也能為城市經濟未來發展帶來許多新的思考和啟發。
結論
十八大已經提出新型工業化的發展戰略,“中國制造2025”為制造業大國的強國之路提出了新的要求,歷史的車輪沒有停滯,越來越多的工業文明已經湮沒或者即將湮滅于歷史的長河,越來越多的歷史文化綻放凋零,越來越多的工業遺產成形出現,越來越多的技術、越來越多的服務需要我們借力于“非物質”去搶救保護,新一輪的工業遺產需要我們去挖掘、評價、搶救、保護,我們任重而道遠!
(作者系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主任助理)
(責任編輯:郝幸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