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志翔
近年來,隨著城市快速擴張的加劇,工業建筑遺產的保護與再利用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關注。重慶作為我國六大老工業基地之一、西部地區近代工業的發祥地,擁有大量豐富的老工業建筑遺產。然而,在前行歷史的車輪前,大批承載時代記憶、工業印記的傳統老建筑顯得那么不堪一擊,它們正面臨著拆除的危險。重慶持續多年的高強度開發,使大批重要工業建筑遺產不復存在,這些興建于近現代的老建筑見證了重慶乃至整個西南地區工業化的進程,不但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還承載著城市的記憶,更是重慶獨特的文化元素。如何保護和利用這些不可再生的城市文明財富,重新發揮它們的遺存作用勢在必行。
工業建筑遺產的構成特征
重慶工業建筑遺產的保護與利用范圍主要包括自開埠以來的工業建設所遺留下的具有歷史學、社會學、建筑學和科技、審美價值并體現了重慶特色的工業建筑遺產,如與工業生產活動直接相關的車間、倉庫等建筑場地、反映并記錄工業生產活動的設備和文獻檔案以及折射出特定時期人們精神面貌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等。本文僅論述的是工業建筑遺產的保護和利用。
建筑遺產類型 工業建筑遺產應具備時代性和工業文化的特征,而不應僅以存在時間的長短來衡量其價值。重慶工業建筑遺產的特征隨時代發展、經濟與社會歷史條件的改變而不斷地發生著變化。重慶作為中國近代史上主要工業中心城市之一,有著眾多歷史悠久的工廠,不少企業都是當時所在行業的開創者和領頭羊,近現代工業遺產的數量和類型極為豐富。工業建筑遺產作為重慶工業歷史發展的見證,不僅集中體現了當時中國工業科技的最高水平,同時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蘊。重慶老工業建筑遺產大體可分為:早期民族工業和殖民工業、抗戰時期、解放后國民經濟恢復發展時期和三線建設工業建筑遺產四種類型。
建筑結構形式 19世紀末,重慶地區釀造、印染、皮革、絲織、木器、鐵器等工業作坊工廠的建筑形式大多為傳統的木結構磚瓦平房;到20世紀初,地方民族工業陸續開辦,電力和機械的使用使工業建筑出現了近代化的特征,廠房在空間高度、跨度上發生了變化,其結構也由傳統的木結構轉變為磚木混合結構;該時期工業建筑的特點是開始按照產品的生產工藝和流程來規劃和設計廠房,確定其結構形式以及廠區辦公、宿舍等附屬設施的配套建設,其中紡織、釀造等輕工業的廠房大多采用磚混單層或多層的建筑形式,機械工業的廠房則基本為鋼結構或鋼筋混凝土結構。這個階段是重慶近現代工業建筑發展的重要時期,其間興建完成的工業建筑無論在功能、結構還是生產設備上都比之前的手工業工廠更為先進,建筑質量有所提高,生產條件得到改善。如:重慶棉紡三廠現在仍完整地保留著建于抗戰時期成片的鋸齒形老廠房、倉庫、辦公樓和廠大門、圍墻等;重慶燈泡廠、特鋼廠等老廠留存的一些老廠房,很有保護和再利用價值;重慶天原化工廠還保留有陪都風格的辦公樓以及抗戰時期綠川英子和劉仁等名人的故居,也具有重要歷史價值。此外重慶依山而建,獨特的地理環境使很多工業廠房也建在山地或濱江地帶巖壁上,一些廠房甚至以防空洞的形式出現。如:始建于抗戰時期的望江、建設工業公司廠房;涪陵“816工程”是“三線建設”中我國第二大核原料工業基地。由于缺乏保護意識,三鋼廠、銅元局森昌泰火柴廠、化龍橋抗戰工業園區,包括東風造船廠很多獨具特色的濱江廠區等現已悉數拆除,令人惋惜。
重慶近代工業建筑同其他民用建筑相比,自身還具有一些特點:建筑主體結構堅固、空間高大宏偉、外觀樸素。同時從少部分產業建筑的風格仍可看出西方建筑流派對其造成的影響。
工業建筑遺產的改造方式
重慶老工業建筑有著自身獨特的形式和空間構成,由于工藝流程等的需要,工業廠房的建筑體量往往較大,內部空間可塑性很強,若在其中進行有創意的空間劃分,就能滿足許多不同的功能需求,對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工業區、老廠房應遵循“保護-再利用-再創造”的改造策略,使其成為當代城市中更具有地域特色和歷史文化底蘊的新城區。“保護”主要針對具有文物、遺產級別的工業建筑,“保留”則針對具有工業文明形態的工業建筑。
保護與保留老工業建筑的三種方式:
整體保護與保留。將老廠的工業建筑物、構筑物、設備設施和工廠的道路系統、功能分區等全部承襲下來,可以使人們感知到一定時代的工業建筑特征和工業生產操作流程。得以保護的工業建筑構筑物或設施只強調視覺上的標志性效果,并不賦予使用功能,這是最有效的保護工業建筑遺產的方法。
部分保護與保留。保護與保留廢棄工業建筑的片段,使其成為標志性景觀。被保留的片段可以是具有典型意義和歷史價值的工業建筑,也可以是質量較好、只需適當維修、加固的老建筑。部分保護與保留的具體方法是在不改變建筑結構的前提下對建筑細部進行改造,以適應新的功能和創造新的景觀環境。
保留構件。保留工業建筑物、構筑物、設施結構或構造上的一部分,如圍墻、基礎、框架、桁架等構件。從構件中可以發現從前老工業建筑或設施的蛛絲馬跡,由此產生相關的記憶和聯想。對保存下來的構件進行改造的方式很多,如:重鋼原來承擔廠區內運輸任務的廢棄鐵路,可將其改造成貫穿全區的步行道體系;高爐稍加處理就是良好的攀爬登高設施;四面圍合的儲料倉可布置成平面花園;建筑基礎可做蓄水池等等。
除了那些具有特殊歷史意義的工業建筑遺產,還有很多工業建筑遺產實現不了專門的原址、原狀保護。為了保證其持續存在,再利用與再創造成為了維持工業遺存、復興工業文化的一種常見方式。不過再利用與再創造應當尊重其原有的狀態和材料,保留其原有的循環模式及活躍性,并盡量使其新用途與原有的主要功用保持一致。
根據工業建筑類型確定改造方式:
大跨型廠房改造。大跨型廠房空間跨度大,采光和通風良好,適于改建成汽車銷售中心、建筑材料超市、體育館、劇院等大型的公共建筑,對其內部空間進行重新利用和再創造。
常規型廠房改造。重慶的老工業建筑遺產中多層廠房也非常普遍,其內部空間結構與現在多種類型的民用建筑都有相似之處,可以改造成公寓、旅館和辦公樓等再次使用。
特殊形態的構筑物改造。例如貯氣罐、貯糧罐、冷卻塔等可改造成公園游樂設施和城市標志物,一些建筑構件或工業符號等則可重新組合形成新的城市雕塑或景觀。重慶老工業區中遺存的一些工業建筑物、構筑物和設施機械等已經開始被設計師們運用為創作材料和主題語言。
工業建筑遺產的利用模式
將有一定價值的工業遺存進行改造利用,主要是把這些工業建筑遺產進行創意產業開發。具體改造方法是尊重建筑物原有風格,保留建筑物外觀,對其內部進行重新裝修利用,開發成公眾休閑娛樂場所、博物館、城市商業空間、現代藝術區、創意產業園等文化新業態。
公共休憩空間模式。在廢棄工業舊址上建造一些游樂設施,作為公眾休閑和娛樂的場所,非常可行且有社會意義和現實意義。例如:重慶工業遺址公園就是在原重鋼型鋼廠工業用地舊址上打造的城市開放空間;長安廠擬將老廠區廠房打造為集兵器生產展示、懷舊主題體驗、防空洞博物館等為一體的以兵工文化為主題的互動體驗式兵器工業博物館“長安1862”;萬盛經開區將在晉林廠舊址打造三線兵工文化旅游區,圍繞“兵工抗戰、三線建設”文化主線,從旅游、影視、體驗、探秘、懷舊和國防教育等方面進行整體深度開發。
主題博物館模式。利用老工業建筑原有廠房改建成主題博物館、工業文物遺存展覽館,并利用其空間舉辦主題博覽會,并與招商、商務交流和交易、旅游等活動融合。例如:依托重鋼工業遺存而建的重慶工業文化博覽園,就是針對工業遺產進行旅游開發的一個例子。它是在改造利用舊廠房的基礎上,建設的集綠化、景觀、休閑、娛樂和文化為一體的現代大型商貿工業文化長廊,展現重慶工業在我國工業發展史中創造的無數個工業文明經典,使重慶工業文明永載史冊;長安汽車、詩仙太白酒業、太極集團自建陳列館,開發廠區觀光事業,以發展工業旅游和生態文化旅游。
購物休閑模式。在原工業中心區建立購物中心,配置酒吧、咖啡館、健身館、兒童游樂場等設施及場所,進行集購物、餐飲、休閑娛樂于一體的綜合性開發。如:重慶印制五廠在保留原有建筑結構的情況下,進行老廠房整體功能完善性改造,將舊廠區打造成文化創意街區。破舊廠房變成聲名鵲起的創意公司和微企辦公地,車間庫房“變成”書吧、咖啡廳、酒店和紅酒體驗中心。凱德·拾光里是一個對原重慶鉛筆廠和明月皮鞋廠老廠房保護與改造利用而成的綜合性項目。該項目對現存廠區遺址建筑在保留原有建筑風格的前提下,改造成為集餐飲、休閑、文化創意于一體的商業區,通過對傳統工業符號的再現,強化了工業歷史氛圍,增添了體驗性和趣味性。
創意產業園模式。老工業建筑一般地處鬧市中心,早期租金便宜,這些老廠房、舊倉庫背后所積淀的工業文明和場地記憶,能夠激發創作靈感,加之寬敞開闊的結構可隨意分隔組合,重新布局,受到創意產業從業者的青睞。將其改造為創意產業園、現代藝術區,用以展示現代藝術、大型雕塑、裝置藝術作品等。該類改造案例很多,如:重慶喵兒石文化創意園是在白貓日化廠原有建筑的基礎上對外觀進行升級改造而成,既保留了原有廠區的歷史韻味,又注入全新的商業活力。重慶石棉制品廠將5 000平方米的老廠房變身為漢博國際藝術機構;位于觀音橋商圈中心的江北紡織倉庫,將庫房高大的空間、框架結構等特點與現代時尚元素相結合,重新改造成文創空間,既傳承了老建筑的風韻,又迎來了華麗的蛻變。在園區內不但有咖啡館、清酒茶堂、生活觀念雜貨鋪等常規的文創樣式,還借助互聯網實現文化創意的3D體驗、在線直播,形成了“互聯網+實體”的模式,讓所有人都能共享文化創意的果實。由原重慶棉麻公司灘子口倉庫改建而成的京渝國際文創園,是一個集創意設計、影視后期制作、數字音樂制作、動漫體驗、極客公園平臺、創意人才培訓于一體的產業鏈,現已建成能容納150家企業入駐、2 000人工作、生活和休閑的規模。
迄今為止,除以上介紹的項目外,重慶已經建成坦克倉庫藝術中心、501藝術基地、N18文創園、京渝文創園、金山意庫、枇杷山后街影視文創園。而“十三五”期間,長安1862、沙磁文創園、印制二廠文創園、工業博覽園將相繼建成。這意味著,未來5年內重慶還有大量老工業建筑老廠房變臉。
工業建筑遺產的開發舉措
重慶工業建筑遺產再利用,需要借鑒國內外的成功經驗,從政策法規、觀念認識、資金來源、公眾參與、多方合作、多元空間的營造和空間精神的塑造等方面給出相關問題的解決措施,盡量擴展再利用的方式,使工業遺產的價值得到最大的發揮。
政府給予大力支持。工業建筑遺產保護在重慶還存在著“多頭管理、責任不明”的問題,政府部門對此應該給予重視和支持,發揮主導作用,給予優惠政策,制定專項法規,明確各方責任和義務。要把工業建筑遺產再利用作為文化創意產業的重中之重打造。如:重慶市九龍坡區政府已在進行兵工抗戰旅游景區的項目方案設計工作,總投資10.2億元,將同建川博物館以共同合作的方式進行;同時對于京渝文創園平臺的扶持、入園龍頭企業或一般企業分別給予不同的租金、稅收、項目建設、裝修補貼、貸款貼息等最大程度的優惠扶持政策。
拓展資金來源方式。當前重慶工業建筑遺產再利用資金籌措主要還是通過企業、個人自籌,缺少資金來源的多元化,因而需要拓展資金來源,更好地保護和利用工業建筑遺產。尋求資金的不同路徑,不僅是解決經費問題,同時也可激發企業和民間的參與意識。工業建筑遺產再利用的資金籌措方式很多,可以向政府、企業、民間團體、各類基金、私人甚至國際組織尋求。政府需要將工業遺產保護專項基金列入財政預算。重慶市江北區就是通過引進文化行業龍頭入駐、鼓勵優質民營企業投資文化等方式,支持文化創意這一新興產業發展,使承載時代記憶的老廠房、老車間變成了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保護利用形式多樣。由于重慶工業建筑遺產分布較散,加上我國目前相關體制不夠健全,使得目前重慶工業建筑遺產再利用的形式主要集中在創意產業園區與博物館,很少用作劇場、旅館或畫廊以及社區中心;同時再利用的過程中帶有很大商業色彩。要避免空間單一性所帶來的弊端,只有從形式與目的根本上加以改變。建議可與不同組織、人群進行合作,挖掘工業建筑遺產最大的效益與功能。如:學校的產學研一體化(重慶坦克庫藝術中心依托四川美術學院的區位優勢,以鐵馬集團廢置的坦克庫房為載體,大力發展創意產業,已經成為國內有名的藝術產業區);可與文化部門合作舉辦各類活動,以提升整個區域的藝術氣息和文化氛圍;可考慮長期社會效益以及參與者的需求,將工業建筑遺產改建成社區中心,使其成為地區街坊鄰里間連接的紐帶(“S1938創客港”為原重慶縫紉機廠舊址,現擬打造以設計服務、文化傳媒、電子商務、時尚消費、大學生創業和現代金融服務業為主體的創意產業園區)。
加大民眾的參與度。重慶工業建筑遺產的再利用中缺少社區活動中心或中小型公共空間。其重要原因在于目前大多數社區民眾未能參與、介入工業建筑遺產再利用的社區規劃過程。另外,工業建筑遺產的再利用成為政府和開發商主導的市場產物,無法體現社區民眾的總體利益。因此,在此過程中,應當加大公眾參與力度,從立項到施工各個階段建立多渠道公眾參與途徑,使民眾的意見落實在工程中。如:某地產公司將在工業遺址旁的“明月行”職工家屬區進行優化改造,成為文化創意街的重要配套區,以提升這一地區的文化氣場,因為其具有典型的山城民居巷子特色,生活氣息濃郁。
結語
重慶的工業建筑遺產反映出地域工業發展的歷史軌跡和工業文明,也反映了特定時代的社會狀況和經濟技術水平。在新一輪的城市轉型中,我們只有積極利用重慶自身良好的資源稟賦和獨特的歷史個性,深度挖掘它的文化特質,慎重對待與城市息息相關的工業建筑遺產的保護與利用,讓其經濟、文化、社會和環境價值得到更清晰的展現,才能使老工業建筑遺產煥發生機,涅槃重生。
(作者單位:重慶機電學院建筑工程系)
(責任編輯:郝幸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