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娟
摘 要: 《納尼亞傳奇》里豐富的神話因素、宗教情節和動物形象使叢書兼具現實層面的文學藝術價值和神學上的教育意義。通過介紹叢書作者C.S.路易斯與J.R.R.托爾金的兒童文學創作理念(“童話”、“第二世界”、“亞造物者”等概念)、分析《納尼亞傳奇》的第六部作品《魔法師外甥》與《圣經·創世紀》之間在創世等方面的異同之處,揭示出相比宗教典籍,童話故事對兒童讀者所具有的獨一無二的價值與意義。
關鍵詞: 童話 第二世界 亞造物者
1.路易斯其人與其作《魔法師的外甥》
C. S. 路易斯(1898—1963)①,20世紀英國文學家、教授、文藝批評家、基督教護教者,一生著作頗豐,涉及童話、小說、文學批評、闡明基督教精義等各類作品。在這些作品當中,最受讀者歡迎的首推七部描寫“納尼亞王國”的系列童話故事《納尼亞傳奇》。這套兒童奇幻小說一直被認為20世紀英國兒童文學的代表性作品,與J.R.R.托爾金的《魔戒》系列、J. L.羅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并列為20世紀英國最著名的童話作品。
《魔法師的外甥》于1955年出版,按照首版的順序排在叢書的第六本,但實際上這本書是作者最后完成的,晚于第七本書《最后之戰》誕生。此外,按照故事的發展順序來看,該書排在第一本,是整個系列的源頭,包含后續故事里的重要人物、情節、思想等,所以,整體而言,更好地理解《魔法師的外甥》尤為重要。可惜的是,當下國內對這本書的研究寥寥無幾,截止到2017年2月底,以中國知網的文章收錄情況來看,主題、篇名、關鍵詞里出現本書的文章著作為零,為此,筆者深感遺憾。國內研究者的視線更多地集中在第一部作品《獅子·女巫·魔衣櫥》上,或因被搬上銀幕的緣故,前三作品更受研究者青睞,后四部作品無人問津,其反差之大,令人十分惋惜。
2.路易斯、托爾金的兒童文學創作理念及叢書的宗教性問題
如何定性《納尼亞傳奇》?以下幾個關鍵詞可以說明問題:童話小說、兒童文學、奇幻小說、督教文學作品。無論從上述哪個維度來分析,都會受益匪淺。
關于這套系列,中國讀者與研究者的評價不一,但主流批評依然集中反映其中的宗教性,從其他理論角度分析的不多②。也許是因為近年來,路易斯作為護教者的身份過于深入人心,所寫的闡述宗教思想的文章流傳深遠,以至于中國知識界的很多學者更傾向于認為他是虔誠的基督徒,忽視他的作家身份及在文學上的貢獻。
從這套叢書不難發現路易斯的諸多創作理念。其一,什么是兒童文學?路易斯的好友、《魔戒》系列的創作者托爾金對于“童話”的闡述可以幫助說明此概念。它應該是一種“奇境”的創造。在文學作品里,作者創造出一個兒童的“第二世界”。所以,判斷兒童文學的標準不是有沒有精靈、仙女,而是它有沒有自成一體地幻想出來的第二世界。非常有趣的是,《納尼亞傳奇》的七本作品都符合這一基本特征,都屬于“當代世界與幻想世界連通型”,“主人公從現實世界經由某種旅程或從某一個特殊地點進入‘第二世界”。
其二,路易斯既強調服務閱讀對象——兒童的重要性,又一再提醒兒童作家堅持自我創作的難能可貴:只有寫作家想寫,表達作家感興趣的主題,才能真正引起兒童讀者的共鳴(Lewis, 1975)。按照托爾金提出的“亞造物者”概念(ibid.),作家應該展開幻想的空間,給兒童營造一個內在真實的奇幻世界,施展作家作為“亞造物者”的魔力。創作了《納尼亞傳奇》的路易斯就是這樣一個“亞造物者”,他創造了“納尼亞王國”這個想象的神奇國度,建立了一個給兒童無限想象的“第二世界”。因此,有著這樣創作理念的路易斯怎么可能單純為了宣揚基督教教義而創作《納尼亞傳奇》叢書?
其三,從寫作特色來看,其文學性、可讀性,還有布局的精美程度等諸多優點更是說明了這套系列叢書的價值所在。從1950年第一本作品誕生至今,叢書依然十分暢銷,并且為廣大少兒讀者所熟知,凡是談論英國兒童文學作品從來繞不過這套書的事實一再反映了這套書的難能可貴。如果僅從宗教故事的兒童版這一角度解讀叢書,實在有點片面。
然而,相比《哈利·波特》、《魔戒》系列,《納尼亞傳奇》在國內的影響力似乎沒有那么深遠,但作為一套真正的文學童話,《納尼亞傳奇》的地位堪比經典作品《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等,是一套真正適合兒童且具有高超文藝價值的作品,其瑰麗的想象和嚴謹的結構絲毫不遜色于《哈利波特》與《指環王》,因此它十分值得中國的兒童文學作家學習與模仿。這也是筆者重拾經典、并為之吶喊的緣故。
3.《魔法師的外甥》與《圣經·創世紀》之異同
按照托爾金的理論,我們生活的世界叫作“第一世界”,作家創作的故事里所描述的是“第二世界”,《魔法師的外甥》與《創世紀》恰巧勾畫了這兩種世界的誕生,兩者之間的相似之處尤為能夠反映出一點:在想象豐富、充滿奇思妙想的作家筆下,什么樣的世界都可能出現,它脫胎于現實世界,同時具有現實世界所沒有的種種美好與神奇。
3.1上帝與阿斯蘭的形象
兩者的相似之處有:萬能,擁有創造世界的神奇力量;仁慈,博愛,威嚴;對動物與人類同樣友善。這兩部作品都把造物主放到中心,與“萬物是通過基督并為了基督而受造的”一樣,納尼亞王國的一切都來自于阿斯蘭,所有動物、植物、精靈、人類都敬畏、服從并愛戴阿斯蘭。根據路易斯的解釋,阿斯蘭一詞原來的含義就是獅子③,至于為什么要選用獅子作為造物主的形象,作家并沒有進一步解釋④。但是神奇的是,小讀者的來信提到了一點:兒童比大人更能敏銳地發現故事里的阿斯蘭就是上帝⑤,這說明作者創作的形象非常契合兒童的心理,能夠通過阿斯蘭這樣的動物讓兒童讀者感知并理解到上帝的真正模樣。
3.2創世的方式
世界的誕生是從無到有,還是從有而來?基督教教徒對此有過無數的爭議。《創世紀》里記錄的是上帝從混沌黑暗中創造了世界,從混沌中建立了秩序,花了六天世界才建立起天地、萬物、人類和其他一切,這樣一個從模糊到清晰的過程就是創世的經過。類似的故事也反映在《魔法師的外甥》當中,阿斯蘭的歌聲喚醒了納尼亞王國,于是自然形成,動物蘇醒、開口說話,樹木能走,萬物齊生,納尼亞王國有了統治者,人類擔任王與王后。正如故事里所描述的那樣:“當你聆聽它唱歌時,你就聽見了它所創造的事物;當你環顧四周,你就能看見這些事物。”(劉易斯,2014:74)納尼亞王國就這樣誕生了。
《創世紀》里寫道“上帝說,要有光,就有了光”。與《魔法師的外甥》第八章里的“黑暗中終于有了動靜。遠方,一個聲音開始唱歌”(劉易斯,2014:74)有異曲同工之妙。上帝創世的方式都是通過聲音,沒有華麗的魔法,也沒有驚天動地的變化,只有一片寂靜里突然出現的聲音,這更加符合兒童心目中的設想,也更容易令人理解。正如路易斯給兒童讀者的回信里所說的,“納尼亞的創造,就像上帝的兒子創造世界一樣”(路易斯,2013:140)。路易斯的宗教思想會不經意地融入他的文學作品當中,所以在這個為兒童創作的系列故事當中,內心純凈的兒童更容易讀出其中的宗教意味,雖然這并非出自作家的本意。
3.3新世界的結構
《創世紀》當中描述了人類的出現是由于上帝,是上帝創造了人類,并且委派人類“對非人類受造物施行上帝的統治”,人類所扮演的是仁慈的“代管人”的角色。《魔法師的外甥》當中除了魔法師、小男孩、小女孩、白女巫這幾個外來者以外,同樣來自原來現實世界的馬車夫夫婦被阿斯蘭選中為納尼亞王國的第一任國王和王后,這也是一個人類管理世界的模式。阿斯蘭說:“我們要建立一種秩序,使得在數百年內這里都將是快樂世界的一片樂土。”(劉易斯,2014:104)他對年輕淳樸的馬車夫夫婦說:“你們將統治所有這些動物,要公正行事,當敵人入侵時保衛它們的安全。”(劉易斯,2014:105)塵世雖然由上帝/阿斯蘭所造,但他并不生活于其中,更不會像世俗的王那樣掌控一切,因為新世界里生活著由他所創造的萬事萬物,并且它們由人類代為管理著。
3.4罪惡的闡述
關于罪惡的存在,基督教教義當中多有闡釋。正是因為上帝限制了自己的無所不能,把世界委派給人類去經營,所以才讓罪惡滋生。正是因為罪惡的存在,人類才應該更加相信上帝的力量。關于這一點,兩部作品里都有所反映,比如《魔法師的外甥》當中,白女巫象征著罪惡的強大與無處不在,她的出現甚至早于納尼亞王國的誕生,她的罪惡給納尼亞王國帶去的傷害持續千年之久,她時不時地出現在系列故事當中,影響了一批作惡的人和動物追隨其左右。在這本書的最后,阿斯蘭說:“我跟你們說的那個女巫已經逃到北邊的山里去了;她會在那兒住下來,靠邪惡的魔法越長越強壯。”(劉易斯,2014:132)在《獅子·女巫·魔衣櫥》里,正是白女巫統治了納尼亞王國,使納尼亞陷入了冰雪世界,永遠寒冷下去。在《創世紀》當中,引誘夏娃的蛇正象征了世界當中的罪惡,它狡猾無比,善于鉆入人心,抓住一切機會誘惑世俗的人,同時,它也是被上帝創造出來的動物,象征著罪惡從世界誕生之初就已經存在了。這些說明了罪惡是一種常態,但是,唯有心懷善良之人才屬于上帝/阿斯蘭的國度,最終勝利的永遠都是正義的一方。
4.分析與結論
雖然《魔法師的外甥》與《圣經·創世紀》在內容上有許多相似之處,但它們本質上畢竟不同,前者是幻想類童話故事,是純粹的兒童文學作品,是虛構的小說;后者是帶有神話色彩的宗教典籍,甚至是整個基督教教義的基礎。總的說來,以下兩點區別能夠幫助我們得出一個結論:對于少兒讀者來說,《魔法師的外甥》更勝一籌。
其一,故事的主人公不同。正如標題所指出的那樣,《魔法師的外甥》里的主人公是魔法師的外甥迪格雷·柯克及小女孩波莉·普盧默,他們倆只是普通的人類小孩,這樣的人物設定會給預定的讀者群——廣大兒童群體一種身份上的認同感和閱讀上的代入感。在故事當中,這兩個孩子經歷了很多冒險,但最終完成了任務:“主人公回到現實當中——一個美滿的現實,但卻是一個沒有魔力的現實。”病重的媽媽吃完小男孩帶回來的蘋果之后痊愈了,生活當中的重大問題得到了解決,小男孩又可以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了,當然,這樣的生活里沒有阿斯蘭、納尼亞王國,也沒有魔法。一番冒險經歷后回歸之前的生活模式,這種思路正是經典童話故事的套路,能夠最大限度地引起小讀者的共鳴與認可。在《創世紀》里,如果說有主人公的話,那么他肯定是萬能的上帝,因為這篇典籍主要講述的就是上帝創造世界的故事。
其二,給讀者的心理暗示不同。《魔法師的外甥》是一個內容完整的兒童冒險故事,故事有起因、有結尾:兩個小孩穿越到異世,見識了納尼亞王國的誕生,也經歷了許多奇妙事件,最終回到了現實生活。這樣的故事于主人公及普通的讀者來說,都是一種心理上的成長。它甚至可以被歸類為傳統的成長小說,有助于讀者產生認同感,并與主人公一同歷險、一同進步。而《創世紀》作為宗教經文,典籍的說教性和冷酷性并不會給兒童讀者帶去心靈上的慰藉或者情感上的釋放,它只是為世界的本源提供了一種解答方式罷了,而且這樣的解答只會讓讀者在宗教與科學、宗教與神話、事實與想象之間等問題上產生更多困惑與煩惱,并不利于兒童心理上的成長。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童話的形式更適合幫助小讀者解決自身的心理問題,從無數神奇的故事當中找到現實問題的答案。
綜上所述,《魔法師的外甥》這本一百多頁的童話故事非常適合兒童閱讀,因為它具備傳統童話故事的諸多優秀品質,給讀者呈現了一個想象的奇幻國度,以一種兒童能夠理解的方式給予了有關世界起源的解答,給予孩子們很多心理上的暗示的同時,也給處在困境中的孩子一些情感上的寄托和問題的解決之道。
注釋:
①Lewis這個姓氏中文也有翻譯成劉易斯、魯益士(師)的,后者是基于他是基督教作者這層身份的緣故,這也能證明作者作為基督教護教者這層身份的深入人心,地位之牢固,遠勝于他的其他身份。
②截至2017年2月25日,以篇名搜索中國知網上討論《納尼亞傳奇》的各類文章(包括談論電影版本的部分),2006年-2016年間共有78篇。其中,從宗教角度(22篇)分析的文章在社科類(61篇)中占很大比例。
③1952年,在寫給一個名為卡洛爾的孩子的信中,路易斯回答說他是在《一千零一夜》的譯者萊恩的筆記里找到阿斯蘭這個詞的,它在土耳其語里的意思是“獅子”。
④在《解讀〈納尼亞傳奇:獅子·女巫·魔衣櫥〉中的宗教影響》一文中,作者李麗華認為,獅子象征著耶穌是因為圣經里把耶穌稱為“the Lion of Judah”,這樣的說法贏得了很多研究者的認同,并且在他們討論《納尼亞傳奇》的文章中一再提及。
⑤1963年,路易斯回信給飛利浦時提到“有趣的是,所有寫信給我的孩子一下子就能看出誰是阿斯蘭,而大人們從來都不能”。
參考文獻:
[1]舒偉著.走進童話奇境:中西童話文學新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
[2]Lewis, C. S..On Three Ways of Writing for Children[DB/OL].http://www.catholicculture.org/culture/library/view. cfm?recnum=9117.
[3]大衛·弗格森,著.劉光耀,譯.宇宙與造物主——創造神學引論[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7.
[4]C.S.路易斯,著.余沖,譯.關于《納尼亞傳奇》的那些事:給孩子們的信[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5]李麗華.解讀《納尼亞傳奇:獅子·女巫·魔衣櫥》中的宗教影響[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4):113.
[6]圣經·創世紀[D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718/11/5649817_134237555.shtml.
[7]C.S.劉易斯,著.米友梅,譯.魔法師的外甥[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4.
[8]布魯諾·貝特爾海姆,著.舒偉,丁素萍,樊高月,譯.童話的魅力:童話的心理意義與價值[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本文系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批號2015SJD003)“基于西方多元理論的兒童文學創作框架模型與文化屬性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負責人為唐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