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岡山正式脫貧“摘帽”的喜訊傳回井岡山,17萬井岡老區人民奔走相告、歡欣鼓舞。井岡山正式脫貧“摘帽”,這是我們應該向長眠在井岡山紅土地上4.8萬余名革命烈士奉上的最好告慰,這是我們應該向老區群眾兌現的莊嚴承諾,這是我們應該向總書記交出的一份答卷。
我們更清楚,井岡山能夠取得率先脫貧“摘帽”的良好成績和特殊榮譽,歸功于黨中央的英明決策和特殊關懷,我們不會忘記黨中央對革命老區真金白銀的關懷給力,不會忘記黨中央對革命老區的傾力支持。歸功于江西省委省政府和吉安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有力支持,我們不會忘記省、市領導,以及省直各部門一次又一次來山調研、精心指導,對井岡山的深情厚愛、傾力幫扶。我們不會忘記吉安市舉全市之力幫助井岡山脫貧,組織扶貧團和工作隊深入到井岡山每個村居,出人出力、捐資捐物。我們更不會忘記扶貧、農業、科技等方面,華潤、江銅等企業以及部隊三聯縣市區等社會各界,在政策、項目、資金等方面給予的特殊幫助。歸功于全山干部群眾的團結拼搏、合力共為,我們不會忘記全山3000多名黨員干部齊上陣,與廣大群眾一塊苦、一塊干,在這場脫貧的大考中經受考驗、當先鋒、站前列,以實際行動踐行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
回顧近幾年來脫貧攻堅的奮斗歷程,井岡山人民深刻牢記習總書記“立下愚公移山志、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偉大號召和“在全面小康的進程中,決不讓一個貧困群眾掉隊”的殷切囑托,大力弘揚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緊緊圍繞“精準、落實、可持續”,“抓實抓細,經得起檢驗”,以及“保障措施、實際收入、長效機制‘三個到位”的要求,把脫貧攻堅作為頭號政治任務來抓。經過這些年的努力,全山城鄉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農民生活有了較大改善,貧困發生率降至1.6%,全山群眾實現了“兩不愁、三保障”的奮斗目標。
在具體工作中,我們突出精準為先,牢牢把握產業、安居、保障、基礎設施四大關鍵。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有能力”的“扶起來”,實現家家有致富產業
根據貧困群眾的致富意愿和勞動能力的具體實際,有針對性地制定幫扶措施。我們因地制宜,全力推進20萬畝茶葉、30萬畝毛竹、10萬畝果業種植加工基地的“231”富民工程,實現每個鄉鎮有一個產業示范基地、每個村有一個產業合作社、每個貧困戶有一個增收項目,確保家家有一個致富產業,戶戶有一份穩定的產業收入。
二、“扶不了”的“帶起來”,實現個個有資產性收益
針對部分貧困群眾缺乏勞動能力、難以自我發展的客觀實際,我們采取股份制、聯營式、托管式等多種合作模式,通過吸納貧困戶或以資金,或以土地入股等形式,參與產業發展,固化貧困戶與企業、基地、合作社的利益聯結,讓每家每戶有一份穩定的資產性收益。
三、“帶不了”的“保起來”,實現人人有兜底保障
針對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我們將政策向其聚焦疊加,實施貧困線與低保線“雙線合一”,通過低保的擴面提標,使貧困人口盡可能享受低保,盡可能享受更高標準的低保,讓低保線略高于貧困線標準,這樣通過政策的兜底保障,來實現貧困人口的“兩不愁、三保障”。
四、“住不了”的“建起來”,實現戶戶有安居住房
我們實行拆舊建新、維修加固、移民搬遷、政府代建4種安居建房模式,采取政府補一點、群眾出一點、社會捐一點、扶貧資金給一點、銀行貸一點等五個一點的辦法籌措資金,通過開展“消滅危舊土坯房,建設美麗鄉村”攻堅行動,確保每一棟危舊土坯房都能拆得動、建得起、住得進。
五、“建好了”的“靚起來”,實現村村有面貌提升
要讓貧困群眾在干凈、漂亮、整潔、舒適的環境中實現脫貧。我們堅持全域規劃,大力推進鎮村聯動和美麗鄉村建設,實現了25戶以上自然村全部通水泥路、通自來水,所有行政村衛生室、文化室、黨建活動室均已達標,貧困群眾實現了走平坦路、喝干凈水、上衛生廁、住安全房的美好愿望。
率先脫貧“摘帽”不是我們的最終目標,讓井岡老區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生活,這才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接下來,我們將重點抓住“產業為根、立志為本、機制為要”三個關鍵,確保貧困群眾穩定脫貧、可持續脫貧。產業為根,主要是解決收入上的可持續;立志為本,主要是解決精神上的可持續;機制為要,主要是解決保障上的可持續。
90年前,中國革命從井岡山出發,從此,從勝利走向勝利,井岡山成為中國革命的起點;90年后的今天,井岡山又在全國實現率先脫貧“摘帽”,再次成為全國全面奔小康的新起點。偉大的實踐充分證明:井岡山不僅僅是中國共產黨革命取得成功的地方,也是中國共產黨執政取得成功的地方。
行程萬里,不忘初心。率先脫貧“摘帽”只是新時期萬里長征路上的第一步。今后,我們將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省、市的堅強領導下,堅持“紅色引領、綠色崛起”,朝著“紅色最紅、綠色最綠、脫貧最好”的“三最”目標,扎實工作,感恩奮進,把井岡山這塊鮮紅土地建設得更加美好,以更加優異的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本文為井岡山市委書記劉洪在井岡山全國率先脫貧“摘帽”新聞發布會上的匯報發言摘編,標題系編者所加。)
責任編輯:邵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