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水扶貧攻堅道路上,有這么一批扶貧工作者,他們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智慧和力量,充分發揮下情上達、聯系左右、協調各方的橋梁和紐帶作用;他們俯下身子長駐村里,與村委會干部一道,幫助建卡貧困戶挪窮窩、換窮業、拔窮根,點燃貧困戶生活希望,使得吉水縣很多農村面貌煥然一新。在這支朝氣蓬勃的隊伍中,吉水縣水南鎮金城村黨組織第一書記葉琦就是其中一位。
2016年初,帶著組織的重托,帶著一個黨員的責任與擔當,葉琦從吉水縣水南鎮雙坑村黨組織第一書記的陣地上輾轉來到了“十三五”貧困村吉水縣水南鎮金城村,開始了他扶貧工作的第二個破冰之旅。
務實:為貧困村“把脈”
“初到村里,不熟悉村里情況,開展工作真有些摸不到頭腦”,2月26日,在金城村村委會一個辦公室里,葉琦講述了上任以來的工作。他說,自己雖然之前在雙坑村擔任過第一書記有著一定的農村工作經驗,但農村畢竟是個大舞臺,自己又是一名市直機關干部,要真正實現工作角色大轉變,必須費得很大力氣,克服難以想像的困難。為此,善于思考的葉琦很快意識到扶貧需要量體裁衣,采取了中醫中的望聞問切“四診法”,從把脈村情入手,細看所在貧困村所處的環境。吃在村、住在村、干在村,經常與村干部奔走在扶貧調研的田間地頭,挨家挨戶到老黨員、群眾代表、致富能手家中走訪座談,開展政策宣講和談心,征詢他們對村莊發展、脫貧致富的建設意見和發展思路,深入探訪村里“窮根”。駐村一個月后,葉琦起早摸黑,走訪了金城村所有貧困戶,并將他們的情況一一記錄在民情日記上,并分析他們的致貧原因、實際困難、創業意愿。最終按照貧困戶識別標準和確認程序,為全村31戶50名貧困人口“建檔立卡”。
“既然來了,再大困難必須要上,絕不辜負組織信任”,葉琦說,他沉下心后,經過深入走訪調研,抽絲剝繭,終于將村情民意摸清吃透:金城村民之所以貧困,一方面是由于村里自然條件較差,自然資源匱乏,農業產品單一,收入全靠種植水稻,再加地處偏遠,交通不便,基礎設施薄弱;另一方面是因為村民文化素質偏低,思想觀念陳舊,脫貧致富能力不強,多數青壯年勞力出外務工,留守人員多為老人和孩子,農民增收缺乏新的增長點。根據村里情況,他決定從“人、文、地、景、產、史、神”七個方面去建設、推薦、宣傳金城村,并把金城村經濟建設、農村扶貧、文化發展、生態保護、互助養老等系列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全方位打造駐點村,想方設法帶動全村貧困戶走上脫貧致富道路。
親民:給貧困戶“暖心”
“駐村一年來,值得回憶的事太多。貧困戶的處境一度讓我感到心酸,扶貧攻堅帶來的變化讓人欣慰”,葉琦說,他剛進駐村子時,村民都以為他是來完成任務、隨意了解一下情況就走,而且開始時他們懷疑他的辦事能力,對他不是很信任,因此,對待他的訪問都很冷淡。為了改變這一現狀,他帶領村干部申報了村內立項楓樹嶺、楓樹排、木古龍等村小組約8公里的通組公路項目,更新了通組公路2.3公里,對2座水庫(小山塘)進行了除險加固,完成了水南鎮百威希望小學教學點80%建設工程,村內壇坊組、壟上組的低改工程,下步繼續完善全村村民的低改工程和5至6個村小組通訊光纖工程。主動與縣移動公司進行洽談,爭取移動百兆光纖入戶金城村。目前,村內自來水已完成蓄水池建設工程,年底可投入使用,屆時,可解決6至7個村小組約420余人的健康飲水問題。村內衛生室建設用地已確定,并開始動工修建,120平方米衛生室的建設有望在下半年完成。
不僅如此,葉琦經常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真真切切幫助貧困村民解決實際困難。鄒建祿是吉水縣水南鎮金城村南星組特困戶,自己是聾啞人,妻子右腿殘疾且智力低下,家中還有一位80多歲老母親,兩個正在讀小學的小孩,全家兩僅靠鄒建祿一人的勞力維持著這個家庭,生活非常困難。為助其子女安心讀書,葉書記通過向民政部門申請生活費補貼,發動吉安女企業家商會與鄒建祿家兩個小孩結成對子,全面負責小孩教育、心理及就業,解決了鄒建祿后顧之憂。這樣的事例有很多。葉琦說,金城村有一個林宗友貧困戶,夫妻倆人身體一直不好,在他來村里之前,家里因為窮,都不敢到大醫院去看病,平時身體都是硬撐著。知道這一情況后,葉琦通過國內大型公益平臺,迅速發動他的所有朋友為其募捐,并主動為他聯系了市中心人民醫院最好的醫生為他確診,隨后,專門跑到單位與院領導溝通,爭取了包括他在內的金城村所有貧困戶在吉安市中心醫院住院費用除正常報銷外,醫藥費還可減免10%。如今在葉琦關心幫助下,這位村民身體正逐漸走向康復。這樣漸漸地,許多村民對這個“第一書記”的看法開始發生變化,也慢慢打心底里尊敬這位“第一書記”。
“有些物品可用價值來衡量,但有些東西是衡量不了的,比如為村里百姓開展暖心種種活動,這是無價的”,葉琦說,作為“第一書記”一定要帶著情感來為百姓工作,不能純粹為了應付上面檢查,形式主義做不好工作,也得不到百姓認可。所以到金城村工作一年來,五四青年節期間,他組織市中心人民醫院團員們開展了“情系貧困村,圓夢微心愿”活動,到駐點村走訪慰問貧困留守兒童;“七一”建黨節,組織支部成員走訪慰問駐村老黨員、殘疾人和五保戶;端午節與駐村村民包粽子、拉家常,了解村民的生活狀況和實際需求;中秋節為貧困戶送去煤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平時發揮自己在醫院工作優勢,提請市中心醫院黨委到金城村組織開展送醫送藥到村,專家義診活動。一年多來,葉琦為駐村群眾聯系、接洽、導診等服務近40余批次,主動幫助村民進城辦事10余起,為貧困戶解決實際生活困難20余件,扶持部分村民發展生態大米種植10畝。可是誰也不知道,駐村期間,葉琦每月工作時間遠遠超過了市里文件精神規定的“20天”工作要求,由于工作地方生活條件簡陋、天氣炎熱,加上水土不服,他先后兩次高燒40多度,卻依然帶病堅持在村里工作著。
實干:為貧困村“造血”
“農村很多老弱病殘人口,致貧的原因多為因病致貧”,經過走訪調研,葉琦認為,只有產業發展才是脫貧致富的關鍵,如何讓老百姓富起來?這個問題始終縈繞在他腦海中。金城村地處大山區,地理條件惡劣,靠村民傳統手段種植水稻等農作物,脫貧致富只是鏡中月、水中花。只有發展產業路子,才能讓老百姓看到脫貧的希望。空談誤事,實干興村。經過與村“兩委”一班人認真研究思考,葉琦結合村子實際,認真研讀省、市、縣扶貧政策及有關文件精神,并自費組織村干部去遂川學習茶葉種植技術、制茶工藝;到井岡山黃坳鄉參觀學習蜜蜂養殖技術;到宜豐南垣村參觀學習生態農業種植;到文峰鎮參觀考察光伏發電項目;到峽江縣金坪鄉參觀學習大棚蔬菜基地化種植,從而為金城村尋找到一條“一村一品” 、“一戶一業”富有特色的產業發展之路。
“精準扶貧要變‘輸血為‘造血,因此,產業扶貧是關健,但單依靠當地貧困農民單打獨斗闖市場還是很有風險,”葉琦說,為了降低這一風險,他引進了野生茶葉開發和種植技術,采用“市場+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將幫扶單位市中心人民醫院給予的貧困幫扶10萬元作為貧困戶入股資金,組織村里50戶貧困戶入股合作社發展茶葉。“保證本金不虧損的前提下每年按本金15%分取紅利即300元,第三個年頭茶葉即將有收成和效益了”,葉琦說,村里貧困戶按意愿,如愿繼續合作即補齊每畝4000元左右的前期投入及退還每年分取的紅利,支付每年的土地租賃費用,即可擁有該茶葉的受益權(3000-5000元/畝利潤),期限為15年。如今在合作社幫扶帶動下,全村有多戶貧困家庭在自己的房前屋后種植茶葉,爭取在五年內打造千畝茶園基地的規劃,打造自己的品牌,把生態有機茶做成縣,市有影響力的高端綠色農產品。
葉琦說,目前,在金城村壇坊小組物色了一塊優質土地,他準備發動壇坊組村民集體集資來發展食用菌種植,打造百畝香菇食用菌產業,同時,因地制宜引進毛竹合作社,還想帶領全村村民發展生態養殖產業。
“過去我們這個村很窮,不過現在有路、有電商,有這么多產業、生活越來越有盼頭、有甜頭”,在金城村采訪時,一位姓金的村民感慨深情地說道。
談到金城村未來發展時,葉琦充滿了信心,“下步為全方位打造金城的未來,做好金城村先期的鄉村旅游、農耕文化發展、民宿開發等工作”,葉琦說,目前,他已組織村里修繕好五十年代修建的村大禮堂建設水南首個農耕文化博物館,引進井大博士、吉安青原色公益機構、福建民宿開發公司、香港大學建筑系研究生來共同打造金城的未來旅游、文化、農耕、民宿等項目開發。
“說事千件不如干實一件,既然到金城村來扶貧,我就想腳踏實地干點實事,讓這里的村民百姓受益”,采訪結束時,葉琦告訴小編,雖然自己在村里生活有些還不是很習慣,但能看到村里變化一天比一天大,村民日子一天過得比一天好,覺得自己苦點累點都是值得的。他希望任期結束時,金城村能摘掉貧困村的帽子,讓家家戶戶走上富裕之路,即使有一天自己離開這里,也會一如既往關心和幫助金城村村民。
[作者簡介]
許冬兵,吉水縣扶貧和移民辦公室。
責任編輯:于龍廣